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要隆美爾率精銳部隊去北非作戰,德軍統帥部主要目的是什麼?

老罈子44874384


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戰爭期間幾個重大戰略失誤之一就是輕視地中海的戰略意義,直到軸心國丟掉整個北非後才幡然悔悟,但已經為時晚矣,軸心國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源用以地中海北部沿岸的防禦,如果在1940年或者1941年投入這些資源的十分之一那麼地中海早被拿下了,地中海將成為軸心國的內海,意大利和巴爾幹以及法國南部都將得到絕對的安全保證,甚至會改變西班牙和土耳其的政治立場。此外對於蘇聯高加索的油田也將產生直接威脅,從地中海攻入高加索遠比從波蘭、羅馬尼亞出發要近太多。



一開始希特勒就對於地中海不太關心,之所以派隆美爾以及幾個裝甲師前往北非完全是為了政治考慮,他擔心如果英國在北非打敗意大利軍隊會對軸心國同盟產生極壞的影響,因為到目前為止軸心國同盟還沒有失敗過。本質上來看,希特勒只是希望維持地中海現有的戰略態勢,他不願意加大向地中海戰場的投入,以免影響到他即將發起的對蘇進攻。德軍陸軍總司令部也是持和希特勒相同的觀點,甚至更為激進,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認為完全不應該開闢地中海戰場,應集中全力用於最終的決戰,即對蘇作戰。

有反對的聲音自然也有支持的聲音,對於地中海戰場最主要的支持者就是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他堅持認為德軍應該介入地中海戰場,全力將英國趕出去,他的海軍將給予全力的支持。另一個支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空軍總司令戈林,戈林不同於雷德爾的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戈林更多的是為了爭取表現自己的機會以有理由大力發展他的空軍,地中海戰場不可避免的要以空軍和海軍為主,陸軍在這裡最多也就投入數個裝甲師,所以戈林極力推崇地中海戰略,但是希特勒最終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希特勒和陸軍的將領們一樣,仍舊站在大陸主義的思維上考慮戰略問題,對於海權的認識非常缺乏。



所以希特勒一開始只派遣了兩個師的兵力給隆美爾用於北非作戰,這點兵力只夠防禦之用,不過在隆美爾的出色指揮下,他們甚至一度奪取了北非的戰場主動權,擊敗了比他們強大的英軍,但是他們的兵力不足以徹底打敗英軍,無法將戰役性勝利轉化為戰略上勝利。隆美爾的軍隊只夠打敗當面的英軍,卻無法發起深遠的追擊,這需要新銳部隊的投入和強大後勤的補給,這些隆美爾都沒有,所以英軍在每每被打敗後,總能再度恢復實力,他們的基地埃及一直都安穩的存在著,不曾受到嚴重的威脅。


等希特勒認識到地中海的戰略意義時已經是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已經失敗的情況下,軸心國面臨著被逐出北非的威脅,希特勒突然發現,如果丟掉北非的話,那麼整個法國南部、意大利、巴爾幹半島都面臨著被盟軍登陸入侵的可能,對於如此長的海岸線進行防禦將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對於深陷東線戰場的德國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希特勒不惜一切代價的向突尼斯投入兵力,企圖據守住這個北非最後的橋頭堡,但是由於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喪失,這一企圖最終失敗,一個完整的集團軍向盟軍投降,這些兵力正是在斯大林格勒苦戰的德軍所急需的。如果這些兵力在一年前交給隆美爾指揮,或許在幾個月就可以攻到埃及和蘇伊士運河了,或許還能趕得上後來的東線大戰,德軍最高統帥部為它的短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幾乎決定性了戰爭的勝負!


戰略論




1940年10月托馬被派往北非,調查是否有必要德軍介入戰場,幫助意大利人把英國人趕出埃及。希特勒聽完他的報告後,決定不派超過一個裝甲師的兵力支援意大利人去埃及,而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總參謀長哈爾德連一兵一卒都不願派出。

12月意大利人攻擊埃及慘敗被英軍反推,前鋒直指自己的殖民地利比亞,意大利人請求德國的幫助穩定北非局勢,希特勒因此派隆美爾出征,目標實施防禦,不讓利比亞淪落英國人之手。1941年2月11日登陸利比亞的黎波里時,隆美爾僅帶了第5輕裝甲師的部分兵力和一些支援部隊。



出人意料的是3月31日,隆美爾不顧自己兵力劣勢主動向英軍發動突然襲擊,2個星期讓英軍敗逃400英里,進抵利埃邊境。而此時意大利人要求德最高統帥部制止隆美爾的輕舉妄動以及想進攻埃及的圖謀,哈爾德更派副手保盧斯去阻止隆美爾發瘋。



希特勒和德陸軍總司令部一樣輕視北非戰場,投入的兵力自保有餘,持續攻擊力不足,雖陸續增兵,後勤補給壓力巨大,保住利比亞不丟失進而掩護意大利南部安全是他們的戰略選擇。唯一痴心妄想的是1941年7月陸軍總司令部制定了隆美爾經中東配合南方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會師伊朗的計劃。



歷史扒糞機


希特勒在戰略規劃上一直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將蘇德作為主戰場,而不願意在其他戰場投入過多的資源,這和他心心念念要和蘇聯決戰,而和大英帝國算是被迫作戰的態度也有所關聯。


希特勒給隆美爾的目標是扭轉北非戰場上意大利軍隊的潰敗,因為如果北非淪陷,意大利南方門戶就此敞開,用盟軍的話來說就是一把尖刀抵在了鱷魚的肚皮上。

在納粹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的時候,為了能在戰後分配利益時更加有話語權,也為了彰顯意大利軍隊的強大,墨索里尼派遣格拉齊亞尼對英屬埃及和索馬里發動了進攻,但裝備落後的意軍遠遠不是英軍的對手,甚至連地雷都要去偷挖對手的。在英軍韋維爾將軍的反攻下,意軍節節敗退,打到意軍控制的利比亞了。在這種背景下,隆美爾走馬上任,帶著希特勒的期望雄心勃勃地來到了北非,由於隆美爾兵力的匱乏,包括北非意軍高層都不贊同隆美爾主動進攻的大膽方針,他們也不願意相信德軍的實力能比他們強那麼多。


但隆美爾甚至都沒有等到援軍完全調齊,就趁著英軍換防輕敵的有力時機主動發起了進攻。

希特勒原本的期望是隆美爾能就地或者機動防守,關鍵是穩住陣線,打成一戰法德西線塹壕戰對峙的那種感覺,用最小的代價拖住最多的敵人,但隆美爾不聽話,在北非打出了令人不得不關注的一仗。

不得不說隆美爾實力非常強,但如果按照希特勒作戰期望的話,當初派遣去北非的合適人選就不是他了。


普魯士之魂


非洲北部連接著地中海,而地中海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地中海北部就是歐洲南部,當時已經是德國勢力範圍。如果德軍把北非也控制住,那麼地中海就成了軸心國的內海,意大利和巴爾幹以及法國南部都將得到絕對的安全保證,甚至改變西班牙和土耳其的政治立場,並對蘇聯高加索油田也產生威脅。從地中海攻擊高加索遠比從波蘭和羅馬尼亞出發要近。


起初,希特勒對地中海不太關心,派隆美爾以及幾個裝甲師去北非完全是出於政治考慮。他擔心如果英國在北非打敗意大利軍隊,會對軸心國同盟產生極壞影響。實際上,希特勒只希望地中海維持現有的戰略態勢,他不願意加大向地中海戰場的投入,以免影響到他即將發起的對蘇進攻。

德軍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認為不應該開闢地中海戰場,應該集中全力進攻蘇聯。

但是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認為德軍應該介入地中海戰場,全力將英軍趕出去。德空軍總司令戈林為了更多地表現自己的空軍優勢,以便有理由大力發展他的空軍,因為地中海戰場必須是以空軍和海軍為主,所以戈林極力推崇地中海戰略。

但是,希特勒沒有聽從海軍和空軍司令的建議,他只是支持陸軍司令的戰略主張,缺乏對海權的認識。因此,希特勒開始只派遣2個師給隆美爾去北非作戰。這點兵力只夠防禦之用,而在隆美爾出色的指揮下,德軍擊敗了比他們強大的英軍,一度奪取了北非戰場。但是隆美爾的兵力不足以徹底打敗英軍,無法取得戰略性的勝利。希特勒忽視了地中海的戰略意義,德軍統帥部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史裡淘聲


德意志非洲軍團可以說是二戰德軍中編制很小,但戰績輝煌的一支部隊。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率領下,德意志非洲軍團多次以弱勝強大敗盟軍,展現出的戰術思想直到今天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當時派遣德軍前往北非作戰在德軍內部是很多將領反對的,最後是希特勒拍板決定出兵援助“豬隊友”意大利,而啟用隆美爾是因為他是德國國防軍中很特殊的存在。

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開始進攻法國,看上去強大的英法聯軍不到三個月就一敗塗地,德國取得的巨大戰果刺激了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的野心。其實在法國戰役爆發前,墨索里尼是不看好納粹德國的,表面上和德國結盟,暗中卻和英法勾勾搭搭,現在一看德國輕鬆擊敗法國,就覺得英法兩國是紙老虎,在沒有和希特勒商談的情況下就在非洲大陸展開軍事行動。

當時英法兩國的軍隊主要集中在歐洲大陸,而且剛剛遭到德國重創,在東北非只有3.25萬人,在北非有6.6萬人;而意大利在東北非有30萬人,在北非有23.6萬人,意大利優勢很大啊。因此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讓地中海成為意大利的內湖”的幻想,於1940年9月13日讓意大利軍隊在非洲展開全面進攻。戰爭初期,意大利憑藉著自己的人數優勢和進攻突然性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當英國人緩過勁之後,意大利軍隊一觸即潰。到1941年3月,英軍摧毀了意大利四個軍團,俘虜了13萬人和400輛坦克,而英軍的傷亡還不到2000人,眼看著意大利在非洲就要被打崩盤了,就是這種情況下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求援。

對於意大利的求援,當時德軍統帥部的將軍們是反對出兵的,畢竟客觀條件太惡劣,軸心國在地中海缺乏制空權和制海權,北非還遠離德國本土,後勤壓力太大;最重要的是德國正在全力準備進攻蘇聯這件大事,任何分散兵力的行為都是不好的。

而身為德國元首的希特勒有另一番考慮,首先意大利的失敗並不只是它自己的事情,敗壞的是整個軸心國陣營連戰連勝的形象,很可能在國際上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其他小國的政治傾向;其次墨索里尼已經低頭向希特勒求援,德國要是拒絕援助傷害的是盟國間的合作關係;最後意大利本身參戰的意願就不堅定,傷亡十多萬人、還丟了在非洲的殖民地這種巨大損失很可能讓意大利主動向英法求和。所以為了法西斯同盟的整體利益,德國不得不出兵,而德意志非洲軍團的統帥隆美爾是希特勒深思熟慮選出來的人。

首先隆美爾遭到很多德國老派容克軍官的排擠,在蘇德戰場沒有他的位置,不如外調去北非。隆美爾在德國國防軍並不是一個受到其他軍官歡迎的人,這是由他的性格和經歷決定的。

一戰的時候,隆美爾就是一個功勳卓著的軍官,但在一戰結束後他就被弄出了一線部隊,就是因為他常常不聽命令。隆美爾指揮作戰的時候一旦認為這麼做合適,是不會在乎違反命令和紀律的,比如一戰德軍佔領阿爾卑斯山脈中馬塔尤爾山峰的戰鬥中,隆美爾為了勝利直接違反上級命令,雖然戰鬥勝利了,但是隆美爾沒有受到任何獎勵。隆美爾的這種性格使得他成了講究服從的德國軍官中的異類,有才能也難以獲得其他將領的認同。

另外隆美爾和希特勒的親密關係也是他受到德國國防軍將領排擠的重要因素。希特勒和德國國防軍之間是合作中帶著提防,而隆美爾可以說是最早一批效忠希特勒的國防軍軍官。1933年,剛當上德國總理的希特勒就很欣賞隆美爾的才華;1934年,在戈斯拉爾的一次會面中,希特勒招攬隆美爾加入自己麾下;1936年,隆美爾成為希特勒警衛部隊的指揮官;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前夕,希特勒繞過總參謀部破例提拔隆美爾晉升為少將。不論隆美爾本人怎麼想,事實上隆美爾成為了希特勒分化瓦解德國國防軍的棋子,這使得國防軍高層對隆美爾很有意見。對蘇宣戰是希特勒的一個大動作,需要國防軍的全力配合,這樣一來隆美爾的位置就很尷尬了。

其次為了照顧墨索里尼的面子,德意志非洲軍團是隸屬於意大利非洲軍團下的,名義上屬於意大利人指揮。但是希特勒很清楚意大利人有多麼坑人,因此就需要德意志非洲軍團的統帥擁有全權,能夠駁斥意大利人的無理要求,身為希特勒親信的隆美爾就成了最好的人選。

隆美爾到達北非後也確實沒有辜負希特勒的期望,還有些超常發揮,在兵力、後勤、坦克、飛機、軍艦等等都處於弱勢的情況下,從1941年一直奮戰到1943年5月,要不是德國實在無力支援德意志非洲軍團的話,二戰中北非戰役的結局會怎樣還未可知。


當狗容易做人難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記得評論過隆美爾的北非之戰,大意是豬隊友意大利不得利,在北非被人虐成狗,盟國若是打垮意大利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隆美爾的任務是支援意大利穩定北非戰場牽制英軍就可以。但是隆美爾在北非沙漠表現太過出色,使得德軍在這個方不斷加碼,這就影響到了東線,隆美爾的出色表現導致德軍的戰術方向變成戰略方向,可是客觀實力主要是後勤,又導致這個方向不能擴大戰果完成最後一擊。這個方向的投入白白浪費了。

所以隆美爾是戰術大師,戰略白痴。客觀上破壞了德軍戰略的整體佈局


步驚雷37


有幫意大利穩住北非的一面,又像是為了從歐陸外圍的側後,要奪佔高加索的一種迂迴動作。

為什麼,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之前,也是先從北非著手從側後攻擊歐陸。似同樣這個道理。


老罈子44874384


佔有資源,地球上生物的原始本性,應該永遠都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