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新華每日電訊發文 追記養賢鄉天成村49年黨齡老支書姚仁宏

8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七版刊登了新聞報道《生命垂危之際,向黨最後一次傾訴 追記安徽宣城市養賢鄉天成村49年黨齡老支書姚仁宏》,講述了老支書姚仁宏的感人故事。

全文如下:

生命垂危之際,向黨最後一次傾訴

——追記安徽宣城市養賢鄉天成村49年黨齡老支書姚仁宏

新華每日電訊發文 追記養賢鄉天成村49年黨齡老支書姚仁宏

▲姚仁宏七一前夕向黨組織遞交的最後一份思想彙報和500元黨費。新華社記者屈彥攝

一份思想彙報向黨最後一次訴說心中的情愫;一張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表向社會傳遞和延續愛的火種。

7月9日,有著49年黨齡的安徽宣城市養賢鄉天成村老支書姚仁宏走了。

在生命垂危之際,他向村黨總支遞交了最後一份思想彙報和500元“特殊黨費”。老支書還將眼角膜捐給了需要的人,同時將遺體供給皖南醫學院用於醫學研究。

一座橋:老支書幾十年的執念

駕一葉扁舟,先打個轉調整船頭,再向對岸駛去。這是天成村村口擺渡人每日的工作,一人一船曾承載著村裡人外出的希望。

天成地處圩區,四面環水。橋是有的,還是姚老在任時所修建。但因為橋的對岸是大山,需多繞四十公里才能到市區,村民步行出村時還是選擇輪渡過江。因此,橋的修建在村民心中仍屬珍貴。

傳統上,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種養,沒有企業投資,集體經濟收入更是無從談起。要想富,對天成村而言,只有造橋。2008年,養賢鄉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劃撥了部分資金,但村裡仍需自籌30萬元。

作為當時村兩委的班子成員,老姚幹起了“化緣”的活——坐車到村民外出打工集聚的杭州、上海等地,向相對富裕一些的外地村民募資。就這樣,五百、三千、一萬、兩萬……一座20米的兩孔橋在2009年建成了,大橋一頭的石碑上至今還醒目地鐫刻著當年的募資人員名單。

這座橋是老支書心裡的執念。兒子姚軍回憶道:“那些年,父親每收到一筆捐款,就會跟我和母親說‘離正式修橋又近了一步’。”

但這座橋並非通往城區的最近道路,只因此處河道最窄,成本最低,“父親說等以後村裡發展富裕了,再建新的吧。”姚軍說,“無奈至今這條‘近路橋’還因資金問題無法成行,這也成了老爺子臨終時的一個牽掛。”

新華每日電訊發文 追記養賢鄉天成村49年黨齡老支書姚仁宏

老支書在任時牽掛的又何止這一座橋。大雨天道路泥濘,一腳下去就很難拔上來,老姚帶領村民用廢棄的石子和石粉墊了一條2.8公里的村級道路;為了避免雨天孩子上學過江不便,他翻修了村裡的學校舊校舍;村民們要搞船貿運輸但無法貸款,他出面擔保,這也成了天成村的發展起點;從村幹部崗位上退下來後,他還義務充當村裡協調員,幫助處理鄰里糾紛……

一份思想彙報:向黨的最後一次傾訴

環顧天成村,家家幾乎都是二層小樓。用天成村黨總支委員徐文揚的話說,再窮也要蓋二層,洪水來了,村民還能在二樓等待救援。

在圩區深處姚仁宏的家,通往二層的樓梯沒有扶手,護欄已經被鐵鏽腐蝕,房頂因缺錢捨棄石板改用木頭搭建。就在這樣簡陋的家中,二樓堆放最多的是一本本書籍和一沓沓用塑料膜封裝的黨報黨刊。姚軍的家裡,還保存著父親摘抄和書寫感悟的近十本筆記。

“父親臨終時說,‘疼痛時,這些筆記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姚軍撫著眼說道。2013年,姚老罹患直腸癌,2016年又患上食道癌。雖然搬到城裡兒子家中,他依然沒有改變讀書看報做筆記的習慣。

“敬愛的黨組織:自打從村委會崗位上退下來,我在家務農,那時總是這樣想,種好幾分田,搞好家裡一些瑣事,如果村裡有什麼事需要協調的,我都可以做的……”

今年建黨節前夕,天成村黨總支收到了老支書姚仁宏遞交的一份思想彙報。談及寫這份思想彙報的緣由,姚老生前說道,“因為黨是我的母親,兒子有什麼事都會跟母親說。”與這份思想彙報一併上交的還有500元黨費。姚軍坦言,這些年老爺子看病,家裡已是負債,這500元是他一點點攢下的。

新華每日電訊發文 追記養賢鄉天成村49年黨齡老支書姚仁宏

病重期間,鄉里和村裡前去探望,老姚還在關心今年村兩委的換屆情況。對於目前村裡黨員老齡化問題,他向鄉黨委提出建議:年輕人腦子活,希望能為村兩委配備新生力量,把在外面發展得比較好的黨員請回來,使幹部隊伍年輕化。

捐獻器官和遺體:延續生命的黨性之光

姚老動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的想法,還得從他愛看報的習慣說起。今年1月,偶然一次在報刊上看到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的相關信息,他便來到宣城市宣州區紅十字會,詢問自己能否捐獻。“當時我是敬佩又驚訝,一個農民黨員能有這樣的境界相當不容易。”該會專職副會長李勇說。

面對父親的這一決定,姚軍有些“頭疼”,“雖說自己也是黨員,但畢竟還有傳統思想,葉落歸根啊!”姚軍有些激動地說,

後來父親跟我解釋,他是一名老黨員,一位唯物主義者,如果死了也能為社會做些貢獻,為什麼不做呢?”

雖有不忍,但姚軍還是同意了父親的決定。7月9日凌晨一點三十分,有著49年黨齡的72歲老黨員姚仁宏走了。他捐獻的眼角膜讓兩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其遺體被運往皖南醫學院用於醫學研究。

遵照遺囑,家裡沒有設靈堂,姚軍只在堂屋掛了一張遺像和幾張老照片。

撫摸著父親留下的一本本筆記,兒時的情景在姚軍的腦中重現。農忙時節,村民一個電話就能把父親叫走,家裡的農田裡常常只有母親和他的身影,路過的村民會問“你爸爸怎麼不在家裡做事?”入夜時分,家裡總不缺來反映情況的各個生產隊村民,“農田放水”這樣的瑣事總會讓父親左右調停……

養賢鄉黨委書記趙萬青說,姚仁宏甘於平淡,有堅定的信念,對自己要求嚴格,“他能在百態的社會中靜下心來加強學習並持之以恆;能很好地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做到群眾利益無小事,這些品質都值得年輕黨員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