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但闻故人声——纪念赵慎之老师

但闻故人声——纪念赵慎之老师


永远的“阿崎婆”


说起赵慎之与配音的缘分,还得追溯到她的孩童时期。她是由养母带大的,养母的儿子自然也就成了她的哥哥。哥哥喜欢文艺,在他的影响下,赵慎之第一次接触到戏剧和话剧。1943年,她正式成了话剧演员,之后参与演出了《葛嫩娘》《钗头凤》《雷雨》《日出》等剧目,还饰演了“白毛女”。1951年,赵慎之调到上译厂,当时还叫做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开始从事一份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艺术工作—配音。赵慎之对配音一窍不通,毫无经验可言,却从容淡定地配完了第一部影片《生活的光芒》。反倒是后来片子配得越多,戏份越重,越为紧张。但从事的时间长了,她也就渐渐对配音工作有了兴趣,再后来,赵慎之已经完全离不开这份工作了。


赵慎之一生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角色,献声上百部译制片。《望乡》里的阿崎婆、《蝙蝠》里的老女佣莉齐、《广岛之恋》里的埃玛妞·丽娃、《华沙一条街》里的娜嘉、《神童》里的凯斯顿小姐等配音角色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为观众朋友们熟悉的角色,还是日本电影《望乡》中的阿崎婆,这也是赵慎之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妓女”的敏感身份,注定了这个角色的特殊性。在接这个角色的时候,赵慎之压根没考虑这么多。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上海,有很多像阿崎婆这样的人。《望乡》公映后,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妓女的戏,应该被禁演。赵慎之与参与配音的朋友们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相反,她倒是特别同情阿崎婆,这个本性纯良却不幸沦为妓女的老太太。赵慎之用她充满孤独和辛酸的声音描绘出阿崎婆的悲惨人生。她将阿崎婆这个角色琢磨透了,对其倾注了太多感情。对声音的完美把控也让我们对“阿崎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阿崎婆”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多次为老太太角色配音的经历,让赵慎之收获了“老太太专业户”的称号。尽管当时的赵慎之还很年轻,但“老太太”的称谓更多的是一种认可与鼓励。


“辉煌年代”,完美谢幕


刚刚退休那阵子,赵慎之感到异常失落,不知道该如何打发空虚的时间。工作时总期待着能有一两天时间休息,可以在家睡睡觉。但真的彻底放松下来,离开自己钟爱的事业,反倒觉得很不习惯,总感觉没着没落的。于是,赵慎之又接了些零碎的工作,应邀去广州、成都等地做解说。想到还能跟老战友们一起工作,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消磨时间,赵慎之觉得很是舒坦。她乐此不疲地帮孩子们录一些绘本读物,听说这些灌录的有声书在网上挺受欢迎的,赵慎之特别兴奋,但又有些忐忑,怕自己的表达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所以她总是在录音棚里,一个人慢慢磨,慢慢录,兢兢业业的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很多人都不理解,赵慎之会选择住在老年公寓里。起初入住的原因是因为她自己不爱做饭,三顿饭对她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孩子们都不在自己的身边。谈起自己的孩子,赵慎之备感欣慰。她的孩子们都很争气,读了大学,有着不错的工作。孩子们不放心赵慎之一个人,便将她送到老年公寓,享受更好的照顾。


其实,住在老年公寓并不意味着孤独与寂寞,赵慎之在公寓里便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的生活节奏十分规律,早上6点醒,醒来后就听广播。同时,她也是个十足的体育迷,会备着梨和花生米,兴致勃勃地看起世界杯。篮球、乒乓球等比赛一个都不落下,甚至连斯诺克也不错过。其实,她并不明白斯诺克的规则,但只要有中国选手,她便会默默地为其加油。当然,若是有关于配音的相关活动,定能见到赵慎之的身影。


就在赵慎之去世前的两个月,她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一场名为“辉煌年代”的演出中与影迷们共同分享属于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为了准备短短的节目,她坚持到大剧院排练,还非要跟影片对口型,一练就是一个钟头。其实“辉煌年代”的演出最先是在北京举办,当时因为一些小事令赵慎之血压飙升。在演出前,医生便建议她不要上台,但她依然坚持两次登台向观众鞠躬致歉并道谢,她甚至将此次演出称为是“送给观众的最后礼物”。如今赵老离去,惹人无限怀念。这是赵慎之的“辉煌年代”,也是她最后的完美谢幕。


但闻故人声——纪念赵慎之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