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三問”區塊鏈:價值取向、發展態勢與監管原則|互聯網金融

“三問”區塊鏈:價值取向、發展態勢與監管原則|互聯網金融

文/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上海市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劉功潤

區塊鏈,寰球同此涼熱。在今年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上,一眾區塊鏈領域的行業領袖、技術達人、創業先鋒者們齊聚達沃斯,與全球政商界領導人共同探討這一技術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區塊鏈技術更是被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4月,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區塊鏈”議題炙手可熱,著名經濟學家盛松成斷言“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的結合沒有前途”,引發廣泛共識;央行行長易綱鄭重發聲,“正在研究如何發揮數字貨幣的正能量,讓它更好的服務於實體經濟”。

在坊間,一個叫“3點鐘無眠區塊鏈”的微信群在網上迅速“攻城掠地”,林林總總關於區塊鏈的言論,自今年春節起即持續刷爆朋友圈、微信群。隨之,各種“3點鐘區塊鏈”群在全世界“分叉”興起,有北上廣深、香港澳門的,也有硅谷、巴黎、日本、澳洲的,還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的,一時形成無數個節點,涵蓋各種社交網絡形式。線下,“區塊鏈”亦成為各大論壇、集會,甚至街談巷議的話題。

狂熱之下,尤需冷靜思考。鑑於此,筆者“三問”區塊鏈,初步梳理了一下有關的基本問題。

一問:區塊鏈價值幾何?

《易經·繫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對於區塊鏈的價值認知,總體上可分為“道”和“器”兩個層面:道,是信仰層面,可以歸為意識之流;器,是中微觀層面,可謂技術應用。

1、從“道”的層面認知區塊鏈價值,需要寬廣的歷史視野

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制是主流,城市是作為“法外之地”遊離於封建領主之外的邊緣地帶,一開始不起眼的“城市”逐漸成為商人、手工業者、流浪者的樂園,資本主義得以萌芽。最終,城市在不可逆的歷史潮流中發展壯大,商業文明開始成為歷史的主流。在我國,自古以來,所謂“士農工商”,商排末尾,地位低下。在太史公的《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其中之意認為,雖然商業能致富,卻是末業,是貧窮者賴以生存的手段。當時對於商人的鄙夷之情溢於言表,與現今時下大力推崇的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有天壤之別。

這其實也是一種的唯物史觀。任何時代、任何概念,都處在動態的變化、革新中。目前來看,區塊鏈起於草根、荒野,還未登大雅之堂,但是創新口子正在漸漸撕開,時代潮流,或快或慢,總是向前推進。

區塊鏈價值具有革命性的歷史意義。從本質上看,當前某些權力機構,制度框架,幾乎所有的交易場所、中介機構,都是某種中心化的產物,都是基於“委託信任”的方式存在。那麼,當區塊鏈“去中心化”、自建“共識生態”而重構互聯網時,當今既成格局和利益歸屬將大為改變。隨著區塊鏈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落地,勢必會在多領域重新進行資源配置,這種調整和衝擊將不可逆轉。

2、從與實體產業結合的角度,理性認識其真實價值

前段時間“區塊鏈概念股”很火,中外科技公司紛紛“擁抱”區塊鏈,許多傳統互聯網公司也入局區塊鏈。資本市場一般出於主觀偏好都會對新科技給予比較高的溢價,比如互聯網技術剛出現的時候,只要拋個概念就會帶來市場機會。但所有新技術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有一個“經典資產泡沫價格曲線”,即一開始漲到最高點,然後遇到泡沫掉下來,之後再慢慢復甦。而在這樣的曲線過程中,新技術慢慢接近其真實的價值。

區塊鏈備受資本市場關注,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在於:區塊鏈技術的成熟程度進一步增加了,和產業的結合更緊密了。與前幾年區塊鏈技術主要應用於加密數字代幣不同,這輪區塊鏈概念股顯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集中在數字版權交易、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溯源等與實體經濟結合緊密的領域。非理性因素在於,很大一部分人還是關注數字加密代幣的應用及其投機行為。應該看到,區塊鏈的應用場景要遠遠多於在發行代幣,未來隨著和產業的結合,以及在推動實體經濟中發揮作用,區塊鏈的技術價值會越來越多地釋放出來。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技術創新,衡量其現實價值的一條重要標準在於:是否有實際應用場景,是否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任何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技術創新都沒有任何意義。比如,如果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為實體經濟服務,只是進一步深化金融空轉,那這樣一個技術就無任何意義。只有能夠切實服務於現代化經濟體系產業新生態的區塊鏈技術,才能體現出更高的市場價值。

3、技術落地的關鍵,是找對應用場景

綜觀而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處於一個探索期,概念性的東西更多一些,實際落地的真實交易、真實項目可能少一些。不過現在一些產業已經開始嘗試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和產業開始深度結合,目前基本能達成共識的是:在分享經濟、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管理這三個領域區塊鏈應用能實現落地。而應用能否落地,其關鍵點是找對應用場景。其一,分享經濟。分享經濟的資源、資產呈現分散化特點,供求雙方處於低信任的狀態。其二,區塊鏈技術適用於鏈條具有連續性的交易。比如一些電商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供應鏈管理,實現所有商品可溯源、且記錄不可更改,以保證食品安全。第三,適用於高頻交易的數字資產管理。以P2P網絡借貸為例,區塊鏈技術可以把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行為記錄都保存下來且不可篡改,低信任狀態的雙方可以通過區塊鏈這一技術建立一個智能合約,使得雙方對交易全程清晰明瞭,相關記錄全程保存,大大提升違約難度。

區塊鏈技術有很多應用領域,可以構建整個可信任的網絡,應用於交易、存儲、智能合約等。但是,區塊鏈技術也不是萬能的。我們擁抱新技術,對區塊鏈技術持有良好預期,但也不能神話區塊鏈技術。因為區塊鏈是分佈式數據庫,應用場景有限,不是所有場景、每個行業都需要區塊鏈技術。任何技術都有侷限,技術最大的價值在於能夠解決某個行業原有的痛點。所以,區塊鏈未來的應用場景和需求應該能夠真正解決一些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痛點,為實體經濟裝上“飛翔的翅膀”。

二問:區塊鏈發展態勢如何?

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但比特幣向世界演示和傳播了其核心技術,即區塊鏈技術。比特幣之後一方面形成了各種複製比特幣技術的“山寨幣”和在比特幣基礎上形成的衍生產業,緊接著是使用區塊鏈技術為核心創建各種市場應用,最後是政府意識到區塊鏈可以用於公證、投票和數據公開等,形成了各部門研究使用區塊鏈的態勢。

1、應用多,但不成熟

雖未有公認的說法,但一般認為區塊鏈應用分為三個層次:區塊鏈1.0主要指使用區塊鏈產生貨幣並用於交易,是一套分佈式網絡應答協議和無法串改的賬簿系統;區塊鏈2.0主要指去中心化的應用和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是使用區塊鏈建立各種市場機制,主要是應用於金融交易和智能合約;區塊鏈3.0 是指運用於其它方面,使用區塊鏈管理和組織社會事務,比如房產登記證明等。當然,也有人提出分成兩類,即區塊鏈1.0這樣的以代貨為中心的稱為幣圈,其它區塊鏈應用稱為鏈圈。

幣圈的應用除了比特幣,有名的還有以比特幣為基礎提供智能合約應用服務的以太坊,以及各種其它類比特幣等。市場機制中的應用包括類似納斯達克的LINQ這樣的證券交易、區塊鏈保險、股票眾籌等。另外,很多國央行(包括中國央行)都在考慮使用區塊鏈技術發行國家法幣。鏈圈的應用民間公證、奢侈品防偽、學位證明、投票系統、房產登記、音樂版權、藝術品防偽、遺產登記、工商登記等。

從應用的內容看也可以分成資金端應用、資產權益應用和價值之外的信用應用。資金端的應用除了各種類比特幣及其上的應用外,還包括票據等資貨幣。票據市場有各類票據,原來很少的防偽來匹配很大的面額,這方面可能會出現相關應用。資產權益的應用包括以下幾類:傳統的資本市場,如股票、期貨、基金、債券、理財等;大宗商品、貴重商品等;房契、地契等;各類積分;以及各種準金融,如供應鏈金融。價值之外信用應用是非金融的,如美國猶他州在開發的選民投票系統,可以做到區塊鏈網絡公佈候選人信息,信息透明、投票結果不可篡改、投票結果可追溯,以及選民匿名保護等。

正如互聯網的發展,區塊鏈發展也有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區塊鏈雖然看起來應用眾多,但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商業生態,也沒有出現殺手級的應用。

2、並非歐美投資重點

在投資領域方面,近期熱門的區塊鏈技術並非歐美大型銀行的投資重點,過去五個季度美國銀行機構逐步減少對區塊鏈領域的投資,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則成為歐美銀行的投資首選,對資本市場涉及銷售和交易以及通訊的軟件類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包括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在內的美國前十大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相比2016年均有所減少,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數據分析、基礎設施、另類貸款和支付等方面。

過去五個季度,美國大型銀行中只有花旗集團新投資了一家區塊鏈企業Axoni&SETL,很多銀行宣佈放緩在區塊鏈方面的投資。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在宣佈退出R3聯盟後,都在開發自己的區塊鏈項目。

歐美大型銀行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有三個特點值得關注:銀行會優先投資那些能夠滿足其戰略目標的技術,而不是“顛覆性技術”;銀行開始從投資於外部金融科技企業,同外部金融科技企業合作向內部開發金融科技平臺轉變;投資與合作主要受監管環境的影響。同美國銀行機構類似,2017年歐洲大型銀行包括桑坦德,巴克萊,UBS等都放緩了對金融科技企業的投資,但是從2018年1季度看歐洲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資力度有所加強。同樣,歐洲銀行業也大力投資基礎設施領域,並非投資於目前熱門的區塊鏈技術。

3、走向標準化

由於涉及大量可能的應用和需要大家認可的形態,除了開源方法以增進對某一程序的認可外,區塊鏈生態系統首先要做的是底層協議的標準化。為了節約整個區塊鏈生態系統的成本,標準是需要的。同時,由於記錄的歷史是寫在區塊鏈上的,一種標準一旦形成要改成別的標準成本是很高的,也比較麻煩。

標準的形成需要先形成聯盟。現在區塊鏈聯盟是比較鬆散的,成立聯盟成本也不高。這些成員有共同的訴求,比如增加互操作,成員之間可能業務上比較緊密,需要交換數據和相互轉賬。要共享區塊鏈資源,就需要用同一套方法來記賬。由於大型金融機構和一般企業的訴求不同,可能在標準的形成上有一個相互競爭或標準共存的時期。

標準能否活下來,一方面看這種標準是不是受到某種生態系統中的成員的認可,另一方面要看看聯盟的核心方是不是足夠強大。如果核心方能活下來,聯盟就能活下來。在某一方面的應用中應該只會存活一種標準,如轉移支付最後可能只需要一個標準就好了。就像互聯網的HTTP協議、TCP/IP協議等,都是一系列的協議構成,而且不斷的演變。

三問:區塊鏈監管何以必要?

如今,區塊鏈概念被“熱炒”,許多不明真相的大眾混雜其間,甚至“街頭大媽”也開始談論區塊鏈、炒虛擬代幣。瘋狂的背後,風險如影隨形。

1、存在主觀性投機風險

就區塊鏈技術和應用創新的現狀來說,本身還處於初級階段,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虛擬代幣的產生,僅僅是目前一種不具有大規模實際應用價值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產品。且以比特幣為例,目前投入到比特幣的資金已經很多了,更可怕的在於,類似比特幣的加密貨幣種類越來越多,使得比特幣的稀缺性不再,而稀缺性正是比特幣價格的重要支撐。許多人為了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財富,都去開發屬於自己的加密貨幣,然後轉手賣給別人,用賺到的錢再去開發新的加密貨幣,導致新的加密貨幣品種不斷湧現。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全球加密虛擬貨幣已有1400多種!某位業內資深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其要害,“本質上是一場利用政策真空期,宣傳造勢,吸引韭菜的收割遊戲”。按照“經典資產泡沫價格曲線”,假如把比特幣價格走勢套用到這個模型上,比特幣的泡沫一旦破滅,誰又會是那批最倒黴的接盤俠呢?

美國投資界曾一度流行所謂的“零股理論”(Odd Lot Theory),又稱擦鞋童理論(Shoeshine boy theory),是一種股市理論,意指當擦鞋童都在討論股票投資的時候,就是股市交易達到最高峰之時,之後就會下跌。這種理論應該可以給當下的區塊鏈熱以警醒,區塊鏈技術本身有很多應用場景,但它能夠創造多大價值還有待觀察,競爭的殘酷性會使得行業面臨大規模洗牌,最終其價值將回歸理性。

2、存在客觀技術風險

區塊鏈作為當前金融科技的熱點,雖然還處於行業發展的早期,但被認為是潛力巨大的變革性技術。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是有益的,區塊鏈技術有利於保護網絡不受攻擊、促進普惠金融、金融安全、信息透明和可追蹤性、創造經濟增長、降低稅收欺詐等,可能會成為金融的基礎設施,一定程度上說甚至具有顛覆現有金融的力量,在此過程中會帶來各種風險並提出各種金融監管的問題。

不得不承認,區塊鏈技術存在諸多風險。首先,技術風險。就技術本身而言,區塊鏈技術已暴露出不少問題,如51%被攻擊的分叉問題、成本偏高、交易區塊具有選擇性等,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技術的發展不斷修復和得以完善。其次,體系外的誠信風險。區塊鏈技術本身和真實世界聯通,但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如果有偽區塊鏈技術公司打著區塊鏈的名義,實際扮演超級管理員的角色進行敲詐,參與方將損失巨大。再則,網絡性風險。如果黑客攻擊交易所、破解用戶密碼,就可能進入到交易所個人錢包把代幣轉走。此外,還有可能出現網絡堵塞,不同的區塊被迫硬分叉,硬分叉的結果會導致對整個網絡體系的信任受到質疑,網絡體系的價值就會崩盤。

曾經,互聯網技術勾聯了各種物體間的關係,社交網絡讓我們的溝通觸手可及,電子商務重構了人的商業行為,網絡支付加速了金融服務效率,共享經濟提升了資源利用價值......如今的區塊鏈技術,正以其強大的創新優勢,不斷突破,成為新時代的“寵兒”。作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技術創新,隨著區塊鏈行業發展的深入,監管層必定會對區塊鏈技術和有價值的應用創新給予激勵和支持,將隨著行業的發展逐漸釋放出一些促進政策。但是,又正因為客觀風險的存在,區塊鏈監管即成為必要。

區塊鏈技術極具變革性,這一技術將對現有的金融生態產生重要的影響,並由此產生相應的風險和監管的問題,監管當局應該在立法、規章和監管方式上不斷做出調整。由於區塊鏈技術較為複雜,涉及密碼學、點對點通訊、分佈式存儲、經濟激勵機制、開源生態等等,如何進行監管值得深入研究,但就總體原則而言,金融監管部門應該抱支持態度,對引入的新的問題要關注、跟蹤並隨時在監管規章和管理方法上做出調整以適應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變革。

3、監管有寬容空間也有防控底線

目前,主要是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沒有針對區塊鏈的監管。比特幣起源於美國,一開始只是小範圍使用並沒有引起政府重視,但美國聯邦調查局發現絲綢之路網站使用比特幣進行毒品交易,監管得到重視。2013年美國金融犯罪合作調查局簽署文件要求虛擬貨幣運營商需要和正常的貨幣運營商一樣進行註冊和彙報交易記錄等。紐約提出了使用數字貨幣的牌照進行監管,稅務部門把比特幣定性為一種資產,對其利得加以課稅。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認為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並且提示公眾應該注意虛假商品和虛假貨幣的投資風險、金融機構應防範沅錢風險。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時任行長周小川指出需要密切關注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對金融帶來的影響。

未來,區塊鏈監管有寬容的空間,但也絕對會有嚴格防控風險的底線。區塊鏈是全球化的網絡,直接觸及用戶端,而且很容易與金融相結合,參與者通過持有代幣或積分等參與到區塊鏈體系中,如果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就會增加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基於消費者尤其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底線,未來區塊鏈技術在務實推進技術真正落地應用的同時,尤應重點防範區塊鏈被炒作為ICO工具,避免區塊鏈淪為直接詐騙、非法集資、地下黑市的“加工廠”。

當然,對於區塊鏈的監管也不能“因噎廢食”。縱觀中國近年來的新經濟發展,不難發現,新經濟發展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就取決於能否平衡好創新和風險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區塊鏈監管就是要把作為底層技術的區塊鏈應用好、發展好,把打著區塊鏈幌子搞非法勾當的應用抑制住、清出去。誠然,區塊鏈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的價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泡沫,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互聯網技術興起時,同樣存在很多泡沫,但最終也孕育出了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這些好的企業。因此,不能因為區塊鏈項目有泡沫,就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加強監管能力,有效甄別,以“揚棄”的態度對待區塊鏈技術。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三问”区块链:价值取向、发展态势与监管原则|互联网金融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