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唐朝魚袋制度:唐朝為什麼會用“魚符”代替“虎符”?

魚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裝飾物,魚袋最實用的價值就是用來盛放隨身的魚符。這種由官員隨身佩戴的魚袋成為唐代官員的等級象徵,逐漸演變出了與之相適應的魚袋制度。

說魚袋不得不說一下魚符。唐朝的魚符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用於任免官員、調撥軍隊、作為出入憑證的銅魚符,另一種是作為身份等級象徵的隨身魚符。在唐朝時期的魚符是左右兩半,中間有“合同”兩字,分開之後每半邊兒的符上,只有半邊字兒,合在一起才能看見完整的“合同”兩個字。我們現在籤合同的時候,需要一式兩份,中間蓋章,雙方各持一份。“合同”一詞,就是這樣來的。宋代承襲了唐制,但是不用魚符,而是直接在袋子上紋上魚形,有金魚袋和銀魚袋之分。

魚袋是唐朝服飾制度中的一種,而這種官員佩戴魚袋的制度又被稱為章服制度。《舊唐書•輿服志》中提到“自後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魚袋的出現並不是偶然,而是古代服飾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環。

唐朝魚袋制度:唐朝為什麼會用“魚符”代替“虎符”?

魚袋

魚袋制度出現的背景

唐代魚袋制度

在唐朝衣服有祭服、常服、朝服、公服四等。每一種服飾制度中都有對飾品的具體規定。而魚袋就是常服制度中所規定佩戴的飾物之一。

正如上文所說,魚袋制度又稱作章服制度,它是囊括在古代輿服制度中的一種。佩戴魚符在唐朝有著兩種作用,一是相當於通行證的作用;另一種就是身份的象徵。

章服制度從隋代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唐朝官員的服裝,是按照官品來決定服裝的顏色和配飾,關於顏色的規定稱之為品色制度,這點我們在之後會有提到;而關於配飾的規定則稱之為章服制度。

《唐六典》中有記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配以為飾”。根據裝飾魚袋所用薄片的材質不同,可以將魚袋分為兩種,一種是用金片裝飾的、一種是用銀片裝飾的。武則天時期將魚符變為改成龜符,魚袋也稱之為龜袋。

武則天改制之後,又將魚袋等級化,按照金、銀、銅三種不同的龜袋來區別官員品階的高低。

到中宗時期,又改龜袋為魚袋,還保留了武則天時期的魚袋等級制度。這時候佩魚的範圍開始逐漸擴大,魚袋的彰顯身份的作用,已經遠大於其實際的用途。到了睿宗時期,將魚袋和服色相匹配,服紫者配金魚袋,服緋者配銀魚袋,紫服緋服和金銀魚袋的固定搭配共同組成了唐代的章服制度。

唐朝魚袋制度:唐朝為什麼會用“魚符”代替“虎符”?

唐代魚符

為什麼會出現魚飾?

開篇提到了魚符是源自於虎符,但是在李淵時期為什麼會改成“魚”呢?

據說是因為為了避諱李家祖先李虎的名諱。而魚符的形狀是鯉魚,用“鯉”字來喻“李”。而且唐朝的李淳風用“江中鯉魚十八子”來比喻李唐王朝。由於李唐皇帝對鯉魚的崇拜,也利用增強鯉魚的神秘色彩來達到讓百姓認為“李家”上承天命的目的。

而武則天用龜符的原因就更簡單了。武則天建周之後,將玄武和“武”結合,同樣也是用來表示自己是上承天命。於是將魚符改為龜符。

唐朝魚袋制度:唐朝為什麼會用“魚符”代替“虎符”?

龜符

唐朝歷代魚袋制度的變化

在高宗時期,魚袋制度開始實施;武則天時期魚袋被龜袋所替代。中宗時期又恢復的魚袋制度,並逐漸發展出了服色和配魚相結合的“紫金魚袋”、“銀緋魚袋”。在中宗和睿宗時期,不但魚袋制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魚袋的賞賜的記錄也大大超過了前朝的記錄。中宗、睿宗時期皇帝會將魚袋賞賜給外臣,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於魚袋使用的範圍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讓魚袋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也是皇帝為了鞏固統治,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統治收到了極大的衝擊,魚袋的使用也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在肅宗、代宗時期,肅宗是在安史之亂中登基的,登基後又是一段時間的平亂,接著便是要讓滿目瘡痍的李唐王朝恢復安定。在這種時候,人心不穩,魚袋作為一種虛幻的賞賜,在這個時候便變得無足輕重了!唐憲宗時期,李唐王朝逐漸從安史之亂的打擊中恢復,李唐皇室的威信也逐漸重新樹立起來,這一時期魚袋的使用也逐漸多了起來,人們的觀念也開始出現變化。縱觀唐朝歷代的魚袋使用變化,

在唐朝的各個皇帝在位的時期,皇帝恩賜魚袋的數量可以反映出皇帝和臣子之間的關係。沒有了強大的軍政經濟能力,這種賞賜性的代表身份的魚袋也就成為了一種擺設,起不到任何的實際作用。比如說玄宗後期,對邊鎮賞賜的魚袋也只是維繫君臣關係的一個遮羞布。

唐朝魚袋制度:唐朝為什麼會用“魚符”代替“虎符”?

明人繪唐玄宗像

與魚袋制度相配合的品色制度

有唐一代是官服品色制度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唐朝時期針對服色制度進行了多次的調整,逐漸走向了完善。

在唐太宗時期,對官員的服色按照官品進行了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紫服、緋服是最高貴的顏色,在紫、緋顏色的基礎上還加了佩戴魚袋。除了這些官員外,還對流內官、流外官、胥吏以及庶民的服色都有嚴格的控制。在這種制度下,各個階層的等級分明、身份貴賤一看便知。

在後世的服色制度中,都是在唐代服色制度上作出的調整和細化。

由於這種服色制度代表了等級制度,所以導致了下層官員對緋、紫服色的追求,普通民眾對官員服色的嚮往,這就讓人們開始想方設法的去獲取高級的服色來穿,而服色制度也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混亂起來。服色制度混亂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君主視緋、紫服飾為一種籠絡臣子的手段,時間一長,服色制度的混亂情況愈發嚴重。以至於到了唐朝後期,服色僭濫的情況更加嚴重,人們甚至都不以紫、緋為貴。

除此之外,唐朝政治形勢的變化、各種政治制度的變化、太監擔任使職數量的激增、唐朝後期頻繁的戰爭等等,都是引起唐朝服色制度混亂的原因。

唐代的服色制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等級區分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種等級制度不僅僅是表現在外在的服飾上,更是深深的刻畫在了人們的思想中。

唐朝魚袋制度:唐朝為什麼會用“魚符”代替“虎符”?

唐代官員劇照

結語:從魚袋制度看皇權與服飾

從黃帝的“垂衣而治”一直到清王朝的滅亡,服飾一直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有著非常強烈的政治功能。顏色、紋路、冠等等無一不體現著等級制度。

在我國的古代,綠色、紅色、紫色、碧色、騮黃都是主要用於官員的服色;皇帝的服飾則是以白色、青色、黑色、赤色、黃色為主,古代也視為這幾種顏色為正色。黃色代表著五方里的“中”,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黃色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在政治上很重要的顏色。

隋唐之前,黃色並不被作為尊貴的顏色來限制使用,唐高祖李淵規定了皇帝用赤、黃,在唐朝前期甚至是庶人、奴婢等等都可以穿黃色。黃色的重要性主要是從唐朝末年開始的。在宋朝之後,皇帝選用黃色,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黃色的政治內涵和社會地位開始逐漸提高。

無論是魚袋制度、服色制度,還是黃色尊貴地位的確立,這些都體現出來了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國古代的服飾是禮制和等級制度的直觀體現。在各種不一樣的場合中,對服飾都有不同的規定。

服飾是在封建王朝社會中的晴雨表,體現著不同朝代中不同的政治文化,唐宋時期的服色制度、明清時期的補子制度等等,每個朝代都在繼承前朝服飾制度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改進,讓等級在服飾上的體現更加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