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闢謠!“住院最多15天?不在基層首診不報銷?”權威說法來了

闢謠!“住院最多15天?不在基層首診不報銷?”權威說法來了

網上有一種說法:“醫保住院有天數限制,15天住院限制是鐵規。”看到這種說法,不禁讓人想問,如果是住滿15天院之後,病人還需要繼續治療怎麼辦?是需要先出院一下然後再住回去?還是接下來的住院治療就不能享受醫保報銷了?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這些說法是真的嗎?醫保政策如何解讀?

辟谣!“住院最多15天?不在基层首诊不报销?”权威说法来了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陳秋霖介紹,醫保政策中,沒有針對病人住院治療報銷數額和住院天數的規定。但醫療機構有平均住院日考核,限定住院天數並不針對單個病人現實中,有的患者住院時間過長,為了降低平均住院日,會有個別醫院會要求病人出院,然後重新住院。

陳秋霖:“從大制度角度來講,沒有說醫保就限定了,比如說住院不能超過多少天,但是我們倒是有一些,比如說開一些藥也不能超過多長時間,就是這種慢性病的藥,它原來是我們說不能超過兩週,因為後來發現這個老百姓不方便了,我到現在就開始可以長處方了。比如說長期服藥的,它可能就兩個月左右可以。”

辟谣!“住院最多15天?不在基层首诊不报销?”权威说法来了

除了住院天數的限制,關於醫保的傳言還有一條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看病前要到社區醫院轉一下,否則不報銷”。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實際上涉及了不少的醫保政策。

首先是到社區醫院轉一下,這裡面“社區醫院”是“基層首診”,而“轉一下”必然是轉到更大更高級醫院,這又涉及“分級診療”。而“不報銷”則是指“基層首診”是不是強制性的,在“不報銷”背後,還隱含著“醫保報銷比例”的問題。陳秋霖解釋,在我國目前的醫保政策當中,基層首診並非強制性的規定

陳秋霖:“目前來講,我們國家現在對基層首診沒有采取強制手段,沒有制度強制,那麼這在其實在歐美很多國家,它這個守門人制度實際上是強制的。實際上在我們原來老的醫療體制下,勞保醫療公費醫療的制度下,實際上都是強制首診的。你都需要到你的單位的醫務室。我們就放開完以後,那麼再要想重新來恢復做那個基層首診的,實際上做強制轉診它是有難度的,這個老百姓是不太接受的。”

辟谣!“住院最多15天?不在基层首诊不报销?”权威说法来了

一般來說,越是基層的醫院,醫保報銷的比例就越高。也就是說,當前,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主要是通過報銷槓桿來調節。基層診療報銷比例比大醫院高,以此鼓勵引導患者去基層首診,實現分級診療。不過,就目前來看,報銷槓桿的作用還相對有限。陳秋霖解釋,基層首診是符合整個醫療體系的運轉規律的,現在要通過醫聯體的構建,來推進基層首診

陳秋霖:“一方面呢就是說確實現在老百姓習慣就是自己選擇了,現在突然就強制他有這個接受度的問題。第二個,長期實際上我們現在不基層首診以後,就是基層的服務能力是下降的,就是你首診其實效果並不是那麼好。我們現在為什麼要搞家庭醫生簽約?搞家庭醫生簽約就是讓簽約醫生和家庭之間有一個健康管理的關係,因為他了解這個病人,那麼實際上也逐漸的會對這個病人有很大的幫助,然後逐漸建立一種信任。第二種方式我們現在做那個醫聯體,相當於把基層和上級醫院它就是攏在一起,這個信任度啊各方面,包括一個醫聯體也會向下面下派醫生,醫生之間都會有這個聯動這樣能力的提升。”

辟谣!“住院最多15天?不在基层首诊不报销?”权威说法来了

隨著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醫保帶來的實惠。同時,醫保部門對醫院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陳秋霖介紹,醫保部門對醫療機構醫療費用總額控制,對於部分病種實行單病種限價,相應的病種不能超過一定的限額,但這些都是針對醫療機構的,是總量控制,並不針對單個病人。即使醫院超過醫保限額,也不會讓參保人自付醫療費

陳秋霖:“醫保做一點總額控制或總額預算,是必然的一個選擇。但是整體支付方,包括政府對醫院的控制,也不是說單一的就是個費用控制,還有質量控制,還有包括比如說你讓他重複住院,你出去以後再來這不合適。所以這裡面它也有一些質量,比如說這個複診有多少啊?治癒率多少,平均住院日啊……這個質量指標也同時也要考核的,它是個綜合考核。”

辟谣!“住院最多15天?不在基层首诊不报销?”权威说法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