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國演義》裡到底是司馬懿厲害還是諸葛孔明厲害?

大頭微視界


司馬懿避開諸葛亮的鋒芒,把諸葛亮熬死了!從謀略上看諸葛亮高一籌,從城府司馬又更深一層,最後司馬家得了天下!按照實際的情況,當然是司馬懿厲害!但是司馬家的晉朝是最黑暗的,被歷代多數漢人所詬病的。而到了唐代乃至後來,詩詞文學小說,無不歌頌諸葛亮,所以從人品,身前身後名來說,那是諸葛亮厲害!最後還是諸葛亮贏了!


禪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多次,可以看出基本平分秋色,但仔細分析一下綜合實力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他們兩個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兩個人做事情都非常謹慎小心,不同的地方就是諸葛亮很愚忠,而司馬懿很堅忍。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兩個人交戰的時候雖然諸葛亮每次都已失敗告終不是他打不過司馬懿,而是蜀國薄弱的軍事力量所導致。在三國中,蜀國是最弱的,而且人口最少,沒有多少可用的文臣武將,地理位置最差。而魏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人口眾多、兵多將廣。再加上蜀國北伐曹魏需要翻山越嶺,後備供給資源嚴重不足,所以導致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的時候一直處於劣勢。

在治國方面,諸葛亮也要強於司馬懿,他把夷陵之戰後千瘡百孔的蜀國得到了休養生息,百姓生活富裕,周邊很多小國還向蜀國進貢稱臣。而司馬懿在治國理念上沒有什麼建樹,但是他能穩定局勢,就是因為有他在,所以魏國朝廷能延續很多年。

在君臣方面,諸葛亮與司馬懿都屬於忠臣,但是諸葛亮更相對愚忠,其實他完全可以廢掉後主劉禪自立稱帝,但是卻沒有這麼做,一直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懿其實也對曹魏非常效忠的,只不過曹睿死後魏國的很多曹氏貴族們對他的猜忌以及打壓太過於嚴重,最終讓司馬懿忍無可忍,最終發動兵變控制了曹魏政權。

總體可以歸納以下幾點原因:

1、諸葛亮安民,司馬懿屠民:

諸葛亮之前北伐多次退兵都是因為糧草不繼。諸葛亮雖然多次北伐,但是蜀漢百姓生活並沒有收到影響。司馬懿對待百姓可是很殘忍的,遼東之戰,公孫淵宣佈投降司馬懿,司馬懿本可兵不血刃奪取遼東,逼的公孫淵自殺,公孫淵自殺本來是想保全遼東百姓,可司馬懿還是屠了遼東。

2、諸葛亮謀事,司馬懿謀身: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以“隆中對”為顛沛流離的劉備指出一條明路,受任於敗軍之即,身使東吳,連吳抗曹。又為劉備推薦了龐統、蔣宛、劉巴等人才,白帝託孤之後臨危受命,輔佐後主劉禪。

反觀司馬懿,有人說司馬懿不能在正面戰場打敗諸葛亮,只知道固守不戰的原因,是因為“養寇自重”,如果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那麼他也離死期不遠了。可是假如司馬懿真的是“養寇自重”,不正說明了司馬懿做事情只考慮自己生命的保全而不考慮國家的利益。

3、諸葛亮殉國,司司馬懿竊國:

武侯滿門皆忠烈:諸葛亮北伐魏國,病逝五丈原。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以身殉國。諸葛亮徒弟姜維直到蜀漢滅亡依然“一計害三賢”,事情暴露覆國失敗,姜維兵敗自刎。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滿門抄斬,又清剿諸曹諸夏勢力,夏侯霸逃難到蜀漢,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害,夷滅三族。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廢魏帝曹芳,又指示成濟殺害魏帝曹髦,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退位,建立晉國。

所以綜合上述分析來說還是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勝一籌。





大愛中國書畫


我是人文視角,這題我來回答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是在三國志裡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意思就是諸葛亮雖有遠大的抱負理想卻看不準時機,雖足智多謀但是優柔寡斷,雖擁兵自重但不知權變!簡單點就是說諸葛亮成不了大事。反觀諸葛亮是怎麼評價司馬懿的呢?雖說史書沒有明確說明,但據《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帝怒,上表決戰,天子不許,乃遣臣衛以制之。意識就是說司馬懿怕他,司馬懿不如我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是誰略勝一籌呢?這個就讓我們從他們幾次交戰中對比一下吧!儘管此二人對戰次數並不多,但是他們的每場對戰都是《三國》裡面的重頭戲,期間有三次比較經典的戰役發生在他們之間。不難看出司馬懿的謀略是不如諸葛亮的。

第一次:孔明彈琴退仲達

這場戰役便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此次戰役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完成其夙願第一次北伐。當時的情況是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老弱殘兵在城裡。諸葛亮當下傳令藏起旌旗打開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談笑風生。司馬懿率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狀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於是撤退。

第二次:孔明上方谷火燒仲達

此次是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起因是司馬懿屢敗不出,諸葛亮深知自己時日不多糧草不濟,於是發明木牛流馬假裝運輸糧草誘敵,事先已在葫蘆峪預設乾柴準備來個火燒魏軍和司馬懿將其一舉殲滅,果然司馬懿父子中計欲截糧誤入谷中,魏延火攻困其難逃。正當司馬懿快嗚呼哀哉的時候,忽然天降大雨滅火給了司馬懿一條生路。司馬懿不禁激動大喊:“天不亡我!”經過此次戰役,諸葛亮一病不起,此後,諸葛亮也再沒有找到機會打敗司馬懿,最終在五丈原含恨而終。

第三次: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

這件事情是發生在諸葛亮病逝之前,叫人給自己雕刻了一份木像,果不其然,當司馬懿得知自己的諸葛亮逝世的消息後,催動大軍追趕蜀兵,當他帶兵趕往五丈原的時候,蜀營空無一人,他唯恐蜀軍撤走,趕緊帶領人馬向前追殺而去。忽然間蜀軍掉頭殺了回來,只見中軍“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大旗飄動,四輪車上坐著一位活生生的“諸葛亮”!這可嚇壞了司馬懿,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計了。於是勒馬往回逃,魏軍兵將丟盔棄甲,自相踐踏。事後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確實死了,蜀軍已全部退回漢中。司馬懿遇見的諸葛亮僅僅是木像而已,他這才後悔不迭。

由此可見,論智謀,諸葛亮明顯略勝一籌,但是反觀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沒有順利,或多或少也是因為仲達的原因。司馬懿雖謀略上比不過孔明,但是論城府、論心計他還是和諸葛亮有得一拼的。你們覺得呢?


人文視角


剔除情感,剔除三觀,單純以論而論,

本次討論,

1、我們會從歷史評判的角度去分析兩者,看看到底能否分個高低,

2、引入假設,角色變化及角色所在變化後論戰績

3、會引入權衡方式,具體方式會在比拼完後公佈結果

首先,第一個比拼,看人生

看看履歷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這些不過多敘述了

如圖所示,這圖就是我想表達的,

至忍梟雄,大大的黑眼圈

忍人所不能忍,幹人所不能幹,真所謂梟雄!

電視影片中,也選擇了一位充滿了忍字角色的狠人作為演繹者,很容易混於茫茫人海中,氣質十分相符。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其實從圖片可知,諸葛亮一直被冠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現,甚至有一絲的帥氣,身上似乎非常少隱忍的成分;

在此,我們對比一下雙方,

雙方年紀相仿,司馬懿大兩歲,

打架很難比較;

司馬懿,從評判的字眼中,我們只看到了政治、謀略、權臣等字眼,實打實是一位政治家、陰謀家,從事政治行業是絕對的狠角色。

諸葛亮:在評判的字眼中,雖然也有政治家字眼,但還充斥著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等等,是從多方面去發展了,很明顯,身體精力用於政治謀略方面,肯定不如司馬懿。

可以從這裡下一個簡單的判斷,

諸葛亮花了更多的精力在其他方面,

而司馬懿更專注于思考謀略、政治等,而在人生中,這些往往會起到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在長久的生涯中,即使司馬懿天賦不及諸葛亮,但後期會慢慢追趕甚至完成超越,

因此在更漫長的歲月裡,

司馬懿確實完成了對諸葛亮的超越

簡單地說,司馬懿更單純地完成了一件事,而諸葛亮完成了幾件事;

政治影響力,司馬懿>諸葛亮

司馬懿得分:9分(滿分10分)

諸葛亮得分:8分(滿分10分)

社會影響力,司馬懿<諸葛亮

司馬懿得分:7分(滿分10分)

諸葛亮得分:9分(滿分10分)

該項權衡比分會佔比相應高一些,政治影響力權衡18%,社會影響力23%

第二比拼,看戰績

正史中,

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手兩次,

(空城計和上方谷都僅僅是虛構的,不作為論據)

只能說,諸葛亮戰績一勝一平,

而司馬懿則一平一負;

但去除雙方交戰後,

對第三方交戰均取得輝煌戰績,因此

毫無疑問,

單論軍事對壘戰績,

諸葛亮>司馬懿

司馬懿得分:7分(滿分10分)

諸葛亮得分:9分(滿分10分)

但僅僅是這樣的對壘,無法對雙方的實力進行一個真實的比拼

因此,該項權衡比分不高,佔15%

第三比拼,引入一個假設

1、假設同朝為官,雙方誰能笑到最後?分別在劉與在曹中?

2、假設雙方對調,戰績能否有變?

問題一,如果均在劉中同朝為官,由於劉與曹生性不一,劉自知能力有限,因此十分願意任用能人,也願意相信能人,

因此,相信司馬懿與諸葛亮均能得到重用,

但於服人這一方面,諸葛亮無疑更勝司馬懿;諸葛亮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官,但格局被限制在官字,最多就是一個打工皇帝,不願突破;

但幸好劉營中的政治鬥爭較小,使諸葛亮能有機會逃過司馬懿

而司馬懿有點不一樣,格局稍微大一些(並非馬後炮,所有王,均非“官”的格局),到某些程度,一定突破,

一旦同朝為官,政治的覺悟就非諸葛亮能比

而在曹營中則完全不一樣,曹自詡英雄,不易接受太多意見,

在此情況下,諸葛亮很可能在某些時候就退居二線,不參與政事了,即使繼續參與,也僅僅能以一個絕頂聰明人自居,容易剛愎自用,必然無法笑道最後

司馬懿就完全不一樣了,隱忍,不錄光芒,伺機而動,最終一定勝出;

問題二,對調後,同一個道理,諸葛亮有可能變成平庸的一位謀士,

而司馬懿依然能得到劉營的賞識,儘管戰績不一樣能有諸葛亮閃亮,但成功機會必然大於諸葛亮

因此,在這一假設比拼中,

司馬懿>諸葛亮

司馬懿得分:9分(滿分10分)

諸葛亮得分:6分(滿分10分)

權衡比例:25%

第四比拼,比智商,比情商

這問題真不太難

智商方面,

諸葛亮在小聰明方面應該比較高,太多一小打大的戰績了,類似於下棋能想很多很多步

當然情商方面也不低,相信這一評價無太多爭議

司馬懿在智商方面稍遜諸葛亮,

至少在看得到的歷史中,

我們都一致認為,司馬懿更善於思考比較長遠,似乎有點跳出下棋的侷限了,但智商可能不及諸葛亮

情商方面,毫無疑問,

司馬懿完敗大部分人,包括情商也厲害的諸葛亮

因此,第四比拼,

智商諸葛亮>司馬懿

情商司馬懿>諸葛亮

司馬懿得分:智商9分,情商10分(滿分10分)

諸葛亮得分:智商10分,情商8分(滿分10分)

權衡比例智商9%,情商10%

最終,在雙方的全方位比拼中,司馬懿勝出,

因此,判定司馬懿實力還是要比諸葛亮強的





沒當老師很可惜的盤古


如果要客觀理性分析諸葛亮和司馬懿孰強孰弱,根本在於“天時地利人和”,而不是通過從歷史事件中拿出幾件個別事情來看分析。

一、天時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天時除了意味著有利的時令和氣候,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勢中,天時也意味著政治局勢。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中,諸葛亮並沒有佔據天時的因素,在背後的政治勢力中,諸葛亮背後的君主是劉禪,而魏軍的君主卻是曹睿執政早期,而在對天時的看待上,從相關的歷史事實中,我們基本可以看出,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自己蜀軍的政治局勢,而低估了當時魏軍的政治形勢。從天時這個重要的因素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佔優勢,當時他既要考慮前方戰爭,還要考慮背後的政治局勢,曹睿雖然對司馬懿有猜忌,但曹睿對政治形勢的判斷及戰爭的洞察,這一點,是明顯高於劉禪的。

 

二、地利

在地利這個重要的因素中,諸葛亮要穿越秦嶺而攻打魏國,本身難度極大,同時對方處於防守的姿態中,則難度更大。秦嶺中段,這是一個敏感地帶。中段以北是長安,中段以南就是漢中。從當時的地勢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諸葛亮在考慮進攻魏軍的時候,主要面臨著4條道路的選擇, 從東到西依次是,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和陳倉故道。4條道路,沒有一條是好走的。在地利上,諸葛亮也不佔據優勢,長途跋涉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補給都十分艱難,而對方司馬懿則利用自身的優勢拒不出戰。讓諸葛亮無何奈何。

 

三、人和

這裡我們需要分成幾個部分來分析當時關於人的因素,同樣在人的因素上,諸葛亮依然沒有任何優勢而言。

1、軍隊數量對比

當時蜀軍的軍隊總數約10萬人口,而魏軍是蜀軍的4倍以上。

 

2、人才對比

相比魏國,魏國人才濟濟,層出不窮,而蜀國到後期,人才出現了嚴重斷層,在人才方面,蜀國已經失去優勢。

這裡典型的一個故事就是,諸葛亮當時幾乎不得不重用了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紙上談兵的馬謖,諸葛亮一生謹慎,雖然當時犯了戰術上的失誤,重要了馬謖,但我們從另外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蜀國人才缺失已經出現了斷層。

 

3、虎嘯龍吟

諸葛亮當時遇到了平生最強的勁敵—司馬懿,這個可怕的對手,一直活到了70多歲,熬死了諸葛亮,最終讓諸葛亮前功盡棄,諸葛亮與司馬懿彼此互相瞭解,同時各有優勢劣勢,其實兩人絕非浪得虛名之輩,兩人都是厲害的軍事戰略家、政治家,只是諸葛亮在各方面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很難最終獲得勝利。

 

因此,我們並不能說最終司馬懿獲得了勝利,就一定是司馬懿比諸葛亮厲害很多,當時兩個人各處的時局和大勢不同,諸葛亮在各方面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依然打了幾場出彩的勝仗,而拋開背後的局勢,只能說,倆人都很厲害,各自有優勢和劣勢,但不公平的條件前提下,我們無法去判斷孰強孰弱。




溪源影視


依我看,從統兵打仗、智謀運用上,三國演義中,無人能及諸葛孔明,司馬仲達與諸葛的幾次交手,都明顯落於下方。

但司馬懿的性格優點在於隱忍,這使他在與諸葛亮的對陣中,雖處劣勢但魏國無人可替代;也使得他在與曹芳的爭鬥中,反敗為勝,一舉奪得重權。

更重要的是,司馬懿命長,他能熬到諸葛亮去世,熬到曹操、曹丕去世,熬到最後,自己成了元老。比他聰明的死了,比他權大的走了,正好由他說了算了。

所以,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珍惜生命,珍愛健康吧!





彭既開


《三國演義》小說中最有趣的兩個人物,從領導風格來看,分別是司馬懿(或鍾達)和諸葛亮(或孔明);兩位傑出的軍事戰略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堅定信念:無論誰設法贏得戰爭,最終都將成為整個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司馬懿作為領袖,雖然兩位軍事將領都很聰明,但在野心和性格上卻完全不同。以司馬懿為例,他只會侍奉最強大的軍閥,那時,他就是曹操..他有條不紊地把自己定位為曹操內部顧問圈的一部分,開始為曹操的兩個兒子當家教。即使在曹操去世後,司馬懿似乎仍然忠於曹操家族,為他的長子(曹丕)擔任最高顧問,並幫助他抓住最後的漢武帝。然而,他別有用心的動機是,他的家族有一天會篡奪曹氏的王位。這種狡猾而又多少有些冷酷無情的領導模式,在未來的崗位上,與劉備相比,與曹操相當相似。“任何軍隊都有五種可能的行動。如果你能戰鬥,就戰鬥。如果你不能戰鬥,就防守。如果你不能辯護,就投降吧。如果你不能投降,就逃吧。如果你不能逃跑,就死吧。“(司馬懿)司馬懿也被描繪成一個:一直低調的人,這樣他就永遠不會被視為威脅。·外表看似寬宏大量的兩面派人物,卻一絲不苟地掩飾自己的野心。難怪他從來不被認為是曹氏家族值得信賴的顧問.狡猾的臣民秘密制定計劃,將一切權力都掌握在他手中,併為他的後代開闢奪取王位的道路(這是孫子司馬炎,也就是吳國皇帝最終發生的事情)。假裝忠誠和忠誠的計算器數字。有足夠的耐心來精心策劃實現他的目標的完美計劃(他的孫子最終建立了金朝)。

諸葛亮的領導風格與司馬懿完全相反,對我來說,他既有張飛,又有關羽的優秀品質,他專注於消滅暴君,把漢朝帶回昔日的輝煌出於這個原因,他只會獻身於一個為崇高事業而奮鬥的主人,這就是為什麼他站在皇叔的身邊,對漢帝劉備,他以令人欽佩的忠誠服務於他。諸葛亮是作為一個忠誠的將軍-他為蜀漢服務,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能幹的行政長官——他設法收集了足夠的食物和戰爭資源,用於他的五次北魏考察。

從小說角度諸葛亮顯然略勝一籌正義主角的光環,從歷史角度司馬懿勝利了……






小黃當家


確切呆說三國演義裡前半段諸葛亮厲害,後半段司馬懿更厲害,厲害的沒有司馬懿奠定的基礎就沒有後來司馬家族得天下的事情。

三國演義前半段,都是魏蜀吳創業的階段,曹操先崛起的,曹操成事兒的時候劉備還什麼都不是呢。直到徐庶向劉備說臥龍鳳雛得其中一大業可成。

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了山,諸葛亮出山後從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一系列的揚名的事件,讓天下知道了有個諸葛亮,一個能把周瑜嫉妒死的諸葛亮。所以三國演義前半段,要問誰最厲害,非諸葛亮莫屬。

後半段,曹操死去,劉備也在白帝城喪命並且拖孤給諸葛亮。此時曹丕當政,司馬懿浮出水面。諸葛亮的每次北伐的失利幾乎全拜司馬懿所賜。雖然諸葛亮曾大財過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也非常瞭解諸葛亮。就是堅守不出戰,熬著遠道而來的諸葛亮,即便諸葛亮拿女人來羞辱司馬懿,司馬懿都紋絲不動堅持自己的戰略。使得諸葛亮最後命喪五丈原,最後中斷了他的克復中原的大業。

司馬懿厲害之處在於善於偽裝和隱藏。不管升官還是降級他都處之泰然。他智慧的隱忍,使得時機到來之時滅掉了曹氏家族奮鬥的基業,為他的子孫創立晉朝奠定了基礎。

歷史的長河中歷來成王敗寇,從結果來諸葛亮幫劉備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非常厲害了。而司馬懿笑到了最後,最終收拾了其他兩個國家也很厲害。



讀書耕田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軍事、政治、外交、發明,當屬第一。只是在用人方面有點睚眥,因自己能力太強,對人有的不放心吧。諸葛亮的各方面才能比司馬懿高出許多,但司馬懿也非等閒之輩,抓住諸葛亮的軟肋,跟你熬,跟你拼國力,堅守不戰,把操勞過渡的諸葛亮拖垮了。。。諸葛亮自出山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實施,為蜀漢建立發展和先帝遺志,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第一次北伐錯用馬謖,其相矛盾地用魏延而防魏延,使魏延不能盡其所才。第三次北伐因曹真不抵諸葛亮,魏主曹璿才派司馬懿督軍抵抗諸葛亮,不管是鬥兵計將鬥陣法,司馬懿都落下風。司馬懿以強兵堅守代戰,龜縮不出,你臥龍行雲布雨,我冢虎虎嘯山林,看你能把我怎麼樣,最後累死你。。。諸葛亮逝世後,姜維繼承武候遺志,九伐中原。司馬昭令魏軍學習諸葛亮的戰略戰術,對付姜維確實管用,比乃父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高出不少,諸葛亮一生用兵,不管勢力強弱,都是主動進攻,敵方只能被動應戰或防守。諸葛亮對每次戰爭都有準確的預測和應對,做到進退有序,把軍隊的損失降到最低。司馬炎統一晉朝後,對諸葛亮特別尊崇,如此忠心為國盡其所能史無前例,諸葛亮各方面的才能令人佩服,追尊諸葛武侯為武興王。就軍事才能而言,諸葛亮比司馬懿歷害。





劉坤忠120


舉個例子,一代名將麥克阿瑟以地球第一超級大國為後盾,率領最強武裝力量,飛機坦克大炮無所不有,帶著“聯合國軍”,和彭德懷率領的志願軍交火,志願軍吃炒麵,拿破槍,行軍全憑兩條腿,背靠的剛剛建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麥克阿瑟被彭德懷從鴨綠江反推回了三八線。誰更厲害?

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國力差距同樣很大,蜀漢一州之地,28萬戶,總人口不到100萬;司馬懿吃著曹操曹丕的政治軍事遺產,坐擁整個北方和中原,十倍之地,百萬之眾,被諸葛亮連年北伐,打得司馬懿縮頭烏龜不敢出頭,嚇得長期龜縮不動如山,甚至要請皇帝的聖旨來掩蓋自己的怯戰。所以你說誰厲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