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五大理由說明“漢服”非兒戲!

衣冠大國的歷史傳統: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衣冠之國、禮儀之邦。對於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而言,禮儀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當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傳統服飾中,漢服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漢衣冠,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五大理由說明“漢服”非兒戲!

漢服特點中突顯的傳統內涵:

傳承了四千多年的漢服包含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經史子集裡找到依據:深衣寓為“深意”,上衣分裁四片意喻“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對應“十二月”,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背部中縫直至腳踝以應人道正直。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灑脫飄逸構成漢服豐富的文化的內涵與獨特的氣質。

五大理由說明“漢服”非兒戲!

漢服承載著傳統節日與社會習俗:

作為穿在身上的民族歷史,漢服是漢民族的皮膚,認識並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裝是每一個有民族尊嚴、有文化歸屬感的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何況,漢服文化中的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反映了我們道德行為規範與世俗生活完美結合的各種典章禮制。而漢族的社會生活習俗與對美好未來的希冀沉澱為各種傳統節日,節義中深厚而絢燦的文化內涵是過節的意義所在,不應該只淪落為“餃子節、粽子節、月餅節”等食品傾銷節的境地。

五大理由說明“漢服”非兒戲!

漢服曾影響整個漢文化圈: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佈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五大理由說明“漢服”非兒戲!

與漢服相關的社會現象討論:

有一些人認為漢服活動停留在“作秀”層面很膚淺。對此,我認為,參加漢服活動的人要有耐心和信心,畢竟漢服消失了三百多年,華夏文化在這三百多年中也遭受重創,所以復興的時間也許會比較長。而且,關注傳統文化內核,最重要的是自身平時要加強學習和修養,比如讀國學經典等。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相信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漢服復興,乃至中華民族復興!就拿時下明星熱衷的中式婚禮來說,當白色的婚紗遍佈全球,中國紅色才顯得更加獨特,不過時。漢婚禮讓這個喧鬧的世界放慢節奏,展示中華民族的特色。

五大理由說明“漢服”非兒戲!

總之,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前,漢服,不僅僅是件衣服,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傳統文化的載體。推廣漢服活動,也是在展示華夏人優雅而美麗的精神文化,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民族凝聚力。從未來社會發展方向來看,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國家提出要繼承和保護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人們的民族意識的增強,也開始重視傳統文化,讓傳統服飾文化為人們所熟知,漢服活動文化方興未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