03.02 阜陽“每日疫情通報” 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阜陽“每日疫情通報” 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阜陽“每日疫情通報” 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阜陽“每日疫情通報” 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赤膽守初心,鐵肩擔使命。

自1月15日阜陽市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病例以來,阜陽市疾控中心全體人員堅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線,持續推進各項防控措施有力有序有效落實,以不畏生死、衝鋒在前的無私精神和實際行動,詮釋了“疾控人”的使命與擔當。

疫情防控工作也牽動著每個阜陽老百姓的心。

相信您一直在關注全市疫情動態,

也許您看到的是這樣: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看上去是不是簡潔、明瞭?

可您知道嗎?

這簡單的一串串數據背後凝聚著市疾控中心全體工作人員的不捨晝夜的辛勤付出。

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鏡頭,

揭秘“每日疫情通報”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辰時(07:00-08:59),流行病學現場調查

流調,是流行病學調查的簡稱。

在介紹流調之前,首先向大家介紹兩個概念:個案調查表和流調報告。個案調查表是流調人員在現場調查時使用的表格,其內容包括針對某種疾病,如新冠肺炎,流調人員必須向病例詢問的全部核心信息,也是幫助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機構分析、掌握疫情的核心信息。因此,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要求,縣(區)級疾控機構接到報告後,必須24小時內完成流調,完成流調後2小時內上報個案調查表。

而如果把個案調查表比作整個調查的骨骼,那麼流調報告就是建立在個案調查表基礎上有血有肉的整體,因此流調報告可以更加直觀地呈現整個事件的全貌。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介紹完兩個概念,我們言歸正傳。流調的內容包括病例發病前14天和發病後的行蹤、接觸史等。其目的是通過上述信息搜索將病毒傳染給調查對象的人和被調查對象傳染的其他人,也就是“疫情通報”裡經常提到的“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只有儘快找到這些人員,迅速採取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措施,才能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疫情初期,各縣市區在疫情處置方面還不是得心應手。為了迅速提高各縣市區急性傳染病防治人員流調實戰水平,市疾控中心從各縣市區抽調了9名“種子”隊員與中心技術骨幹組成聯合調查組,調查組下設5個小分隊,分隊隊長由市疾控中心技術骨幹擔任。通過這種“師帶徒”集中開展調查的形式為各縣市區提供幫扶和指導,20餘例病例調查下來,9名成員迅速成長,成為本地流行病學調查的骨幹力量,引領各地規範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巳時(09:00-10:59),病例標本採集、收集

在開展流調的同時,各定點醫療機構開始了每天的病例咽拭子、痰液及血液標本採集。各縣市區採集的標本由本級疾控中心統一收集送至市疾控中心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市人民醫院和市二院採集的標本由其自行檢測,市疾控中心負責對市人民醫院檢測的陽性樣本進行復核,對市二院檢測的陽性樣本進行抽檢。

採集咽拭子是一項與患者近距離接觸的高危任務,因為採集過程特別容易引發患者咽喉不適,產生飛沫、氣溶膠。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午時(11:00-12:59),流行病學現場調查

流調仍在繼續,這是一個既複雜又漫長的過程。雖然時間緊迫,但流調人員不能放過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家庭情況、發病和就診情況、基礎疾病情況、發病前14天的居住史和旅行史、可疑病例接觸、野生動物接觸和環境暴露情況、活動情況、人員接觸、飲食飲水等在內的任何細節,因為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是尋找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的重要依據。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按照三級防護要求,流調人員在現場調查時,要全副武裝:身穿厚厚的、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和膠鞋,戴著口罩、護目鏡和雙層手套。為了節省時間和防護服,他們在持續三四個小時的調查中,堅持不喝水、不擦汗、不上廁所,一場調查下來精疲力竭。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現場調查並非一帆風順,流調人員會遇到各種困難,如:因時間跨度比較長,一些病例不能回憶起全部過程,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準確;還有一些病例因為身體狀況或對調查有牴觸心理,不能夠很好得配合調查。為保證信息準確,調查人員要向患者親屬、鄰居、同事等人員進行多方求證。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大多數患者都能夠配合我們完成流調。但個別患者因為對防控措施和醫療救治政策不瞭解,害怕一旦把密切接觸者‘供出來’後,政府就會把他們‘關進去’,所以他們選擇隱瞞或者撒謊”,一名調查人員如是說。

未時(13:00-14:59),標本收檢

市疾控中心在收到各縣市區疾控中心陸續送來的疑似病例標本後,首先要進行登記、消毒。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疫情發生以來,市疾控中心病毒核酸實驗室檢測組一直奮戰在防疫一線,不僅承擔各縣市區送檢疑似病例標本檢測工作,還承擔對市人民醫院檢測陽性標本複核、市第二人民醫院檢測陽性標本抽檢工作。

為保證標本“當日進、當日出”,病毒核酸檢測人員還沒有從加班至凌晨的疲憊中休息過來又要開始忙碌的一天。

未時(13:00-14:59),標本編碼核對、檢測前準備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病例標本信息登記、核對看似簡單,但十分重要,一旦標本編碼混淆,檢測結果也隨之混淆,所有檢測過程中的艱辛付出將前功盡棄。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試劑準備:擴增試劑的製備、分裝盒保存,是整個實驗開始和成功的基礎。

未時-亥時(15:00-22:59),標本病毒核酸提取

病毒核酸提取是檢驗人員與新型冠狀病毒交戰的主戰場,是危險性最大、二次感染風險最高的環節,因為他們要直面含有高濃度病毒的咽拭子、痰液及血液標本。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時病毒核酸提取也是最耗時、最考驗檢測人員耐力的一項操作,從15時開始,檢測人員要不間斷工作7-8個小時。期間,檢測人員必須按照三級防護的要求,戴上護目鏡、N95口罩、帽子,以及兩層手套、兩層腳套,這些厚重的防護用品讓看似簡單的操作顯得異常笨拙,幾百份標本處理下來,早已渾身虛脫,溼透了衣衫,模糊了目鏡,勒紅了面頰。

子時-丑時(23:00-03:00),核酸擴增及結果觀察、分析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臺實時熒光RT-PCR檢測儀同時高效運轉,為所有樣本“當日進,當日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然而,結果靠儀器,分析靠經驗,檢驗人員早已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讓病毒無處藏身。

子時-丑時(23:00-03:00),核酸結果觀察、分析

病毒核酸檢測通常要持續至深夜。檢測高峰時,各地醫療機構單日送檢的樣本量達到260個,按每48個標本用時4個小時來計算,檢測組幾乎要24小時“連軸轉”。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對病例的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等至關重要。因為它是臨床醫生判定疑似病例是否為確診病例重要依據,只有儘快確定患者是否為確診病例,臨床醫生才能制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同時患者一旦被判定為確診病例,疾控機構就要立即對其密切接觸者採取進一步隔離措施,以達到阻止疫情蔓延的目的。

未時(13:00-14:59),撰寫流調報告

鏡頭再次切回到流行病學調查。

現場調查結束後,流調人員開始著手梳理線索,撰寫流調報告。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撰寫工作極其考驗流調人員的“寫作”水平!這裡的“寫作”並非像撰寫新聞稿那樣要求生動形象有感染力,而是要求反映事實、中心明確、邏輯正確。為提升各縣市區隊員流調報告撰寫質量和水平,在疫情初期,流調報告均由分隊隊長邊撰寫邊講解,20多個報告講解下來,隊員們得到了隊長的“真傳” 。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流調報告撰寫的難點是將患者提供的一個個看似不相關的片段,串聯成一個包含病例傳染源、傳播途徑、密切接觸者等在內的且“時間”、“空間”、“人間”三間分佈完整的傳播鏈,如在“寫作”過程中,發現有遺漏的線索,流調人員還要繼續與患者和患者的家屬等人進行溝通,補充、完善傳播鏈。

申時(15:00-16:59),流行病學溯源

特別要提出的是:調查報告並非一錘定音,對於一些外出活動頻次高、範圍大的病例,由於其接觸的人員較多、分佈比較廣,傳播鏈過於複雜,以至於無法在短期內找到傳染源和全面的密切接觸者。對於這樣的病例,流調人員只能在完成當日流調任務之後,集中開展流行病學溯源和密切接觸者追蹤工作:一方面對疫情線索進行再梳理、再推敲,當找到新的突破點後,再通過電話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核實,另一方面將流調信息反饋至疾控和基層醫療機構,由他們通過走訪等方式開展密切接觸者摸排。在疫情初期,由於病例增長過快,舊的病例傳播鏈還沒有理清,新的病例傳播鏈已經產生,為儘快遏制疫情,他們常常三更燈火五更雞,甚至通宵達旦。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酉時(17:00-18:59),調查報告、個案調查表審核

從病例報告到個案調查表上報,留給流調人員的時間只有26個小時,雖然時間很緊,但為了儘可能接近事實真相,流調報告和個案調查表要經過市疾控中心的三級審核,在審核過程中如發現存在邏輯錯誤、線索遺漏、表述不準確等問題,流調人員要隨時進行核實、修改,有時候甚至推倒重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極耗時又考驗流調人員專業水平和耐心的工作。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戌時(19:00-20:59),個案調查表網報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調查報告通過審核後,流調人員要將個案調查表於2個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網絡報告信息系統進行上報。

戌時(19:00-20:59),傳染病報告卡修訂

按照防控方案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接診的疑似病例應在2 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此項工作先於流調和標本核酸檢測。

經過白天的緊張忙碌,病例診斷結果、流調信息陸續反饋至傳染病報告卡報告單位。報告單位對傳染病報告卡進行修訂,如初次報告時,報告卡上填寫的現住址是患者身份證地址,而經過調查核實,患者的實際現住址並非身份證住址,報告單位就要對報告卡進行修訂,諸如此類還有發病時間、初次就診地點等信息錯誤,都要進行修訂。修訂完成後,縣、市、省三級疾控機構要在2個小時內完成審核。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戌時(19:00-20:59),提煉形成“疫情通報”和“確診病例出現病症期間曾涉及的小區(或村居)分佈情況”

市疾控中心2名工作人員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對流調報告的核心信息進行精煉,形成文章開頭您所看到的“疫情通報”、“確診病例出現病症期間曾涉及的小區(或村居)分佈情況”。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亥時-子時(21:00-00:59),數據收集、整理、報送、分析

也許您會以為這個繁瑣的工作會告一段落。然而事實並非您想象的那樣!市疾控中心在這次疫情中除病例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核酸檢測以外,還有一項重要職能:彙總、整理、報送、分析疫情數據,為市衛生健康委和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提供疫情防控精準施策的科學依據。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因此,在完成當日流調報告後,疫情現場處置組要馬不停蹄地收集、整理來自各方面的疫情數據,並在每天24時前報送至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市衛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這些數據包括:病例、密切接觸者、留觀者、觀察者、未知者(隱匿者)五類人群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各縣市區摸排和管理的密切接觸者數據、聚集性疫情調查數據、病例救治情況、12320公共衛生熱線輿情數據……夜已深,他們還沒有從白天流調的戰場中得到喘息的機會,又轉戰到另一個戰場。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丑時(01:00-02:59),疫情分析

在統計學上,只有樣本量足夠大時,我們才能還原事實真相。調查人員要不斷綜合當日與以往的調查數據,開展疫情分析、研判工作。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疫情研判的目的是對現有疫情進行分析評估,發現疫情發生的重要因素,預測疫情發展形勢,從而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議。因為這項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數據,因此需要整個疫情防控團隊高度協作,需要各級疾控機構的密切配合。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天24時前,各項數據準時彙總完畢。隨後,數據統計人員展露身手,作圖:疫情地圖直觀呈現各縣市區疑似或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等各類人群數量、防控風險等級;餅形圖描述各類人群在不同人員屬性、地區間佔比及相互聯繫,群眾關心熱點問題類型;柱形圖反映各類人群人群間、地區間構成;折線圖顯現發熱門診就診人數,病例和密切接觸者新增人數,病例治癒人數,核酸檢測陽性率等走勢,一連串描述下來,已是凌晨2時左右。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圖中疫情數據來源阜陽市衛生健康委發佈)

丑時(01:00-02:59),疫情研判

接下來是重頭戲-疫情研判,市級傳染病防治專家悉數上陣,從專業和實戰經驗角度,在上述數據的基礎上分析防控薄弱環節,評估防控措施實施效果,提出下一步防控重點和建議,待一份完整的疫情研判報告出爐, 已是凌晨兩三點甚至更晚。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場面,市疾控中心每天都在上演。

截至2月29日24時,市疾控中心共出動現場流調500餘人次,調查病例164個,其中155個確診病例,9個其他原因肺炎病例;共檢測核酸樣品標本4487人份 ;12320公共衛生熱線共接聽處理熱線諮詢9508件。全市共排查出密切接觸者4111人,已解除觀察4087人,仍在接受醫學觀察24人。

阜陽市疾控中心為遏制疫情增量,實現“阜陽新增確診0例、疑似0例”階段性成效,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阜阳“每日疫情通报” 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