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朝的“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面对吐蕃大败而归,薛仁贵的副手是谁?

lierenhuichang


这个副手名字叫郭待封,是初唐将领郭孝恪的次子。其父曾经在虎牢关战役前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李唐王朝建立后,他又奉命征伐突厥、龟兹等地,并且在征伐突厥的战争中俘获了焉耆王。所以算是个军二代。

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经过长时间的军事、外交准备之后,对唐帝国的安西四镇发动进攻。

这年,吐蕃在于阗的配合下,迅速地夺取了龟兹防御要塞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和安西四镇,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完全崩溃。吐蕃占据了安西四镇的后果极其严重,吐蕃的兵锋对关陇平原构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并且切断了丝绸之路北线的正常往来。对此,陈寅恪先生曾说:“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

由于安西四镇对于关陇平原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为此,唐帝国做出了反应。

农历四月九日,唐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些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将军郭待封、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为副手,率兵十万于八月西击吐蕃。唐帝国这次用兵,可以说在规模上堪比唐太宗贞观八年征伐吐谷浑。

这次发兵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唐帝国不仅是为了收复安西四镇,打退吐蕃,而是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南的吐蕃问题。逻些道行军大总管,就是个很明显的信号。逻些(今拉萨),是吐蕃王国的都城。唐高宗这次让薛仁贵顶着“逻些道行军大总管”的头衔去打吐蕃,毫无掩饰地袒露自己想要攻灭吐蕃的战略目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收复安西四镇。国内学者王小甫先生在其著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里也说:“以逻娑为出事为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

吐蕃此时也丝毫没有闲着。在得知唐军进发的确切消息后,吐蕃当局也派遣禄东赞的次子——噶尔·钦陵(论钦陵)为统帅,前去迎击唐军。


根据《旧唐书·薛仁贵传》和《新唐书·薛仁贵传》的记载:十万唐军在进入大非川之后,却被此前毫无踪迹的吐蕃军一举击溃,仅有郭待封、薛仁贵、阿史那道真三人幸免。那么,大非川战役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其影响究竟如何?

关于大非川战役的经过,两唐书的薛仁贵传均有描述,且经过描写大同小异。我们可以结合两种记载,大致还原下整个战役过程:

先看《旧唐书·薛仁贵传》的记述:

……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大意是唐军到达大非川后,下个目的地是乌海。这时颇有实战经验的薛仁贵建议郭待封率领辎重部队留守大非岭,并建造防御工事以备不测;自己则率领一军,趁吐蕃军不备时偷袭吐蕃,将其一举击溃。于是薛仁贵按计划率领一支部队急进,并在河口小胜一次,而年轻的郭待封却擅作主张,率领辎重部队尾随薛仁贵部。这时,他们被打败的厄运已经不可避免……

《新唐书·薛仁贵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初,军次大非川,将趋乌海,仁贵曰:“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乃约赍,至河口,遇贼,破之,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初不从,领辎重踵进,吐蕃率众二十万邀击取之,粮仗尽没,待封保险。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吐谷浑遂没。

该段文字就细节上与《旧唐书·薛仁贵传》描写相似,也侧面反映了唐军为何战败的一个表层原因:将帅不和!

起初,薛仁贵建议郭待封留守大非川,自己则去打前战。这种部署,并无奇谋之意,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战役部署。但是年轻的郭待封却不听老将的建议,自己擅作主张地率领辎重部队尾随薛仁贵部。如此大规模进军,岂能不被敌军发现?根据美国藏学家白桂思(Beckwith)的考证,吐蕃此前在大非川地区就建立了防御要塞,时时刻刻关注唐军方面的动向。数万唐军来袭,这对于吐蕃来,其实压力也很大。于是,吐蕃大将论钦陵先让薛仁贵尝点“甜头”,也就是在河口故意部署少数兵力,让薛仁贵轻而取胜。他自己则率领主力去偷袭郭待封部,掳掠唐军粮草和人员。这时薛仁贵才回过味来,马上率军退守大非川。但吐蕃的人马已经如同洪水一样涌来,唐军大败。

那么,薛仁贵,郭待封为何不和?

薛仁贵,又叫薛礼,出身于河东薛氏家族,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然而在他出生时,家道已经败落,“少贫贱,以田为业”(《新唐书·薛仁贵传》)由于他少年时刻苦练武习文,“善射能贯五重甲,能战三箭灭敌邦”(《咏薛仁贵》慕京)加入了唐帝国将军张世贵的军队,从此开始了行伍生涯。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薛仁贵为李唐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其擅长指挥(金山之战)、为人廉洁、勇猛善战的特点被当时人和后人所景仰。郭待封,是初唐将领郭孝恪的次子。其父曾经在虎牢关战役前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李唐王朝建立后,他又奉命征伐突厥、龟兹等地,并且在征伐突厥的战争中俘获了焉耆王。

从以上看出,两人都家世显赫,但是一个没落一个升腾。这种差异也许使郭待封心里瞧不上家道已经败落的薛仁贵。并且,薛仁贵当时任右卫威大将军,郭待封时任右卫将军。右威卫大将军和右卫将军虽然都属于唐帝国禁军“十六卫”系统,但前者比后者官位更高。唐太宗让薛仁贵做主帅,一方面是深信薛仁贵的军事指挥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按照传统行事,也就是让高级军官领导、培养低级军官。但是,郭待封不这么想,“待封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这是因为这种心理,破坏了两位能左右战局关键人物的正常合作。

而大非川战役的胜负对于吐蕃王国、唐帝国来说,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先说吐蕃方面。

大非川战役的胜利,无疑给吐蕃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1:随着唐帝国在西域设置的安西四镇的瓦解,吐蕃可以更轻易地控制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由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千余年驼铃声不绝于耳。吐蕃取得大非川战役的胜利,势必会控制丝绸之路的“青海道”,并且还可以北上控制其余丝绸之路北道的分支线路。这些丝绸之路的财富,给了吐蕃极大的物质利益,使其更加有资本和唐帝国叫板。

2:大非川战役胜利后,吐蕃彻底控制了吐谷浑地区。以青海湖为中心,吐蕃得到了得天独厚的马场和后勤基地。并且,相对开阔的战略进攻环境也使吐蕃有了更多的优势、机会和周边的势力进行角逐。

再说唐帝国方面。

对于唐帝国来说,大非川战役的失败和安西都护府的崩溃,无疑是场军事灾难!

1:大非川战役后,吐蕃更好地控制了青海大部分地区。比之于相对闭塞的西藏高原,青海地区是吐蕃人梦寐以求的“宝地”。唐帝国的河陇、关中地区均在吐蕃可进攻范围之内。因此,双方保持了很久的战略对峙局势。唐帝国一方面加强了河陇地区(今甘肃)的军事守备力量,使其守备军力增长到了15万人。同时将原兰州都督府的治所移到鄯州,并设置河源、积石、莫门等一系列军体制。这一措施,才长时期使吐蕃在河陇地区不敢有太大动作。这种战略态势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爆发。

2:大非川战役的失败,使唐帝国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区”。吐谷浑虽然在此前遭到唐帝国的迎头痛击,但保留了相对独立的地位。然而吐蕃在此后,虽然也保留了吐谷浑王的名号,但实际上和傀儡无异。一方面,吐蕃向吐谷浑派驻了大量类似于“王之耳目”的间谍、官员,赋予派驻官员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已经超过了吐谷浑王,吐谷浑王的行政权被剥夺,甚至没法直接任命自己本土官员,只能向吐蕃人推荐名册。(摘自我们作者赵子威的考证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