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生机勃勃的张易镇宋洼村。计鹏/摄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巧合的是,同年的另一个冬夜,在1300多公里外的宁夏六盘山脚下,张易公社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也有5位农民签下一份“保密协定”,掀开了宁夏“包产到户”改革的大幕。

历史就是这样,巨大的转折往往起于微时,却从不独立存在。

“包产到户”,在当时乃为冒天下之大不韪。实践证明,这个来自民间的智慧,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不甘贫穷的张易人,自实施“包产到户”起步,到推行土地流转,再到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每一次源自于这片土地的改革一经开闸,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石破天惊”的秘密会议

1978年,在宁夏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1975年至1977年,宁夏南部山区连续三年遭受冰雹灾害,且均发生在庄稼成熟季节,给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尤以张易公社为甚,庄稼几乎绝产,群众生活陷入绝境。在200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宁夏日志》中,对1977年的自然灾害有这样一段描述:“5月下旬~8月上旬,宁夏各地先后发生了暴雨、山洪、冰雹等自然灾害,受灾范围有45个公社、334个大队、1155个生产队,成灾面积为268280亩,其中绝产87816亩;因灾死亡农民35人,重伤9人……”

灾情严重,老百姓的吃饭一下子成了大问题,外出逃荒者不计其数。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1985年,自治区有关部门到张易公社检查小集镇建设情况。左二为郭兴海,左三为李儒学。(资料图片)

今年71岁的退休干部李儒学,40年前是张易公社的党委秘书。5月29日,他向记者解密了当年那段特殊的历史: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当地干部群众“愁得睡不着觉”。时任张易公社党委书记的郭兴海,带着李儒学到各大队救灾调研。1978年元月的一天,郭兴海、李儒学一行四人来到中山生产队,和生产队队长赵天禄等人连夜商量看有没有什么法子能让群众不饿肚子。

赵天禄是一名老生产队长,点子多,经验丰富,几番沉吟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惊天”的想法:把洋芋地包给农民个人种植,秋收时交够生产队的,剩下的就是个人的,“我保证明年不向公社要一斤供应粮”。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李儒学讲起40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如同讲述昨天的故事。计鹏/摄

郭兴海外号“郭胆大”,但听到这个建议也着实一惊:“这可是一件涉及政策的大事情,要慎重考虑,弄不好有‘杀头’‘坐牢’的危险!”他转头征求屋里其他人的意见。当晚参加商议的共有8个人,有赞成的,有担忧的,争议不休。李儒学认为,中山生产队模小,在大山里面,跟其他生产队几乎没什么接触,可以悄悄试一下。

商议到凌晨4时,郭兴海拍了板:不要供应粮还能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不妨一试!但要把保密工作做好,不能让其他生产队知道。

第二天,赵天禄紧急召集杨生禄等4人召开生产队干部会议,商议好以给群众承包产量的名义秘密开展工作,并签下保密协定。随后又召开社员大会,将生产队35亩马铃薯地承包给农户,承包标准是秋后每亩上交600公斤马铃薯。当年天公作美,马铃薯大获丰收,亩产达到1600公斤,每亩上交600公斤后还剩余1000公斤,剩余部分人均180公斤。

前一年还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社员,一下子解决了饿肚子问题。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左为今年72岁的杨生禄。1978年任张易公社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副队长,当年签下保密协议的5名村民之一。杨晓秋/摄

心里打鼓的郭兴海这下心里有了底。1979年,张易公社在73个生产队中推行“定产到田,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春节前,全公社13个生产大队、139个生产队,全面实行生产责任制。

据固原县志记载:张易公社实行承包制一年,当年公社粮食产量达到730万公斤,油料作物产量为33.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39%。社员口粮由上年人均81公斤,增至162公斤;人均收入由31.96元增至48元。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1975年,张易公社秋季农田大会战黄堡大队上下黄涝生产队现场观摩会。(资料图片)

此后,海原县西安、郑旗公社等地,先后把集体土地中的部分承包给社员,开展了在生产队划分作业组的试点。

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了包括建立生产责任制等25项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

1980年10月,自治区党委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交流各地建立农村生产责任制经验,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措施。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至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一粒种子,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强劲吹拂下,遍撒宁夏山川。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张易人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1985年,张易公社集镇建设全貌。(资料图片)

六盘山区是中国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留下了著名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浸润并激励着一代代张易人,敢为人先,敢于向贫困挑战。

现为张易镇汉兵淀粉公司经理的白汉兵,“包产到户”时18岁,全家6口人分到24亩地和1头毛驴,1979年秋天,他家收入500公斤麦子、2500公斤马铃薯。白汉兵回忆起那年的春节历历如昨:“张易人第一次过年时不用出门讨饭,除夕夜,家家蒸馒头,户户放鞭炮。”

吃饱肚子的白汉兵,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让自己和在这片土地上刨食的乡亲,活出个样来!

1992年,白汉兵成为张易镇第一批个体户,人送外号“白三万”。

2000年,张易镇马铃薯大面积滞销,白汉兵拿出多年经商积蓄,加上银行贷款,办起了汉兵淀粉公司,敞开收购农民的马铃薯,一下子解决了马铃薯卖难问题。第二年,农民种植马铃薯积极性高涨,张易镇马铃薯种植面积翻了一倍。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009年,白汉兵又先人一步,流转土地260亩,搞规模经营,形成马铃薯产业产加销一条龙,在张易镇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土地改革。

今年,汉兵淀粉公司与2300户农户签订单,其中,3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秋马铃薯收入可望达到600万元。

讨过饭,当过个体户,办过企业,白汉兵一路走来,唱响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奋斗精神。

英雄不寂寞。在张易镇这片热土上,任红亮、白永江、杨孝贵等一批年轻创业者,紧随着白汉兵挑战贫困的步伐,为改变家乡而努力奋斗。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2018年5月23日,任红亮在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25岁的任红亮,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他的软比特养殖场里,存栏的3000只兔子活蹦乱跳。

2016年大学毕业后,任红亮曾入职大连一家IT公司,月薪8500元。2017年,他被家乡创业政策吸引,回到张易镇大店村创业。

他的回来,在村里引起一片哗然:“好不容易从山沟里飞出去,又飞回来,上大学图个啥?”

瞒着父母,任红亮贷款9万元,办起了养殖场,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带动村里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养兔。他说自己认准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

白汉兵和任红亮,两代张易人,肩上扛着一个共同的责任:带领乡亲活出个样来!同样的责任使然,越来越多的张易人加入创业者队伍:华儿晶淀粉的王琦东、荣甲合作社的郭利平、耘硕种植的仇建平、永丰马铃薯的路克锋、裕丰养殖的段武平、泰安养牛的魏世君……他们如山冈上的一弯草叶,正在汇聚成一股股澎湃的力量。

“乡村振兴”路上的全面小康

今年76岁的曹汉丕老人,1978年前后任上滩大队支书,是“包产到户”的亲历者。从“包产到户”到土地规模经营,从“红本本”到入股分红,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张易镇40年来的改革发展,他在心里记着“一本账”。“2000年后,一些村民外出打工,出现了大片撂荒田。这些田怎么办?”一辈子关心土地的曹汉丕,又有了新的忧虑。在“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现实“拷问”下,张易镇一大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顺势而生。

几年前,曹汉丕把土地流转给儿子曹福旺,一些村民也把土地流转给曹福旺。如今,曹福旺规模种植百余亩土地,迈入小康。村民土地流传出去后,有的开饭馆,有的进城打工,纷纷过上了好日子。

“从‘包产到户’到土地规模经营,背后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去年,耘硕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仇建平与福建闽商进行股份制合作,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512亩,种上了红树莓和万寿菊,今秋可望有所收获。合作社正在酝酿挖掘红树莓和万寿菊的景观价值,向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共赢,振兴乡村。闽商正是看中张易镇土地可以规模流转,才注入资本,发展高效农业。”仇建平说。

从大集体到“包产到户”的由“合”到“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从“包产到户”到土地规模流转的由“分”到“合”,是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规律使然。

2015年,张易镇成为固原市首批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镇。宋洼村贫困户柯军虎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红本本”。2016年6月,张易镇完成15万余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证率达100%。柯军虎拿着“红本本”,以自家22亩承包地作价入股宋洼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领到‘红本本’,如同吃了定心丸,农民就能放心地土地流转、领租金、入股、分红。”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郭利平介绍宋洼村田园综合体规划。杨晓秋/摄

宋洼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郭利平介绍,该合作社是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民大户、贫困户承包地作价入股的股份合作框架,建立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经营体制。2016年,宋洼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盈利13万元,年底举行了分红大会,在提取了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之后,各股东都领到了分红款。柯军虎领到了1500元分红,“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变成股东了,而且是真金白银的分红。”

当前,张易镇正在大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宋洼村成为固原市第一个土地入股分红的村,收获了满满的改革红利。

被一次秘密会议改变的宁夏张易镇

作为宋洼村休闲农业的组成部分,可听山风、观花海、赏繁星的集装箱式景观酒店成为最大亮点。

张易镇镇长魏钊指着全镇乡村振兴规划图告诉记者,张易镇正围绕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治理,打造红色旅游示范乡镇、民族团结示范乡镇、脱贫攻坚示范乡镇,让全镇近两万人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

40年间,张易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9倍。目前,张易镇除1个村外,其余14个贫困村全部销号。

今天的张易镇,正迈出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记者 魏邦荣 杨晓秋 时明霞/文 计鹏/视频

(资料照片由固原市原州区区委宣传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