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光緒每天3點起床批閱奏摺,12點就吃晚飯,17點就睡覺。清朝的所有皇帝都這麼累嗎?

蒼雁


根據題目所問,有書君認為,3點起床,12點吃晚飯,17點就睡覺,應該是極少數皇帝能做到的,代表不了大清朝前後共12位皇帝。


不過,清朝皇帝們是歷史上最勤政的,這是很多人的共識。他們幾乎個個都日夜忙於政務,到了“不知疲倦”的程度,這跟明朝嘉靖,萬曆的疏於朝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看光緒皇帝,他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帝王,在慈禧的壓制下,他在政治上始終難以施展。即使如此,他的努力仍然讓我們看到了滿滿的誠意。


清朝12代近三百年的基業,留給了後世“勤”的印象,這不免讓人想要一探究竟。那清朝到底有多“勤政”?聽有書君從頭說起:


一、清朝皇帝“勤”在政務


根據清宮檔案的記錄,除國朝大典外,清代皇帝的作息時間大致如下:


1.早晨5:00起床,請安,早朝;

2.7:00-9:00早膳;

3.9:30-11:00辦公,批奏摺;


4.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書學習,吟詩繪畫;

6.下午5:00-9:00吃晚點,做佛事,就寢。


由這個時間表可以看出,當皇帝真不是一個輕快“活兒”,要嚴格執行這個“職業”的作息時間,並無想象中那麼多趣味可言。


清朝皇帝沿襲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一天早晚兩次正餐,時間分佈極為規律,從早上5點開始一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午處理政事,下午學習以及處理私人事務。


上午是皇帝們集中處理政務的時間,他們處理的政務主要有兩大類:



1.是早朝,又稱御門聽政。自康熙皇帝起就開始的早朝制度幾乎貫穿了整個清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即4:00-5:00,是雷打不動的早朝時間。除了有病和重大事件,只要皇帝在京,就沒有節假日。


2.是批閱大量的奏摺。奏摺分明折和密摺兩種。明折是由內閣大臣先看,重大事情交給皇帝決定。這種奏摺,皇帝還可以讓大臣們分憂。密摺就不同了,必須得由皇帝親自批閱,而且四品以上官員都有上奏密摺的權利。可以想象一下,皇帝每天需要批多少摺子,到底有多累!


二、清朝皇帝到底“勤”到什麼程度?這三位可見一斑。


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的“勤勉”最為突出:


1.清太宗皇太極。皇太極可以說是個工作狂,從登基到逝去,一生勤於政事,事必躬親,導致積勞成疾,突然死去。史書記載,公元1643年,皇太極在瀋陽故宮清寧宮東暖閣“端坐無疾而終”。僅從這點上看,皇太極也稱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2. 清聖祖康熙帝,自除掉鰲拜親政後,每日“昧爽視事,唯恐有怠政務,數十年如一日,勵精圖治”。正如他在遺詔中所說的那樣:“自御極以來,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3.清世宗雍正。據史料記載,雍正皇帝是最為勤政的一個。他每天只睡四個小時,真可謂“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遲”,天天熬夜,以至於把眼睛都熬的近視了。他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告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歇。


他甚至規定,密摺制度從近臣擴展到全體臣工。本來每天批的摺子都夠多了,這一下子,摺子數量又以幾何數字暴漲,想想都酸爽!當時,很多人認為,皇帝一人承擔一朝之事簡直開玩笑,肯定堅持不了幾天。而雍正皇帝用實際行動回答了所有質疑。


據說,雍正皇帝在位12年期間共批覆奏摺四萬多件。算起來,他每天要批覆十多件。他對所有密摺都認真批閱,而且很多摺子上紅色硃批都超過了一千字。



當然,光緒也是很“勤”的一代君王,只是慈禧的光環蓋過了其真切的付出,史料更多的記載了其悲劇的一面。但我們還是能從他的勤勉看到他想要有所作為的誠意和決心。


三、清朝皇帝勤政的原因。


在歷朝歷代中,清朝皇帝以“勤”聞名,原因何在呢?


1. 以史為鑑,免步後塵。


明嘉靖,萬曆疏於朝政,導致國家日漸衰敗,最終走向滅亡,這給了滿清皇貴們最直接的啟示:江山穩固不易,最忌“疏忽”二字。


所以清朝從皇太極建立江山開始,也許就暗下決心,決不能讓大清基業毀在“懶”上,並一輩輩領會並傳承了這種“勤政”的思想和做事的態度。


2.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執政的難度,皇帝們以“勤”補“缺”。


清朝是歷史上少有的少數民族政權,其時內憂外患.反清勢力也格外多,這就使得朝廷不得時刻警惕,處處小心,力求周全仔細。這也是清朝皇帝勤勉的重要原因。


3.清朝中央集權制的過度膨脹。


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史上號稱“權利狂”。他雖然一上位就廢除了中書省,即丞相制,但還保留了內閣幫他處理一些政務。而清朝,實行的是絕對的皇權,連內閣都已形同虛設,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親力親為。



從順治朝組閣到康熙朝的南書房,清王朝一次次的皇權集中,使得清朝皇帝的工作量越來越大。

綜上,清朝歷代皇帝多“勤政”不僅確有其事,而且自有成因。有道是“有多大權利就有多大責任”,我們可能更多的看到了皇權的霸氣和任性,卻稍有考量其背後的付出和擔當。


有書君覺得,任何事業的成就都不容易,老話說“勤能補拙”,就連古代皇帝都如此敬業,我們普通人還有什麼理由偷懶呢?


最後,有書君祝願我們的每一位讀者都散發出勤勞的光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滿清入關之後,深刻認識到明朝的弊病,尤其是昏聵之君對社稷的傷害程度,最後導致亡國滅族。因此,歷代清帝對於政事都十分勤勉,也十分重視皇子的教育,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滿清頂層的統治貴族認為:業精於勤荒於嬉。人口稀少的滿族,只有培養出宵衣旰食,朝乾夕惕的明君,才可以使得滿清長治久安。所以自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起,個個居安思危以身作則。當然,凡事皆有例外,比如穆宗同治和末帝溥儀。



蕭十一瀾


凌晨4點多鐘,養心殿後寢宮裡已經有了動靜,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內有燈光亮起,當班的太監宮女就都得打起精神,準備服侍。

養心殿這個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過於寡慾”。

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從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宮後暖閣為寢宮,九間屋子裡共設二十七張床,每晚隨意挑床休息,沒有定數,大概是一種安全的考慮。

侍女給皇帝疊好被子,用銀盆端了熱水伺候他淨臉,然後梳頭太監頭頂著黃雲龍緞面的包袱進來,請安,進屋。皇帝每天要梳頭,編辮,剃鬚。

養心殿南邊御膳房的人已經忙完了,只等傳膳。皇帝在哪,御膳就在哪兒傳,有時候乾隆一大早出西華門,到西苑的同豫軒去用膳。西苑今天叫中南海,同豫軒挨著寶月樓,也就是今天的新華門。

皇帝穿戴停當,就出寢宮往東暖閣——百餘年後,同治、光緒兩朝的太后就在這裡垂簾聽政27年。皇帝的穿著由內務府的四執庫管理——四執:冠、袍、帶、履。

每天皇帝穿了什麼,都記載在《宮中穿戴檔》,同其他諸多宮廷檔案一起,在許多年後成為清史學者還原宮廷生活的憑據。

御膳房是宮中大機關,官員廚役共370人。房內爐灶百餘口,都編上號,每灶配掌勺、配菜、打雜各一人。這樣使御膳上每一道菜的每個環節,幾乎都可以清晰地責任到人,無論是賞還是罰,都有著落。

皇帝每日用飯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詳細記錄,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月成一冊,稱“膳底檔”。但皇帝皇后的口味喜好是宮中大忌,絕不能問,更不能寫。

御膳每每幾十上百種菜餚擺開,更多是為了安全考慮,讓人即便從日積月累的資料中,也難以分析出皇帝皇后的飲食偏

御膳上齊,皇帝入座,侍膳的太監盯準了皇帝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趕緊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佈菜碟裡。

要是皇帝說不錯,就再舀一次,然後立刻撤菜,絕不能舀第三次。這是清室家法,要皇帝小心謹慎,不可貪食,免遭毒害。

乾隆用膳很快,大概一刻鐘工夫,就推開餐具起身了。

上班時間:“朕知道了”“稱臣得體”

乾隆在宮中每日早膳後,必讀先皇“實錄”、“聖訓”一卷,“每日間恭閱實錄一冊,週而復始,於創業垂統之跡敬識之弗敢忘”。

他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刻來閱讀先祖實錄,因為對每一代帝王,祖宗的法則和訓導都是他們執政的思想資源、精神引導。

讀聖訓或在乾清宮西暖閣,或在養心殿暖閣及弘德殿。在乾隆時期,乾清宮是清代皇室列祖列宗尤其是康熙帝的舊屋陳列室,其中藏有太祖努爾哈赤實錄,是盛京舊本,記載了努爾哈赤發動的一次次戰爭。

這一日的奏摺已經在等著皇帝批閱了。奏摺是一種密奏文書,可以由原奏人直達皇帝,不必經過層層官僚關卡。

奏摺制度始於康熙皇帝。為了掌握第一手基層政情,他要求部分親信官員在日常公文外,另將探知的各省大事附在直達皇帝的請安折中,秘密奏上。雍正繼位後,深知密摺傳遞信息快速高效,擴大了密摺使用範圍。

據清代學者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載:每天午夜十二點,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院一名辦事員到東華門外。他們跟著外奏事處的值班官入紫禁城,到乾清門廣場東側景運門內的值班房。

把裝奏摺的匣子和各自衙門的印片,交給奏事官登記。奏事官根據折上內容的輕重緩急排了先後,送乾清門內的內奏事處,再由內奏事處的御前大臣或太監轉送皇帝。內奏事處收件的時間不超過凌晨兩點。

外省奏摺除了通過在京衙門,相當於今天的駐京辦事處專差遞送進宮,也有的經驛站系統速遞到京,交兵部捷報處,再由兵部司員送到乾清門。奏摺速遞如註明“馬上飛遞”,按規定日行三百里,更急者可要求日行四百、五百甚至六百里。

乾清門外,辦事員送完奏摺並不就走,因為前次送皇帝批閱的奏摺將從凌晨三時起陸續發下。乾清門石欄的白紗燈如果移上臺階,硃批的奏摺就快出來了,各部院辦事員再領回自己單位。

經皇帝親筆批示的硃批奏摺,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雍正時規定,得到皇帝御批的奏摺必須繳回宮中儲存。軍機處設立後,硃批奏摺必先交到軍機處抄錄副本存查,稱為“奏摺錄副”。

回繳宮中的奏摺和軍機處抄錄的副本,成為今天重要的清史檔案。如《乾隆宮中奏摺檔》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軍機處奏摺錄副,存於紫禁城西城牆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烙饃卷饊子


光緒親政以後,目睹內憂外患,又兼之對西學的認知,產生了變法圖強的願望。在他周圍逐漸形成了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變法改良集團。為了實現變法,他彈精竭慮,晝夜辛勞,留下了勤政的美譽。儘管由於頑固守舊又握有兵權的慈禧的反對,變法最終失敗了,但光緒皇帝和他的戊戌變法,還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彩。

清朝多有勤政的皇帝,其中最勤政的,應屬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位僅十三年。他頭上的光環遠不如康熙和乾隆明亮,而且遭後世非議最多,但看他從政過程,他實在是一個賢明且勤勞的皇帝。

曾有官員建議對民間迷信活動施以重刑,"殺"或"絞監候"。雍正批評了這種做法,要求對這這些人先予以教育,使之改正。若屢教不改,再處以刑罰。他說,"不教而殺,予心何忍。"

另外,當有官員稱頌他為太陽,而自比燈燭時。雍正說,太陽與燈燭,各有其時,各有其用,不應分光之大小"。

以上兩例,足見雍正之賢明。

雍正是個真正的工作狂。他時常工作到深夜。批改奏摺,象批改學生作業一樣認真細緻。有的嚴肅批評,有的諄諄教誨,在他批改過的秦折裡,到處可以見到密密麻麻的公整娟秀的朱字。

康雍乾盛世,承上啟下,雍正之功,真的是不可小視呀。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題主的問題我有點看不懂。

清朝皇帝是不是累暫且不說,從光緒這個作息,實在看不出他累啊。

你看啊,他每天5點睡覺,3點起床,有10小時睡眠時間。這個作息很健康啊,怎麼能說累呢?

不過,清朝的皇帝確實普遍比較勤勉,就不說勞模雍正了,其他皇帝也都兢兢業業,不像明朝很多皇帝那樣荒唐怠政。

因為清朝是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歷代皇帝都比較有危機感,不敢不勤奮。而且清朝皇室歷來重視對皇子們的教育,從雍正開始實行秘密立儲制,是皇子們有競爭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通知才能。

不過,也不必過多讚揚清朝皇帝的勤勉。

第一,整個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所謂“以天下奉一人”,皇帝勤勉那是應該的,不然就守不住自己的財產。

第二,清朝實行愚民政治,特別是初期大興文字獄,鉗制人民的思想。所以皇帝勤勉不僅做好事,也會做壞事。

第三,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權力最集中的一個朝代。明代還有內閣同皇權制衡,清朝則完全是皇帝乾綱獨斷。所以清朝皇帝萬事都得親力親為,他們也不得不勤勉。



夢露居士


每天3點起床批閱奏摺,17點就睡覺,這在古人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也未必就太累。

簡單計算下,17點到第二天凌晨3點,一共有10個小時。而成年人一般睡眠七八個小時就很充足了。17點上床,3點起床,其實和22點上床,8點起床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嚴格說來人家這個還更健康,因為在深夜24點這個所謂的最佳休息時間,他正好陷入深層次睡眠中,能得到充足的休息。這種作息比一些死宅24點睡覺,9點、10點起床,甚至凌晨兩三點睡到中午12點要健康多了。所以皇帝就算睡前臨幸一兩個妃子,也完全能得到好的休息。

古人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凌晨三四點的時候,一般東方就會有隱隱的白光了,所以勤勞的人會在差不多這個點起身趕時間幹活。當然一般人不比起這麼早,五點左右也就差不多了。而下午17點的時候,北方東部地區太陽已經西斜得很厲害了,這時候就準備休息。這在中國古代是很常見的事情,算不得特別勤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僅僅是為了有一個自然規律的時間表,也代表經濟和健康。古代工業不發達,照明條件很差,燈油也貴。沒有太陽的時候對著燈油幹活很費眼睛,也容易疲累。所以,儘可能在白天有充足日照的時間工作,自然光的強度遠遠勝過現在的電燈光,更勝過古代的燈火。

同時,趕早不趕晚即使在今天也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本人寫稿子以前也經常熬夜,後來改成十點左右強制睡覺,有需要的稿子,可以早上三點、四點起床。事實證明這樣的效果很好,早起寫稿子的精神和效率比夜裡熬好得多,而且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所以,光緒皇帝早3點起床,17點睡覺,就算是真的,也不能說明他特別勤勉。這只是古人正常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而已。


巴山夜雨涮鍋


古人的作息規律和現代人不同,這是古今社會差異導致不同生活環境所造成的。

《詩經》“鄭風”裡有首詩,名字叫“女曰雞鳴”,大意寫的就是清早起床前一對夫婦將起未起時在枕邊說的話。開頭一句就是“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妻子說,雞叫了。丈夫說,天快亮了。

明代醫學家張景嶽在給《黃帝內經》作注時說,“冬之雞鳴在醜”。按十二時辰來計算,“醜”是指我們現在說的半夜一點到三點之間的兩個小時。也就是說《詩經》裡這一對夫妻起床的時間就是在我們現在的半夜一點到三點之間。

講男女居室,侍奉父母、舅姑的《禮記*內則》裡說,“子事父母,雞初鳴”。這是說古代作為人子,侍奉父母要在雞剛叫的時候就起床,並且穿好禮服。“雞初鳴”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也是半夜,既然要穿好禮服侍奉父母,那就說明作為年長者的父母也要起床了。不可能子女穿好禮服好幾個小時等著父母起床。也就是說,雞鳴而起這是通例。

古人一日兩食,起床也不急於吃早飯。到辰時,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上午七點到九點之間的兩個小時才吃早飯,所以辰時又稱為“食時”。下午申時吃第二餐,也就是晚飯,申時是下午三點到五點的兩個小時,申時又被稱為“哺時”或是“夕食”。

至於說到辛苦、累,為人沒有不辛苦不累的,一個正經人就不應該好吃懶做。宋太宗也說自己是雞鳴而起,什麼瑣事都管。像雍正這種批奏摺成狂的就更不用說了。連清代大臣趙翼寫過,“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五鼓也是指早上三點到五點之間,光緒的那些先輩的叔叔大爺都已經開始早讀了。

別說光緒,就是明代大權在握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也說感嘆說,“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


沅汰


看完這些垃圾奏摺,給8億我都不當皇帝!

在清朝時期,各種有用的沒用的奏摺瘋狂湧現,而康熙雍正乾隆三父子,正是自家奏摺制度的最大受害者。至於為什麼清朝這三位皇帝會這麼累,且看下文分析:

按道理奏摺這種東西,本身只是用於彙報工作和各地大事,以及君臣之間的秘密♂交流,但在原則性超強的清朝皇帝眼裡,奏摺反而和上班打卡一樣,管它事大事小,反正都給我先走一遍程序就對了。

大事?揭發檢舉?工作彙報?都給我先等等,請安了沒?沒有麻煩先去排隊。

說到清朝奏摺裡誰最煩人,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男人——奏摺狂魔趙弘燮

作為蟬聯多屆“我是奏摺王”冠軍的人才,就連康熙迎面看到他,都得立馬掉頭走人,不然下一秒就是一封奏摺糊臉上。

據臺北故宮不完全統計,在趙弘燮擔任巡撫的十七年裡,就瘋狂寫了

1176封奏摺,平均不到六天就要遞上一封新奏摺,奏摺數量第二的人還不及他一半。

而且在這1176封奏摺裡,光是純粹的請安折,就佔據了總數的十分之一以上。

在外人眼裡看來,趙弘燮簡直就和夏天的蟬一樣,沒完沒了的圍在身邊煩人

“皇上你好嗎?”

“皇上你最近怎麼樣了?”

“皇上你在嗎?”

而且作為一名鐵頭娃,趙弘燮還屢次申請進京給康熙賀壽,即使不斷拒絕,也從未放棄過繼續上奏哀求,偏偏康熙還不能屏蔽他,只能一次又一次拒絕,能碰到這麼一個人才,想必康熙也是非常心累了。

但無論手下大臣多煩人和頭疼,作為一名盡職盡責的皇帝,清朝皇帝還是堅持每個奏摺都去認真閱覽的,甚至還一一作出批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難怪清朝皇帝經常加班熬夜,批改奏摺改到半夜精神恍惚都不能睡。

像康熙他兒子雍正,估計就是因為熬夜工作導致大腦失靈,不小心在硃批裡留下了“朕最近又胖些了”這種黑歷史

有時候碰到奏摺實在太多,雍正會直接被弄糊塗,把請安帖的回覆寫到了奏事帖裡。

所以說,清朝皇帝人均晚上十二點睡,早上四五點起床,一週七天全年無休批奏摺,真的全是自己作出來的哈哈哈哈。

但說到底,皇帝也是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工作,晚上還要抽時間翻牌子以免後宮起火,這樣下去誰扛得住?於是,清朝皇帝定下了硃批專用三連。

能不寫字就不寫字,要寫也儘量只寫三個字以內,要多任性就有多任性,而號稱清朝第一大豬蹄子的乾隆,甚至還在奏摺裡回覆過“放你的屁”

言之不自慚乎”這種話,也算是任性到沒邊了。

但有些好奇寶寶可能會問了(並沒有)

在明朝時期,就有一個人因為廢話實在太多,在朝堂上捱了一頓毒打,他就是明朝刑部主事

茹太素。

簡單來說,明朝洪武九年,茹太素上了一個奏疏(明朝時期不叫奏摺,叫奏疏),朱元璋讓人讀了才不到一半,就花了三個多小時,然而這奏疏竟然還沒進入正題。

朱元璋當即喊停,命人不要在讀下去,數了數字數,竟然還有一萬多字,這人廢話怎麼這麼多?

朱元璋氣得直接把茹太素傳了進宮,當場就讓侍衛給他屁股來了一套瘋狂摩擦,這件事導致的結果就是茹太素回家三天都下不了床,還大大改善了明初文官說廢話的現象。

所以說,在這麼一對比下,康熙雍正乾隆三父子的脾氣,也真的算是非常好了,僅僅是口頭責怪一下大臣,該批改還是繼續批改。

但在最後,朕想說奏摺其實遠不像文裡說的那麼輕鬆,在那些看似笑料的句子裡,背後隱藏的可能就是饑荒與叛亂,我們只是在利用歷史的邊角料來編織成今天的故事。

但如果這能令我們走近歷史,又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作者的清奇文風和腦洞漫畫,歡迎關注:朕說】


朕說


這是從秦始皇開始就開始的歷史傳統,並非是清朝專有的。二世胡亥曾經就對李斯抱怨做皇帝太累,有沒有輕鬆一點的辦法:

“吾有私議而有所聞於韓子也,曰‘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採椽不斫,茅茨不翦,雖逆旅之宿不勤於此矣。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糲之食,藜藿之羹,飯土匭,啜土鉶,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矣。禹鑿龍門,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決渟水致之海,而股無胈,脛無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於外,葬於會稽,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然則夫所貴於有天下者,豈欲苦形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虜之作哉?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賢者之所務也。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貴於有天下也。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故吾原賜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柰何?”

大意就是:當年堯天天忙碌,只不過得到和監門一樣的生活水平;禹搞水利搞到手腳無毛,皮膚黝黑,最後還落得死在外面的下場。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既能享受皇帝應有的待遇,又不會破壞天下安定?如果一定要向堯禹那樣天天忙碌但生活水平連自己的臣子都不如,那還不如不做皇帝。

李斯給出了答案:

“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賢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李斯的督責之術,其實就是今天我們常見的績效考核。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不管好壞,只有兩種:

能力強悍、精力旺盛的工作狂皇帝,所有治理工作一手抓;

能力平庸、精力一般的享受型皇帝,基本上不怎麼直接處理政務,都是交給大臣去處理,自己只負責重大事項的把關決策,日常事務不理會。

第一種工作狂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開國君主,比較典型的就是秦始皇、朱元璋、雍正帝等;

第二種享受型皇帝,基本上是守成皇帝,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讓有能力的人去處理,比較典型的就是胡亥、劉邦(交給蕭何治理)、劉備(交給諸葛亮)、李世民(李淵勢力、李建成勢力、李世民勢力三方平衡制約才形成貞觀之治的結果)、嘉靖帝、萬曆帝、天啟帝。


為什麼明朝皇帝可以偷懶不上朝而清朝一天不上朝就亂?

明朝皇帝是可以偷懶罷工的,比較典型的就是萬曆帝——老子就是不上朝,愛咋的咋的!天啟帝就專心讀他的土木工程博士。而清朝的皇帝就必須和光緒帝一樣早起早睡,非常規律的進行工作,非常的枯燥無味。如同胡亥所描述的大禹:

“股無胈,脛無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原因很簡單——清朝的祖制規定皇帝不得把工作交給別人做,必須親歷親為。這也是專制權力最高峰時對皇帝的基本要求——皇帝必須親自處理每一件政事,否則政務就無法展開。

在明清之前,皇帝可以將日常性的繁瑣而無關緊要的政務交給丞相或者中書省等職務、機構進行處理,完全不需要自己親自處理,自己只需要參與重大事項。

在明朝朱元璋時廢除了丞相職位,於是原本是屬於丞相處理的日常繁瑣政務就不得不由皇帝親自處理。朱元璋這種工作狂可以勉強應付,但他的後代就無法應付了——工作量太大了,每天都是處理不完的政務,不吃不喝也做不完。

於是明朝皇帝成立了內閣來減輕自己看奏摺和寫處理意見的負擔。但漸漸發現,內閣只能減少自己不看奏摺的時間,自己還是要審核複查和蓋章的,自己還是要付出很多時間,想輕鬆一下也是沒有時間的。

於是明朝皇帝成立了司禮監——讓自己信任的太監幫自己審核複查和蓋章!一般性的事務按照慣例處置,突發性的事務在請示皇帝后在進行批處。

內閣給出治理意見,司禮監負責審核,皇帝只需要偶爾過問一下——就這樣明朝皇帝是否上朝已經意義不大!


到了清朝,內閣還在,但司禮監被廢除了。於是清朝皇帝就重新肩負起審核複查和蓋章的任務。

到了雍正帝時,他覺得內閣給治理意見的效率太慢,於是成立了更高效率的軍機處。

老子從天天忙到半夜三點,你們這幫臣子怎麼可以朝九晚五的上班,挑幾個有能力的,給我加班——這就是雍正帝成立軍機處的直接心理!

在雍正帝之後,於是清朝的皇帝就更苦了:

本來還有能一個慢悠悠的內閣來給自己找點休閒娛樂的時間,現在有了個高效快速的軍機處,政務源源不斷的來,怎麼也處理不完,根本就沒有偷懶的時間!

清朝沒有司禮監,太監權力再高,也不能減輕皇帝的工作壓力。一年365年沒有休息、沒有放假,這就是清朝皇帝的生活!


總結

胡亥問李斯:

怎麼樣才能做一個輕鬆治理天下的皇帝?

李斯給出了答案:

績效管理,讓大臣各司其職。

自此之後,無論朝代如何變化,皇帝就只有兩種:什麼都自己做的秦始皇型;交給大臣去做、自己享受皇帝樂趣的二世胡亥型。

朱元璋雖然廢除了丞相這個為皇帝承擔大量日常性政務的職務,但朱元璋的後代用內閣和司禮監這兩個機構共同完成了原本丞相承擔的職能。

清朝的皇帝雖然有內閣、軍機處幫助自己,剩下一半的時間,但沒有司禮監,就必須承擔審核的責任。在清朝,一個皇帝肯定沒有一個王爺享受!估計這也是為什麼雍正帝之後愛新覺羅氏不再爭奪皇帝的原因:

工作這麼苦逼,不如做個王爺瀟灑!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下午5點睡覺,凌晨3點起床,也就是說光緒皇帝晚上點休息時間達到了整整10個小時。這能叫做累?對於現在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晚上12點睡覺,早上6、7點起床,一天睡眠時間不足8個小時已經是常態了。老實說,如果我要是每天晚上有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做夢都會咧著嘴笑。


只能說,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相對來說是比較有規律的,而且和我們現在的作息規律稍微有點不一樣。

一些研究清史的專家們發現,清朝皇帝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較有規律的,大體上是這樣的:

1、早上5點起床,給太后請安、讀聖祖訓。

2、早上7的時候,開始早膳,一直持續到早上9:30左右。

3、上午9:30吃完早膳後,就該工作了,要上朝理政,處理奏摺。

4、上午11點左右,就該下班了,開始吃晚膳(清朝皇帝一天只有兩頓正餐,早膳和晚膳),接下來就進入休息時間。


5、休息到下午2點半,又要開始下午的安排。下午可以看書、聽戲、陪妃子,有政務的話也可以繼續處理。

6、到下午5點左右,開始吃點零食糕點,接下來禮禮佛,到晚上9點就該就寢了,該翻牌子就翻牌子。


這樣算下來,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中,其實還算是比較輕鬆的,雖然早上起得早一點,但是下午可以放鬆半天。當然,清朝也有工作狂的皇帝,比如說雍正皇帝。其次道光皇帝也是一個比較勤政的皇帝。

整體上來說,清朝的皇帝(掌握實權),基本上不存在那種整日只知道花天酒地的皇帝,該幹得的工作都會幹。

但是話說回來,從乾隆時期開始,清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與世界脫軌,跟不上時代發節奏了。方向錯了,再敬業,再勤勤懇懇,也挽救不了清朝。

光緒皇帝勤政,我是相信的。但是光緒皇帝真正能夠掌握實權的時間很少,基本上大權都在慈禧手中。所以說光緒再怎麼努力的工作,也沒啥用,因為他掌控不了局面。就一個戊戌變法,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