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中醫健康養生之食物性味,《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營養膳食

  • 2400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中關於科學膳食,健康養生有這樣的描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中醫健康養生之食物性味,《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營養膳食

  • 大家都是知道,藥補不如食補,自古就非常重視飲食文化。中醫裡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些概念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藥物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它們都是養生的最重要的食物。

中醫健康養生之食物性味,《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營養膳食

  • 中醫認為:五臟各有所喜。比如:肝宜甘,因為甘味可以緩釋肝氣的勁急;心宜酸,因為酸味可以收斂心火;肺宜苦,因為苦味可以助肺氣肅降;脾宜鹹,因為鹹味可以使脾不會運化過度;腎宜辛,因為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腎水之陽氣。

  • 五味過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 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 病在血,無食苦;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肉,無食甘。”

中醫健康養生之食物性味,《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營養膳食

  • 飲食有節謹和五味飲食有節:飲食有節就是說吃飯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飲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為宜,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既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飢飽失度。如《內經》所云“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講的是過飢的害處。《內經》還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的則是過飽的弊端。中醫認為進食過量,則脾胃負擔過重,食積於胃腸,日久脾胃功能就會受到損害,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就不能化生,就會產生疾病。

  • 酸性食物: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為磷、硫、氧等非金屬性物質的食物。

中醫健康養生之食物性味,《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營養膳食

  • 鹼性食物: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為碳、鉀、鈉、錳、鐵等金屬性物質的食物。

  • 多吃鹼性食物少得病——人的體液呈弱鹼性,有害菌無法生存。

中醫健康養生之食物性味,《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營養膳食

  • 謹和五味: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熱酸甜之別,人的體質又有虛實寒熱之異。因此中醫非常注重飲食的性味對健康的影響。四氣是指藥物或食物的寒、熱、溫、涼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藥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鹹的不同味道。若過食辛熱溫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絕於口,就容易助熱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會導滯“消渴病”的發生。《內經》指出:“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甘味太過會因糖及澱粉攝入過多而導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發生,鹹味太過會因鈉離子攝入過多而加重高血壓、水腫等疾病。

  • 天人相應四季食養飲食調理應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更變。一般講,春天萬物萌生可食大蔥、豆豉等食品以助陽升散;夏季陽盛,應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傷陰,宜多食綠豆、西瓜等甘酸清潤食物以清熱、祛暑、生津;秋季氣候乾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潤之品以潤燥;冬季寒冷,機體陰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溫補之品以護陽氣。

中醫健康養生之食物性味,《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營養膳食


三五斗,你身邊的健康專家,營養與健康知識每日推送,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