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谋而后动,决断行动随势起因势而变

谋而后动,决断行动随势起因势而变

鬼谷子先生说过:“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是说谋划是第一位的,但是还要有周密的安排和执行力。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往往不是冲动的,所以不会漏洞百出、不堪一击。诸葛亮为什么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因为他有着极高的谋略,使得刘备不惜放低姿态去寻求人才。

鬼谷子还说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世上万事千变万化,一个主帅,必须拿出多个计谋去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而科学决策的优先原则,则是要能够预见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各种有针对性的应对准备。这也是我们面对当今复杂变化的安全局势必须具备的素养。然而,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不仅缺乏应有的预见性,而且还因主观臆断误判形势而导致不应有的后果。

谋而后动,决断行动随势起因势而变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说的就是赵国的赵括只会书本上的兵法却不懂因势而变,从而葬送了赵国的前途。

当时赵国的君主是孝成王,一年,秦军派兵攻打赵国,而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军中无人,赵王无奈,只好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可廉颇已经年迈了,没有了当年的英勇神武,出兵几次都被秦军打败,无奈之下,廉颇只好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国见赵军久不出战,再拖延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张仪想出一计,他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了,要是他做了将军,秦国必败。”说起赵括,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兵法,饱读各类兵书,谈论起来无人能及,就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说不过他,但是,赵奢从来不认为儿子能带兵打仗,赵括只是会说而已,要真的上了战场,他一定会败。

谋而后动,决断行动随势起因势而变

秦军怕赵括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一看机会来了,决定撤掉廉颇,立即起用赵括做将军。而蔺相如听说后,不惜拖着病痛的身体,来到赵王跟前劝谏:“大王一定要三思啊!不说这消息是真是假,就凭赵括来说,他根本就不是做将军的材料,虽然他懂兵法,那只是读他父亲留下的书,根本不懂得灵活应变。”结果赵王不听,还是一意孤行,决定命赵括为将。

当赵王的信使通报赵家之后,赵括的母亲不顾身份,跑到赵王面前,请求撤掉儿子的将军头衔,因为身为母亲,她最了解儿子,带兵打仗对儿子来说,根本就是儿戏,她不能眼看着赵国几十万兵将死在儿子的手上。可是赵王根本不信这些,赵母无奈,只好请求如果有一天儿子做了不称职之事,自己可以免受株连之罪,赵王以为赵母有些小题大做了,便不在乎地答应了。

很快,赵括便当上将军上了战场,他根据书本,把军中的规章制度全都改了,甚至把某些将领都撤换了。秦军一听到这种情况,知道计谋得逞,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让赵军士卒离心。没坚持多长时间,赵军就撑不下去了,于是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不料被秦军一箭射死。主帅被杀,赵军立即溃不成军,几十万赵军纷纷投降,可秦军还是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赵王一听见这个消息,龙颜大怒,下令株连赵家人,而赵括的母亲因为事先有请求,才幸免于难。这就是赵括不能谋定而后动,决断因势而变的后果。

在战争中,将帅要根据不同的作战因素而灵活机变;为将者要善于谋形造势、随机应变,为将者要精通因敌而变、因势而变的权变之术。张仪用计谋使赵王在战争中换将,赵括无谋,不会在战争的变化中因势而变,只会纸上谈兵,致使赵国惨败,以至后来被秦国所灭。这个案例有赵王的谋而后断,没有认清赵括的能力,致使形势大变;有赵括的无谋而断,造成赵国的惨败;更有张仪的深思远谋,令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谋而后动,决断行动随势起因势而变

鬼谷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谋定而后动,只有谋划得充分、合理、科学,执行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谋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在多个可行方案中择优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在,则无往而不胜。那么,如何谋而后断,取得最终的胜利呢?鬼谷子早在春秋时期就给我们提出了告诫。

(1)“谋”可以说是事前的思考与准备,说明如何献计献策和利用他人交友的问题。计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按对方的意图或想法去制定策略,如果一味固执己见,不能投其所好,则决策再完美也是徒劳,因为对方不感兴趣。

(2)“谋”与“动”相连,意思是施展谋略计策,其主旨是如何针对不同的人或事去设立和使用计谋,用以实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通常所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鬼谷子智慧】

总之,在谋略的运用中,除了掌握技巧方法外,还应懂得公开运用不如暗中实施、遵循常理不如出奇制胜,因为谋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手,而不是受制于人,使人在出乎意料、不知不觉中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才是运用智谋的高明之处。

谋而后动,决断行动随势起因势而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