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一篇文章,让你读通《三字经》

大家好,我是瓜子儿霸霸,专注于历史,弘扬以文化。今天带大家走进《三字经》,一起了解那老祖宗的启蒙文化。

说起《三字经》好多人张口就来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这本书到底是干什么的,里边讲了些什么,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仔细阅读过,一是篇幅较长,难以抓住重点,二是通篇以文言为主,阅读起来不方便,那么今天,我们就以通俗易懂的阅读方式,带领大家走进《三字经》

《三字经》通篇有1122字,篇幅上也就高中生的作文框那么大,但内容包罗万象,小编总结了一下,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世、史、事,怎么理解这三种分类呢?世的部分,主要讲自然、人文,为人类生存与世界所要直接接触的一类事物和法则;史的部分,主要讲自伏羲神农自民国建立(原本至宋代,后史由后人补充)期间王朝的更迭;事的部分,枚举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典故,用来警诫学子,当如何安身立命。

为方便大家阅读,小编今天把《三字经》中关于世和事的部分整理下来,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篇文章,让你读通《三字经》

世部:

数字:一 十 百 千 万

三才:天地人

三光:日月星

三纲:君臣、夫妇、父子

三易:《连山易》《归臧易》《周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四时:春夏秋冬

四方:东西南北

四诗:《国》《风》《雅》《颂》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庄子

六谷:稻粱菽麦黍稷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五经一说无乐)

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隋唐后为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乐器种类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为五个音调)

九族:高曾祖父身子孙曾玄(高曾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子女、孙子、曾孙、玄孙共九倍人)

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启蒙:《小学》、《孝经》

《尚书》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关于认知世界的部分基本就整理完了,接下来是事的部分,也就是典故:

一篇文章,让你读通《三字经》

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虽然聪敏,却也贪玩,有一次因为贪玩,偷偷回到家中不去上课,被母亲发现了,生气的剪断正在纺织的布,哭泣着跟他说“你这样学习半途而废,跟布即将织好却断开了有什么分别呢?”孟子触动很大,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勤学不怠。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燕山府的窦禹钧家业丰裕,经常救济穷人。资助棺椁埋葬者27户,资助陪嫁者28户,资助做买卖维持生活者数十家,经济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数计。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一篇文章,让你读通《三字经》

扇枕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扇枕温席》

黄香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黄香的故事也因此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中。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

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赵普夜读》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一生喜爱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悬梁刺股》

孙敬是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角人物。汉代孙敬为了刻苦学习,用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梁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读书觉得疲倦想睡觉,系在梁上的头发就会被拉痛,提醒自己坚持学习。

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发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但因为某些原因知名度有限,小编这里就不进行赘述了。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你也爱好中华文化,可以关注我,共同交流、学习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