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新戰友須謹防投彈骨折

新戰友須謹防投彈骨折

陳淑文

新战友须谨防投弹骨折

製圖:鄧方宇

話題背景

近兩年全軍訓練傷數據統計分析顯示,“投彈骨折”呈高發趨勢。特別是新訓期間,“投彈骨折”發生率明顯升高。是什麼原因導致新戰友投彈骨折?怎樣科學訓練才能有效預防?一旦骨折,術後如何進行康復治療?本期特邀請全軍軍事訓練醫學研究所專家為新戰友傳授科學訓練方法和防治措施。

投彈骨折高發的原因

針對近兩年新兵投彈骨折高發情況,全軍軍事訓練醫學研究所走訪調查了多個基層部隊,對於發生“投彈骨折”的新戰士逐一進行走訪,對當時訓練計劃、受傷情況等數十項有可能影響或導致投彈骨折的因素進行量表式調查和分析,並調出新戰士傷後住院病歷,瞭解其自身身體狀況(如骨密度、心肺功能、肝腎功能等指標)以及手術治療情況。通過調查和分析發現,導致投彈骨折高發的原因如下:

其一,由於近兩年新兵入伍調整為秋季,新訓考核時間正好趕在冬天最寒冷季節,戰士在這種氣候下容易出現肢體僵硬、關節不靈活,如果熱身不夠充分就容易導致損傷發生。

其二,調查顯示,投彈骨折多發於新訓考核前後。由於片面追求考核成績,部分幹部骨幹未按照科學原則施訓,存在突擊訓練、單項訓練(投彈訓練)時間過長等問題。

其三,訓練方法不得當,導致投彈過程中的肌肉發力不平衡,發生骨折。另外,基層醫務人員宣教不夠,未能在訓練傷發生之前有效預防。

其四,受傷者多為身體素質較差人員,入伍前體育訓練不多,身體素質不佳造成局部肌肉力量差、耐力差、控制性差,從而容易導致損傷發生。調研發現多名受傷戰士均存在骨密度水平偏低問題。

預防投彈骨折的訓練方法

目前,導致投彈骨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訓練方法不得當。改進訓練方法,增加上肢、腰腹部及下肢肌肉力量性訓練,不但可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投擲性損傷發生。

一、上下肢爆發力訓練

在跳遠、投擲項目中,爆發力是取得優異成績的決定性因素。應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訓練爆發力。

訓練上肢爆發力的方法:抓舉,(高抓,直腿抓,箭步抓)發展腿部力量,全身用力協調肩部力量;寬拉,寬握距,把槓鈴提拉至胸,提拉時胸部要前挺,腿伸直;挺舉,槓鈴放於胸前,用雙臂挺槓鈴於頭上,注意鎖肩。此外,還有臥推、屈臂拉起、仰臥起坐、斜推、站立推、屈腕、卷腕等動作和方法。注意向上時動作速度要快而集中,增加爆發力,放下時速度要慢。

訓練下肢爆發力的方法:深蹲、深蹲跳、弓步走、弓步跳、負重提踵(跳)、兩腿交換蹬臺階、負重蛙跳、多級跳、踢臀跑、高抬腿跑等。

投彈運動需要受訓者具有很強的力量,應在保持速度的情況下,逐漸加大負荷,最後增加到最大負荷。

二、核心部位專項力量訓練

投彈運動使用了大量軀幹肌肉,如背闊肌、腹直肌、腹斜肌、臀肌等。這些肌肉對投彈運動獲得優異成績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對投彈受訓者的軀幹核心肌肉進行專門的訓練,為其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成績、減少運動性損傷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見,核心力量在投彈項目中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專項運動水平,必須採用針對性力量練習。

徒手練習。把這項練習作為核心力量的基礎練習,目的是讓受訓者體會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掌握如何控制好身體。常採用的練習方法有仰臥挺髖、雙手支撐仰臥挺髖伸單腿、腿臂交叉兩頭起、單臂俯撐控腹、兩頭起、側臥起、仰臥踩單車、仰臥起坐、背挺、平板支撐、側平板支撐等。

器械練習。這類練習是在徒手的基礎上加上負重進行練習,目的是對肌肉群加大負荷練習,發展肌肉的力量。在投彈項目中,起主導作用的肌群排第一位的是肩部肌群,第二是軀幹肌群,第三是腿部肌群。只有三部分肌肉群協調做功才能有效提高受訓者的成績。

投彈骨折均為肱骨中下段長、短螺旋形不穩定骨折,採用手法復位成功者少,復位過程中易損傷或加重損傷橈神經和正中神經,並且石膏固定時間較長,也影響關節功能。因此,我們主張治療投彈骨折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它具有外固定時間短、功能恢復快、骨折固定穩固等優勢。

所有患者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需積極進行系統康復治療,一般根據患者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治療計劃。術後康復治療主要包括3個階段:被動功能鍛鍊階段、主動功能鍛鍊階段及加強功能鍛鍊階段。

被動功能鍛鍊(術後1周內始)。此階段主要在住院期間由骨科及康復科兩個科室配合完成。患者術後1周內進行功能訓練,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限。在康復科醫生的幫助下進行被動訓練,主要鍛鍊上肢的外旋功能。2周後複查X線片,明確骨折內固定穩定情況後,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前屈鍛鍊,同時加強外旋功能鍛鍊。此階段治療需每天2-3次,每次25分鐘,持續4-5周。為達到鍛鍊效果,可適當使用止痛藥。

主動功能鍛鍊(術後4-5周始)。一般在出現骨折癒合跡象後增加主動功能鍛鍊。患者通常在第一階段結束後通過主動功能鍛鍊加大在第一階段的鍛鍊強度,並根據患者情況調整鍛鍊方案。首先通過主動前屈肩關節,增加上肢肌力,包括增加三角肌及肩袖的肌力鍛鍊。患者可仰臥或坐臥,然後在床上做雙手抱頭的動作,以加強上肢外展、外旋鍛鍊。每天鍛鍊2-3次,每次20-30分鐘,持續7-8周。

加強功能鍛鍊(術後11-12周始)。患者每週進行一次加強功能鍛鍊,抗阻力前屈外展鍛鍊、抗阻力內旋和外旋鍛鍊、屈肘運動,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鍛鍊。注意複查X線片,在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及時瞭解骨折的恢復情況。此階段訓練需持續6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