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儘管經歷了嚴峻的疫情,象徵著希望的春天,還是準時的到來了。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提起春天的景緻,我們會想到許多著名的詩作。或是白居易所見“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生機,或是杜甫所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抑或是孟浩然所聞“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鳴叫……

但倘若你問起描寫春天裡的一輪江月的,無數人都會想起那一首絕美多情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這首為我們現代人所熟知,並且被文學、音樂、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賦予生命的古體詩,在誕生之初至之後的四百年裡都不被關注,鮮有人知,甚至連著名的《唐詩三百首》也沒有收錄它。

但也是這首詩,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被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清代王闓運《湘綺樓文集》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不必去糾結在那詩歌文人璀璨如繁星的大唐盛世,“孤篇蓋全唐”這個讚譽對於這首詩來說是否言過其實,畢竟千人千面的主觀評價也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

但是,這一千多年以來,作為一首讓無數讀者為之傾倒的作品,其魅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首詩作的創作者——

相對於唐朝的著名詩人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鼎鼎大名,這首詩的作者張若虛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若虛”,彷彿就是一個虛幻的詩人,甚至不少人是因為先欣賞了《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才知道還有這樣一位詩人的存在。

歷史上關於張若虛的史料也只有寥寥數語。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揚州人張若虛大約生活在唐高宗到唐玄宗的年代,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在這四人中,書法家張旭以草書著名,史稱“草聖”,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四明狂客”賀知章大家也很熟悉,他不僅是著名詩人還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而包融和張若虛相比之下就顯得名不見經傳些了。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朝萬止山陰尉,齊融崑山令,若虛兗州兵曹,巨監察御史。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數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賀知章傳》

雖說既然四人能相提並論,那張若虛也定有能與張旭、賀知章所媲美的才氣和名望,但令人疑惑的是,和他的事蹟一樣,他所留下的傳世作品也僅僅只有兩篇詩歌,而《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之一。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是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同時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七首,除張若虛這一首外,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但只有張若虛賦予了《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以生命。

在浩渺的文學星空裡,這首詩沉寂了一千多年,幸而,盛名從來就不取決於單純的數量。

只這一首悠遠驚豔、無限美感的詩,就足以讓如今的我們知道了詩人張若虛的名字。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讓我們跟著張若虛,來重回那開闊渺遠的境界之中——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1、創新性:破除宮體詩的弊端,開唐代詩之先河

《春江花月夜》這個絕美的詩題,並不是張若虛的“原創”。

事實上,這是個陳隋樂府的舊題,是樂府吳聲歌曲名。至於這個題目的創作者,大家也很熟悉,那就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

《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舊唐書·音樂志二》

陳後主的《春江花月夜》已經不再可考,他的詩風可以從他的另一首詩中略窺一二。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玉樹後庭花

[南北朝] 陳叔寶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有著“亡國之音”之稱的宮體詩《玉樹後庭花》,實在是把傾國傾城、風情萬種的美人們討得後主無比歡欣得畫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後來晚唐詩人杜牧《泊秦淮》中寫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也是因為他聽到酒家女子在月下高歌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遂借陳後主因沉迷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來諷刺那些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宮體詩大約產生於六朝梁代大通年間,歷經齊梁隋至唐初。《玉樹後庭花》這類詩歌常以宮廷為中心,內容多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且文藻多靡麗浮奢。

回顧歷史的長河,文學藝術能夠不斷髮展,它離不開創新這個核心動力。可以說,創新是藝術生命力的保障。

而生活在初唐時期的張若虛,他的這首詩與“初唐四傑”對於唐詩的貢獻一般,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

又如,人們也常常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贊之有過,連聞一多先生也曾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但我堅持認為,當李白、杜甫他們還遠遠沒有出生的時候,唐詩的“頂峰”根本談不上,更不要說“頂峰上的頂峰”了。但是,無論是王勃還是張若虛,已經表現出讓人眼睛一亮的初唐氣象。——餘秋雨《中國文脈》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儘管有許多人認為“孤偏蓋全唐”是溢美之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春江花月夜》相較於一些浮靡荒謬、堆香砌玉的宮體詩,實在是意境優美、清麗脫俗,不僅突破了以往宮體詩的內容與格局,一洗齊梁體的脂粉氣息,更是為初唐詩壇帶來一股革新之風,為後來盛唐時期唐詩的發展作了良好的鋪墊。

可以說,《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的出現也為唐詩全盛時期的到來拉開了帷幕。

而張若虛自己也因突破創新,使宮體詩承轉舊體而獲新生,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完成了他自己對於“宮體詩的救贖”

2、文學性:兼具文字美、畫面美、結構美、意境美的長詩

誠然,《春江花月夜》不僅僅是突破了原先宮體詩的固化藩籬,其本身的文學價值也值得受到肯定。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①九韻長詩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隋煬帝《春江花月夜》

相較於隋煬帝五言四句的同題詩作,張若虛的長篇就顯得匠心獨運了。

本詩以九首絕句連成,連換九韻。——林庚《唐詩綜論》

縱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一共三十六句,可以看作九首絕句。每組四句一換韻,首句入韻,轉韻自然,一氣呵成,讀來朗朗上口。

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個特定意象展開,九首絕句環環相扣,用詞清麗、音節流暢,隨著意境悄然換韻,看似借景抒情,實則舉重若輕、美好圓融,讀完讓人有江闊月明、清風入懷之感。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②空靈意境

來賞析一下詩裡那些絕美的句子以及營造的那個奇妙開闊的境界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浩蕩蕩,彷彿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冉冉升起,好像和潮水一起湧出來似得。

月光照耀著春江,波光粼粼的水面隨著波浪蕩漾千萬裡,哪一處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詩人身處江邊,但是為我們展現的卻是渺遠的江海月升,彷彿是一種俯瞰的上帝視角。由春江和明月自然地過渡到江月,為全篇重點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水宛轉曲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在那開遍鮮花的林子裡,就好像是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令人無從察覺;小洲上的白沙也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讓人看不分明。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在詩人筆下,流動的江水、閃爍的月光,我們跟隨著他的目光,繼而發現一幅動態的畫面鋪展在眼前,好生有趣。忽而,我們又陷入恍惚,月光撒在一切景物上,讓我們只覺一切都那麼不真切,那飄落的霜和岸邊細白的沙子似乎都與月光融為了一體。

不得不說,這些句子營造了開闊的視野,空明的意境,一處處交錯疊現的景觀,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浪漫大氣、詩情畫意、寥廓深沉的美妙境界。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③真摯情感

正所謂“一切景語皆為情語”,有了這般絕美的江月圖,自然要抒發一些情緒。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遊子像一片白雲一般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江面上漂盪?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輕飄飄的一片白雲,卻載著千里之外那人無限深重的相思,詩人從江月和感悟轉向遊子和思婦的兩地離愁,因為是同一輪月來寄託思念,所以也不顯得突兀。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像是在徘徊的月光,應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檯上。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上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不能獲取對方音信,我多麼希望自己能隨著月光去照耀著你啊。

鴻雁不停地飛翔卻無法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了陣陣波紋。

此時的月亮又好像是一個情感的使者,因為憐憫,在樓上徘徊守護著思婦。他溫柔地將自己的清輝灑在思婦的梳妝檯上、玉戶簾上和搗衣砧上。然而,思婦的思念更甚,儘管共享月光,愛人卻在遠方,鴻雁魚兒也都成了徒勞無功的代表。這番離愁別恨,怎叫人不同情?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已過了一半自己卻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之中,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思婦如是,遠方的遊子又何嘗不想念佳人?甚至連做夢都在想家。江水流去、落月西斜,天各一方的日子裡,有幾人能乘著月兒回到自己的家鄉?只是那離情伴著碎金般的月色灑滿了江邊的樹罷了。遊子、思婦、月光,不絕如縷的思念裡,呈現著的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畫卷。

全覽這首詩,你說張若虛在用“宮體”寫閨怨,可是它卻不沾宮柳城花、玉枕鳳搖的脂粉氣息;你說張若虛在借美景贊山水,它卻別開生面地將自然之美與自己對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融為一體。多種詩情融合卻又相互平衡,渾然一體,不可謂不爐火純青。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3、哲思性:超脫的人生哲理與廣博的時空意識

熱愛這首詩的理由很多,但最讓我震撼的還是那時空觀宇宙觀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句的原意是: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絲毫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懸掛著一輪孤月。

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

人生一代一代地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麼人,只望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浩瀚的文學長河中,那些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來都是有著深邃的思想內涵,語言與表現形式固然重要,但文質兼勝有思想的作品,才能真正達到“以文傳意”的境界。

詩人張若虛站在江畔,他的思緒卻穿透了時間與空間,他所想要揭示的哲理,在千百年後的今日依然能夠引起共鳴。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望著江天一色與明月高懸的澄徹世界,詩人開始了與宇宙的對話——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詩人深深地思考,滿懷感慨地發問。究竟是江邊的人先見到了月亮,還是江上的月亮先照到了芸芸眾生?

無論是人還是月,讓詩人糾結的其實就是起源

拓寬來看,這個起源甚至可以延伸到人類生命和宇宙的起源。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顯然,這對於一個初唐時期的詩人來說,絕對是難以理解的層次。

所以,詩人感到了身處宇宙洪荒裡的迷惘與孤獨。

而這份關於初始的探討,從來也不曾停止。

人這一生,誰腦海裡不曾冒出幾次“明月幾時有?”的疑惑呢。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儘管不知道如何起源,但是人生經驗告訴我們處境。

江月長明,人生短促,永恆的江山和無限的風月時刻彰顯著韶華易逝,可難道我們能做的只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不,“年年只相似”的江月並沒有絲毫戰勝“代代無窮已”的人生,這種共存,因人類的綿延而顯得更為積極。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人類的存在是長久的,希望和夢想能夠世代相傳。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有價值,都不應該因為人生易老而頹廢,而應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去熱愛。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江水是時間,明月是宇宙,江水不斷奔湧,明月高懸依舊。

人世間的滄海桑田,對於不停流逝的時間和永恆的宇宙來說,不過一瞬。

但也大可不必產生“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念頭,在無限的光陰裡,那有限的生命也能跨越時空與永恆共生不是嗎?

詩人身處在農業倫理的時代,跳脫出自然,思考人生意義與時空永恆的宏大主題,深邃的人生哲理與空靈雋永時空意識,讓人歎為觀止。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再次讀完

“恆古至今,僅此一首”的《春江花月夜》,你也許仍然沉浸在那萬里江海明月初照的意境,你也許會感慨相思婦和“扁舟子”的深切思念,你甚至會對宇宙之始和自然規律饒有興趣,現實與夢幻的融合,宇宙與人生的交織,讓人沉醉。


也許有一天,你一個人走在夜晚的街頭,月光撒在你的頭髮上,你會突然覺得感動。你感動不是因為你發現《春江花月夜》確實“孤偏蓋盛唐”,你感動只是因為,你發現你終究是讀懂了它。

只因,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給這首詩賦予獨一無二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