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01

新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25日凌晨,高考成绩发布。

老陈准备休息,从卫生间出来时瞥见儿子房间里的灯还亮着。

“成绩刚出来,查分的人肯定多,查询通道也肯定挤。明天早上再查吧,先好好睡觉。”老陈隔着房门对儿子喊话。

今天下午(6月24日),河南省招生办,公布了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和去年比着,文理科一二批本科分数线都上浮了不少。

文科类本科一批分数线比去年上涨31分,上涨到547分;文科类本科二批分数线为436分,比去年上涨47分。理科类本科一批分数线比去年上涨15分,落定在499分;理科类本科二批分数线为374分,比去年上涨32分。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分数线如此大幅度地上浮,让儿子很担心。只要成绩不出来,孩子就一直处在焦虑中。但为了能谁让家人都睡个好觉,老陈还是决定起床后再聊成绩的事。

吃早饭的空隙,儿子主动说了自己的成绩。

588分!比预测的成绩低了20分。

他知道儿子平时的月考成绩都是在600分左右,即使下滑也不会差的太多。

看来高考时心态有点问题,没能全部发挥出来。不过588分的成绩也很不错了,虽然重点院校比较吃力,但要是走一个好点的一本专业还是绰绰有余的。

高考的战役已经落幕了,一场更加险恶的战争就要开始。

02

城市,更长远的关注点

“儿子顶着巨大压力撑过了高考,应该让他放松一下,恢复了状态再来应对报考的问题。院校和专业选择的问题上,老爸是有义务帮着孩子出谋划策的。我找了几个在教育一线的朋友寻求意见,现在也想听听你的看法。”老陈对我讲。

说实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想接着院校和专业这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来谈论高考,更喜欢从另外一个角度聊聊报考的指导建议。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毕业后我身边有不校友吐槽,大学四年好像什么也没学到。专业课堂上学到的东西,除了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同学,谁还能记得许多。

那些毕业后的工作和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同学纷纷表示,不出三年已经把当初学到的东西忘记了90%以上,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一样。

也有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好像有学到了什么,但又难以名状。那些学到的东西,好像是毕业后忘记了所有专业课程后还继续保留下来的东西。

他可能是专业课上教授引申到无边无际的闲谈,可能是自己为了减肥坚持下来的习惯和毅力,也可能是自己独自一人打发时间的兴趣······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当你真的毕业时会拿什么作为自己和几百万毕业生竞争工作机会的武器?

会是学校的招牌吗?会是自己专业有多厉害吗?这些应该不会成为你自身的核心价值点,顶多是一件又一件华美的饰品。

你真早正的的核心是你自己。

如果专业知识并没那么重要,家长和孩子为什么非要选择好的院校,好的专业呢?

院校重要吗?重要!专业重要吗?也重要!

不管是专业和院校的选择,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选择一个良好的氛围,增加孩子成才的可能性。好的院校和好的专业,会成为孩子日后踏入社会找工作时闪耀的敲门砖。

相比较而言,一个顶尖院校顶尖专业走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大和水平,高于同级水平的学生的可能性更大。得到更好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也更大,所以很多家庭,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到更好的院校,学习更好的专业,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可当我拿着老陈问我的问题,征询许多毕业三五年的大学生时,他们的建议除了肯定院校和专业的重要性之外,还极力提出需要重视另外一个同样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学校所在的城市本身。

对!城市,就我要建议的,报考前需要考虑的一项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简单粗暴一点就是,能去大城市就别待在小城市,能去北上广深就别待在二线城市。

03

院校优势只是城市的一部分

大学毕业后面对的就业压力,经历过的人都明白。选择留在哪个城市工作?是现读书所在的城市?还是另择一城发展?

如果说当初所选的专业是对毕业后工作行业的幻想,院校城市的选择就是对未来工作和居住地的提前考虑、布局。

现在,很多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其实就是城市之间人才争夺的攻守战,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毕业后对去留某一城市的摇摆不定。

留在哪一个城市?看似一个去与留的问题,实则是无数年轻人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谁的赌注,把自己的命运和城市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听起来也许很严重,但真正的得失只有自己知道,激情燃烧的岁月很短。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不少大学生在经历过工作的周折后才不禁感慨:报考时选择城市同等重要。

于是选择通过考研的方式进入到心目中的城市。

04

为什么城市在报考中很重要

1、不同的城市意味着不一样的眼界和格局

我的一个研究生同学举过的例子。

你在郑州能看到CBD的车展上某款新车,但我在上海能看到那款车的全球首展发布会。

我想去迪士尼乐园游玩时,只需要倒一趟地铁。你可能需要坐5个小时的高铁,舟车劳顿后,身心疲惫地去游玩。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我并不是想展示自己身居上海,会有多少优势。只想向你以此证明在不同的城市,将会看到不一样的事物,感受到不同的风景。而这个规律是,越往上,享受到的社会资源越密集,越稀缺。视野会越宽广,格局会越大。

就以工作资源(机会)来说,在上海的机会肯定比你在郑州的机会要多的多。

2、转战城市的成本机会高

还以身边的朋友为例,他大学在省内的某地市读书。

那时,每年清明、五一的小长假,曾经的高中同学都会跑到其他城市去游玩。所在城市的同学,自然是要尽地主之谊招待。

他们来郑州时总是将“大郑州就是牛气”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觉得很奇怪反问他们,你们不觉得交通拥堵,人流汹涌吗?

他们告诉我说确实人很多很堵,但依然觉得很好。直到后来,去了他们所在的学校游玩时,才发现繁华意味的吸引力有多大。

毕业后,他在自己城市面试了几家公司后未果,不是公司不接受他,是他看不上公司。

来到郑州,开始重新适应环境,开始新的人际关系。在地市时的傲气,被人流冲刷的荡然无存。

挂着地市名称的毕业证书,时不时还会被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所学校。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虹吸效应,才明白单核心的河南省,郑州市怎样的一种存在。

相同的道理,北上广深杭是什么样的存在。

不再难以理解。

我也看到一个深圳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投了多家深圳上市公司。就职后和同样留在深圳的同学吃喝玩乐,从不惧怕一个人的孤单。

这相比千里迢迢奔赴深圳闯荡的同学来说,实在轻易了太多。

3、城市集中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虽然各个准一线城市纷纷出台人才政策抢人,真正有实力留在一线城市的人依然不会走。

就像你这个久居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忽然把你放到三四线城市里奋斗,你很难适应那里的慢节奏,不温不火的生活。

高铁联结城市,拉近距离,带动了区域间的交流。但仔细观察我国高铁的分布地图你会发现,高铁线路密集分布的区域基本就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中部城市,未来城格局也会随之发生极大变化。

东北在塌陷,西部在没落,这是我们不愿看到,但又真实存在的事实。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区域集中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群崛起并不是全部城市的崛起。

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原城市群,西南城市群成为国家地理版图上闪闪发光的明星,吸引着更多的优势资源聚集。

院校优势只是这些城市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更多的资源是交织在一起的。

无数大大小小的红利,只有生活在该区域的城市里的人们才能够就近享用的。

05

好的城市不输给一个好的专业

在志愿报考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决定着家长和孩子的取舍。报考热门城市的热门院校,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是无数高分家长和孩子热切的期待。

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那么多,总要有人不得志。

个人觉得,好的城市不输给一个好的专业。优质潜力城市中,排名稍微靠后的的专业,比冷门城市排名靠前的专业还有价值。当然是如果该专业中王牌,即使处在冷门城市也自当别论。

要知道,四年的大学生青春生活里,孩子接受的熏陶的不仅仅来源于课堂上,还有校园里的环境,也有城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四年是他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意味着接触什么样的环境。

而毕业后面临的去留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找工作方便与否的问题,长远看它是机会的把握与失去的问题。

好了,今天就啰嗦到这里,最后衷心祝愿:所有报考的学子都如愿以偿。

除了院校和专业,还有一个因素是填报志愿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