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讓"可怕的兩歲"變成"美好的兩歲"?這樣處理孩子會優秀

週末,芽芽媽還準備舒舒服服睡懶覺的時候,被閨蜜一陣“奪命呼”叫醒,剛接通電話,就聽到命令:趕緊洗漱,一會兒樓下見,救救我吧,快瘋了。

看到人之後,從她那生無可戀的表情上試著猜了一下:是跟老公生氣了?還是娃惹到你了?

她氣鼓鼓地說:老公才不敢惹我,還不是家裡那個兩歲的小崽子,一大早就被他氣個半死。做好的早飯,本打算要喂他吃的,人家非說要自己吃,吃完之後直接把碗也扔了,想想最近憋的火,我決定出來喘口氣,不然真的要爆發了。

兩歲的人類幼崽該有多可怕,經歷過的寶媽應該都知道,估計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首先想起來的都是一大堆糟心事。

@如果雲知道:看她吃飯慢忍不住舀一勺喂她,她忽然發現不是吃的自己的勺舀的,馬上吐出來,自己重新舀來吃!

@sherry:喜歡拿門禁滴一下開門,別人熱心先幫他滴了,氣哭了一個多小時!

@果果:尿憋的不行了,自己沒辦法把褲子脫掉,爸爸幫了一下,立馬哭著說要穿回去,結果尿溼褲子了!

@喵了個咪:大熱天非要穿小棉襖出門,解釋了半天那是冬天穿的,下雪了才可以穿,依然不行……最後,誰也不妥協,外出計劃取消!


如何讓

“可怕的兩歲”到底有多可怕?

令老母親們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一般在人類幼崽一歲半到兩歲左右開始出現。

這個階段是幼崽們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的是誰?當然是那些時時處處想要控制他的成年人。

如何讓

這些小屁孩剛從和媽媽你我不分的狀態中清醒過來,決定要譜寫自己的人生篇章,但因為年齡小,尺度把握得還不好,經常會在堅持自我這件事兒上用力過猛,造成全家的困擾。

家長們往往一時接受不了自己軟萌的幼崽突變成小怪獸,會出現:暴怒、傷心、內疚、失望等情緒,對家庭氣氛造成不良影響,故將這一階段稱為“可怕的兩歲”。

“罪行”的具體表現

●喜怒無常,說翻臉就翻臉!

●逆反,什麼都是“我不!”

●有自己的主意,固執,任何事都喜歡自己做

●領地意識強,不經同意不得碰他的東西

●不接受失敗的結果

如何讓

導致孩子出現這些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孩子到了一個自我意識覺醒時期;

二是孩子到了一個秩序敏感期;

三是孩子到了一個物權敏感期;

四是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如何讓"可怕的兩歲"變成"美好的兩歲"?

01

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與理解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過:“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是的,每當甜甜的響應得不到回饋或是被敷衍、“求關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以及我們不能get到他的點時,他總會故意做一些不被允許的事,或通過哭鬧等方式刷存在感,以此來證明“爸爸媽媽還是愛我的”。

正如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的經典名言,“兒童應該得到成人的愛,而不是成人忙於生活所殘餘的愛。”

如何讓

因此,放下手機專心致志陪娃,充分懂她,對她的行為給足鼓勵與肯定。只要小傢伙不再感覺被忽視,發脾氣的小火苗很快就被掐滅。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父母的情緒也能影響到孩子。陪娃時我們開開心心的,小傢伙也會被我們帶動起來。

02

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

對於孩子來說,滿意、高興、有趣這些對他們來說全是“舒服”;生氣、沮喪、嫉妒、傷心,對於他們來說,全是“不舒服”。

於是,他們”舒服“了就笑,“不舒服”了就大哭大鬧,於是家長們搞不清楚原因,根本不明白自己“錯”在哪。

如何讓

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孩子理解了“生氣”的意思,當他們生氣時就會說:“我生氣了”,而不會用扔玩具、打人,或是咬人的方式來表達了。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教會孩子如何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一個會說自己喜怒哀樂、表達自己愛恨情仇的孩子,會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體驗。

03

設置底線,忍讓有度

給予選擇不意味著事事都要聽孩子的,聰明的孩子早早就學會了用哭泣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尤甚,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就要放聲大哭。

所以,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比如吃飯睡覺,爸爸媽媽們切記不可忍讓。  

如果孩子們哭鬧不休,那就給他一點空間讓他冷靜,待孩子冷靜後再耐心的和孩子們溝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在多次的雙方博弈之中,孩子會漸漸摸到大人的底線。

如何讓

不僅僅是兩歲的事,更是兩歲之後的事

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John Rosemond)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指出:"可怕的兩歲"是一個孩子容易出現逆反卻又十分重要的過渡時期,能夠平穩順利地度過Terrible Two是父母的願望,畢竟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日後良好的育兒效果也是從這時樹立起來的

所以父母要緊緊抓住孩子的兩歲,才能抓住孩子兩歲以後的事。

01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如何讓

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成主要在家裡,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

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注意禮貌、舉止要文雅,表現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為和良好的習慣。

關注好習慣的同時,也要防止壞習慣。比如看電視沒節制、愛玩電子遊戲、做事磨磨蹭蹭、說話含糊吞吐、父母喊他不動、玩完玩具不收、公共場合聲大、邋遢不愛乾淨等。

02

改善孩子的不良性格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證,是智力發展的動力。因此,性格培養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在三歲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

在家庭教育裡,從小應注意培養孩子快樂活潑、安靜專注、勇敢自信、勤勞善良、有獨立性、有創造精神等性格。

如何讓

好孩子並不是打罵出來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愛、父母的言行都是影響孩子發育發展的“潛在力量”。沒有一個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沒有一個孩子會在父母的打罵下學好,培養一個孩子依靠的是潛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積極暗示同樣重要。消極言行往往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對孩子要多鼓勵,多給予支持。

03

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孩子在成長中伴有各種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孩子表現不出情緒反而讓人擔憂。在孩子語言還沒有發展起來的過程中,很多情緒孩子沒有辦法通過語言來表達,在生氣或者是覺得非常沮喪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相對暴力的表現,例如動手打人。

家長要及時對於孩子的不良情緒做出反應,例如孩子沮喪,傷心,就要給予孩子一個擁抱或平靜地交流,不要置之不理。

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儘量用詞語來描述孩子的情緒

“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搶走了你是不是很生氣?”;

“你已經試了半天想把這個蓋子蓋上,但是怎麼也蓋不上,媽媽知道你很沮喪。”

不用擔心孩子的年齡,家長越清楚地表達孩子的情緒,孩子對於情緒的認知也就越快。

如何讓

養娃就像升級打怪,打完一個又來一個,還一個更比一個強!但看到寶貝越長大越能幹,一點一點的進步,成就感還是滿滿的!

現在孩子讓我們頭大的這些事,以後想起來也許還會覺得有那麼點可愛呢!畢竟,“我寄幾來”“你zhǒu開”“不繫這樣”的童趣時光不去不復返了呢,好好珍惜吧!

你家寶貝出現過“可怕”的兩歲現象嗎?歡迎留言區分享!

參考文獻

[1]徐丹.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若干問題的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3):63-64.

[2]朱莎,楊氣.淺談幼兒早期教育的影響和策略[J].國際公關,2019(03):110.

[3]裴愛民. 如何對0-3歲的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C].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六).: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9:289-290.


如何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