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交友網站大數據告訴我們:外表,真的沒那麼重要?

交友網站大數據告訴我們:外表,真的沒那麼重要?

想必不少人都有過用交友軟件的經歷,也大都體驗過配對交友自由度和開放度,其實早在2013年國外一家OkCupid的社交網站就已經著手研究相關產品。2013年1月15日,OkCupid宣佈當天是「愛情盲目日」,暫時移除了網站上的所有大頭照,為期數小時。當時除了想來點新鮮的,也是要為我們同時推出的另一項服務打廣告。軟件工程師在早上九點準時讓計劃開始:

交友網站大數據告訴我們:外表,真的沒那麼重要?可以看到整個對話量簡直跌入絕望的深淵,這可不是天天見得到!當時 OkCupid想推動的新服務是一項行為應用程式,叫做「瘋狂盲目約會」(Crazy Blind Date, CBD),只要在手機螢幕上按幾下,系統就會幫你和人配對,並安排近期內在附近的地點雙方見個面。應用程式的介面只讓雙方決定是否同意,而在正式見面之前,並沒有任何能夠直接聯絡的管道。你能得到關於對方的唯一資訊,就是對方的姓,還有像下面這樣一個經過打亂重組的縮圖:

最後,這項服務黯然收場。雖然有超過25萬人下載,但因為使用者還是習慣先看到臉再見面,最後效果並不好。總是有這種例子,設想的時候完美無比,等到成品出來卻是一敗塗地。

這個應用程式有點像是把前面那個「愛情盲目日」活動辦得更久,而且沒辦法關掉開關。推出不過短短几個月後,他們就關閉了CBD這項服務,但在它加入其他上天堂的應用程式之前,大約有一萬人用這個程式與從未謀面或談話的人見面,一起喝杯啤酒或咖啡。

因為有了這些勇猛無畏的試用者,咱們這個應用程式也為世界留下了一套絕世罕有的資料集。CBD不只知道會員A和會員B實際見了面,還能知道他們對彼此的意見。每次約會之後, CBD就會像是個愛管閒事的室友一樣去詢問結果如何。

由於大部分的CBD使用者也都有OkCupid帳戶,於是我們能將這些資料與各種人口背景資訊交叉參照。忽然之間,我們就有了真人互動的紀錄,能與手中龐大的數位互動資料互相結合。而把這兩個資料來源合併之後,就有了一項了不起的新發現:兩個人的長相,對於約會是否會成功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不管哪個人比較好看、好看多少(就算一個好看到爆表、一個是醜到跌倒也一 樣),大家會給約會正面評價的機率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外表,真的並不重要。這項由真正約會所取得的資料,把大家在過去十年間,經營交友網站的所有概念一朝推翻。

以下是男性的數字。下面表達外表吸引力的方式,是採取每對男女各自評分的相對差異,而不是絕對值。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假設女生長相是六分,男生和她約會是否感到高興,會和自己的長相密切相關。如果他自己是個一分,代表這次約會他賺到了,可能興奮得很。但如果他的外表有十分,則是另一回事。

交友網站大數據告訴我們:外表,真的沒那麼重要?圖中的直條代表的是有幾對去見面約會的數量,可以看出男女外表的差異值就像是用公平抽籤,呈現自然分佈的走勢。而且也沒有什麼證據顯示有人故意鑽系統的漏洞(像是先想辦法把照片組回去原樣知道對方長相,或者當天到約會場地之後如果覺得不如預期,就趁別人還沒認出自己之前趕快逃跑)。圖中紅色的數字,代表男方對這次約會的滿意度。

以下則是關於約會女方的相同資料:

交友網站大數據告訴我們:外表,真的沒那麼重要?CBD的兩個資料集告訴我們,其實大家對於約會另一方的外貌並沒有那麼在意。女方對約會的滿意度有75%,男方更有85%。雖然略有起伏,但基本上可以視為干擾而忽略。像這樣不在意外表的情況,與OkCupid呈現的資料大相逕庭。為了說明這點,我把上面女方實際約會後的滿意度(即紅色數字)挑出來, 與同樣這些女性在OkCupid上回復私訊的比率相比較。為了便於對照,圖中以直線顯示差異的平均值:

交友網站大數據告訴我們:外表,真的沒那麼重要?男性的比較圖也與這個圖相當類似,而且特別再聲明一下,上面用來畫出這兩條線的資料,是同一組女性。黑線代表她們在OkCupid上的經驗,紅線則是 CBD的經驗。簡而言之,還沒見面之前,在線上好像大家都很挑;但等到真正見面之後,外表似乎就不再重要。

當然,標籤與人有關的時候,最能引起我們注意。講到這種表面上的門當戶對,自稱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這兩群人,在OkCupid主要分群之中是最合不來的,甚至連清教徒和無神論者都比他們能彼此相容。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OkCupid會問許多配對問題,內容包山包海,一般用戶大概會回答到三百題左右。你可以決定每道題目的重要性,也可以指定某些答案是挑選約會對象的必要條件(或淘汰條件)。

用戶回答這些配對問題時常常有點誇張,把所有選項都標成「必要」,結果簡直就是在列核對清單,告訴整個世界:我要找的女人必須愛狗、不抽菸,是個不可知論者和自由主義者,不能有過小孩,而且當然在床上也要很行。然而,有些問題乍看不起眼,卻很能看出兩人是否合適,例如「你喜不喜歡恐怖片?」、「有沒有自己出國旅行過?」如果第一次約會沒有靈感,問問這些問題可是很好的建議。

在OkCupid促成的長期伴侶當中,大約有75%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會達到一致,可能兩人都「是」,或兩人都「否」。對於那些看來比較重要、了不起的事(例如信仰、政治,當然也包括外表),人們通常會過度強調。然而,這些事情真正的重要性,其實遠不及大家想象得高,甚至,有時一點也不重要。

雖然那次「愛情盲目日」落得慘淡收場,卻讓我們真正看到人在缺乏資訊時會怎麼做。在一切不變、但撤下大頭照的情形下,我們開始的是一項與網站平常做法大不相同的即時實驗。在為時七小時的時間內,用戶都無法取得過去資料,顯示出OkCupid能為用戶提供的最重要資訊:其他人的長相。

有些結果不出所料。當時用戶送出私訊時,不會有一般的偏見,或是種族及外表造成的偏差。看不到,就沒辦法批評判斷。

但在那些「盲目」送出的 30,333 封私信中,最後有8,912封得到回覆,回覆率足足比平常高出大約40%。而且對於那些願意在一無所知之下往來的人來說,事情的發展也很令人訝異。那些在沒照片的時候也願意交談的配對,有24% 甚至是在照片重新開啟之前,就已經交換了聯絡資訊。「愛情盲目日」的真正活動時間只有短短七小時,一般來說,七小時內能成功交換聯絡資訊的數量僅有這個數字的一半。所以,在這種連對方長相都沒見過的時候,不只私信比較容易得到回覆,甚至連交換電話號碼和電子郵件的比率也比較高。

然而,如果在他們下午四點恢復照片的時候,雙方還處於剛開始聊天、正在起步的狀況,效果就正好相反。就像是原本兩個人在黑暗中交往,但突然燈光亮了起來;而且從資料裡看得出來,他們開始變得有點不安。那些跨越照片恢復時間的私信對話串,在照片恢復之後的繼續往來封數平均為4.4封。但如果和控制組對照,會發現本來應該繼續往來的平均封數是5.6封。 而這些被「亮燈」的私信串,最後會交換聯絡方式的比例也相應降低。

交友網站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各種工具和資訊,讓人達成各種單身能做的事,像是上床、約會、找伴、結婚之類。網站清楚列出諸如身高、政治觀點、照片、文字等等內容,分類簡單,搜尋容易,希望有助於用戶下判斷,滿足願望。然而,雖然像這樣挑三撿四、品頭論足可能確實很有趣,但在我看來,也可能對尋求真愛幫了倒忙。人們會從他們提供的資訊做出選擇,但這只是因為他們可以這麼做,卻不見得真的就該這麼做。

我不禁想到,想必有很多人會因為某些預設的條件就被拒於千里之外,但這些條件到了真實生活很可能根本不重要。進一步來說,會不會網路就像改變了許多其他事情一樣,也使得愛情變得有所不同?

請容我表達一下內心深處一個可能聽來很潑冷水的想法:在網上,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講到你 真正「需要」的東西,可就難找得多了。

一般談到大數據只談商機和操控。其實,巨量數據正透露出人類以為四下無人時,我們是什麼樣子,我們想的、說的、做的,其實都不一樣。

這個傳統問卷調查問不出的真相,來自大數據中,人們最真實、最不設防的心聲。當我們以為每天只是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每一個行為,最後都彙集到數據裡,成為大數據裡的一部分。

美國著名交友網站OkCupid創辦人魯德通過經營交友網站,得到一般研究無法取得的巨量數據,而且真實,因為在交友網站上,人們只依自己的想法行事,誠實透露好惡,藉由統計分析,解讀用戶創造出來的資料,用廣大的樣本數來證實一般人會有的猜想,或者破解常見的迷思。

我們目前所熟知的很多交友類網站及APP也大多借鑑了這些大數據和經驗,不斷完善和豐富客戶的體驗感,在網絡化及大數據盛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各自的標籤和網絡特徵,然而有些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其中會有什麼關聯,但是正是由於大數據手段及網絡提供的交互性,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被他人認知,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體驗感和操作性!

交友網站大數據告訴我們:外表,真的沒那麼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