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万万没想到:孙悟空的原型原来是孔子

圣人是谁,我不知道,圣人叫啥,我也不知道,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虽无无名,但有一点我敢肯定,他肯定是猴子变的,而且肯定是猴子里面的圣人变的,这个猴子圣人,应该叫做孙悟空。

一、道从圣人。

孙悟空师从菩提祖师,他仗之横行天上地下、三届四州的七十二变、筋斗云诸般法术皆自三星洞菩提祖师处学来。他与唐僧有师徒之名而无授功之实。比起因为救命之恩而感激进而拜之为师的唐僧,显而易见,孙悟空更应该称作是你菩提祖师的弟子。

万万没想到:孙悟空的原型原来是孔子

那么菩提祖师是仙是佛、是妖是魔、是道是圣,他的“道”又是属于何道呢?

试看这段,当孙悟空因为不能长生不死,感慨流泪的时候,通背猿猴告诉他,天下有三等人可以长生,这三等人“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菩提祖师,显然并非真佛,那么他是道是圣呢,

当孙悟空闻到欣喜、抓耳挠腮时,菩提祖师问孙悟空浴学何种道,他先后向孙悟空提及了“术”“流”“静”“动”四门大道。

“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静字门中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动字门中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 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这四门大道,包括涵盖仙佛儒三家大道、又旁及诸子百家等人间学术,三教合流、仙凡同修、既又神仙法术,又有诸般学说。如此万药一炉、融通诸法,显然不是单一的道教大道。祖师这种称法、还有童子这种说法,显然也不是佛教的大能。除这两者之外,精通法术、通晓长生之法的只剩下圣人,所以菩提祖师,乃是圣人大道。

菩提祖师既然是圣人之道,那么孙悟空得其真传,所修所学自然也是神圣大道,既如此,孙悟空是圣人门徒、最后功德圆满、大道得成,自然算的上是圣人了。

万万没想到:孙悟空的原型原来是孔子

二、五百年的隐喻

 “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这是罗贯中《平山冷燕》中的一首诗,其中化用了中国一个古老的传说,黄河澄清之时,便会有圣人出现,救济天下、平乱纷争。

《幼学琼林》有一句话叫“圣人出 黄河清”,便是讲的这个传说,中国汉代有位以长寿闻名后世的人物叫做彭祖,彭祖年高八百有八,可谓极得上天眷顾了,他也因此为傲,常常在街上放浪形骸、纵歌而唱:“我彭祖活了八百八,没见过黑炭把白炭刷,有谁比我年纪大,愿把老婆输给他”。街上人,都以此为乐。有一次,一个游方和尚路过此处,听到彭祖又在卖弄年纪,于是作弄他道:“我是方外一老僧,开天辟地我先生,若问我年纪有多大,我见过黄河三澄清”。彭祖为之词穷,相传黄河五百年澄清一次,所以老和尚活了一千五百岁,自然比彭祖要大上许多。当然按照中国的传统彭祖老先生有一位聪明智慧的妻子,最后以巧言将赢过了和尚,免了自己改嫁之苦。

五百年,圣人出,这个传说其实早在战国时代便已为大众化所熟知。

万万没想到:孙悟空的原型原来是孔子

《孟子.公孙丑》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可以作为此事的作证。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所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很显然他的名世者说的就是五百年必有圣人出。

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孙悟空隐喻圣人就很明显了。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不多一年,也不少一年。五百年前,孙悟空孤高绝奥、锋芒必显、反天庭、闹瑶池、偷蟠桃、窃金丹,法力滔天、煞气逼人。五百年后,孙悟空尊佛敬帝、持戒守律,保护唐僧取经兢兢业业、鞍前马后毫不懈怠。可以说五百年正是孙悟空由一个搅乱乾坤的“妖怪”向救济天下的佛教徒转变的心理过程。孙悟空保护唐僧的目的正是去往西天求取《大成真经》解救天下疾苦,这与五百年圣人出治平天下的传说何其一致,显然吴承恩是以悟空隐喻圣人的。

三、孙悟空的圣人之行

什么是圣人,这个概念很难给出。我们不妨采取类比法,中国公认的圣人只有一位,那就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纵横慷慨、言传身教、道传天下,他所奉之终身的是“仁”的理念,他所孜孜追求的治平天下、平乱纷争、还天下以太平、还万民以安居。他以天下苍生的康乐和祥为念,是一位道德情操高尚的谦谦君子。

万万没想到:孙悟空的原型原来是孔子

孙悟空只是一只猴子,他或许没有孔子的诸般理念想法,但是他帮助唐僧取经在事实上是为了“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是有着大仁大义、大慈大悲的圣人之行的。因此孙悟空是一位有着圣人之行、圣人之实的猴子圣人。

其实通读《西游记》全书,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圣人的追求之迫切。孙悟空在前往东海求兵刃的时候说自己是花果山的“天生圣人”,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孙悟空与牛魔王等大妖结拜的时候六妖自封“平天大圣”、”复海大圣。”“混天大圣”“移山大圣”、“通风大圣”、“驱神大圣”,甚至连一个妖怪都要叫做“九头元圣”,《西游记》成书于明末乱世、国家内忧外患、狼烟四起、遍地烽火、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因此作者在书中对圣人的表现出的渴求,正是对国家承平、生活安定的渴望,而唐僧的取经正是这种思想的折射,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圣人并非孙悟空一人、包括西游五人组的全体,因为他们代表着普天万民对和平、安定的追求与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