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四月,1020名錫伯族官兵,連同3275名眷屬,分兩批由盛京瀋陽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出發,經括遼西、內蒙、外蒙、北疆,用雙腳在當時北部中國畫了一個滿滿當當的萬里弧線,經過15個月(其中包括在烏里雅蘇臺休整7個月)的艱苦跋涉,於1765年7月20日和22日,抵達伊犁河北岸的綏定一帶,開始了皇帝老兒承諾給他們的為期60年的屯墾戍邊生涯。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英雄的隊伍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還包括了350多個在征途中出生的小生命。然而,皇帝無奈食言了----此去萬里之遙,此去十世之久。歷經兩次“改朝換代”,察布查爾已經成為這些錫伯子孫另一個故鄉。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事實上,乾隆年間一共有三次大規模西遷行動。1764年農曆四月十九啟程的是最後一批。從史料粗略判斷,這撥兒人的西遷行動之所以有名氣,可能是因為出發前一天的農曆四月十八日恰逢錫伯族傳統節日“杜音拜專扎坤”,每逢這一天,親友們都會歡聚一堂。或許1764年的“杜音拜專扎坤”連過節加送行合二為一了。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如今農曆四月十八日成為錫伯族的西遷壯舉紀念日,也是錫伯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一個節日----西遷節,也被稱作“懷親節”。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一般來說,各民族的都有一個類似漢族春節的盛大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或拜各路神仙、或拜自家祖宗、或者神仙祖宗一起伺候。而察布查爾西遷節上最隆重的儀式,卻是卡倫祭拜。在察布查爾毗鄰伊斯坦布爾邊境的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伊犁河至烏孫山北麓,靜默地佇立著7座黃土壘就的“卡倫”。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當年的卡倫是忠勇的錫伯族軍民西遷到伊犁後屯墾戍邊、抗擊侵略、平定叛亂的哨所,今天的卡倫,早已完成了它們的軍事使命,成為錫伯族民族精神的紀念碑。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卡倫在錫伯語中為瞭望、守衛、哨所之意。清代西遷察布查爾的錫伯營主要任務之一是駐守卡倫,按設置方式可分為常設卡倫、移設卡倫、添撤卡倫。卡倫擔負通訊、巡察以及瞭望等任務,與軍臺、驛站互相聯繫,構成一套安全防範體系。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乾隆年間,伊犁周邊有卡倫90餘座。1881年,中俄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把包括霍爾果斯河以西大片土地在內的7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併入了沙俄版圖,伊犁的卡倫多數被劃入沙俄境內,如今許多卡倫已在國境之外了。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紀念西遷週年活動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卡倫祭拜活動,見證錫伯人民緬懷先輩、致敬英雄的儀式。祭拜活動在納旦木卡倫舉行,這是察布查爾縣內現存七個卡倫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卡倫前,蒼穹下,身披鎧甲的1020名勇士張弓引箭,身披戰袍的兵勇持槍肅立守護卡倫,察布查爾縣委縣政府領導、錫伯族優秀兒女代表在微雨中凝望著這座承載著錫伯民族光榮與苦難的卡倫,向他們的先人、向中華民族的英雄致敬。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祭拜儀式上,領隊與八名“博利達”行八旗提刀禮,重現君威。鼓槌落下,鼓聲彷彿來自250年前那場檢閱的腳步,激盪人心。箭離弓弦,鏑鳴彷彿來自兩百多年前會師的歡呼。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一隊身著民族盛裝的錫伯族老人手捧美酒,祭灑在先人守衛過的土地上,緩緩跪下,行三叩大禮。以本民族的最高禮儀向先人致敬。

錫伯族西遷節不拜神仙祭卡倫

而且在2015年第250週年的卡倫祭拜​活動​中,錫伯族形象大使佟麗婭也專程回鄉,向先人獻花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