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怎麼看“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燒錢式教育危害到底有多大?

小魚餅yz


捨得給孩子花錢,不過是最低層次的愛

你以為花錢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你以為花錢就能解決教育問題,其實花錢只不過是對孩子最低層次的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中國所有家庭對孩子的期待,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是極力的支持,甚至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這樣的情形在三十年前非常常見.而今演變成了砸鍋賣鐵給孩子上補習班,全家努力掙錢填上孩子上補習班這個無底洞.看看下面這個月薪三萬的媽媽給女兒的暑期安排: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
7月份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價格很高,很貴,父母對孩子肯花錢,這是給大眾的第一感覺,但作為父母想沒想過,孩子累不累?能學進去嗎?孩子喜歡嗎?孩子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完全沒有還是沒有想過.

我覺得作為父母要想一想,什麼時間陪孩子,什麼時間跟孩子溝通交流、一起玩耍?都沒想過的話,那你就不是合格的母親.

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經常聽到這樣的,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的重要性.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一樣,"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學霸數學


月薪3萬還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簡直荒唐!

來來來,我們來算一筆賬,看看這位家長到底是有多苦惱: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份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請阿姨照顧就5000元了,您家女兒也是出身高管豪門,一個阿姨頂得上工薪階層一個月的工資。

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又是工薪階層一個月工資。

游泳和鋼琴課,4000元,又是工薪階層一個月工資。

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您女兒出國十天,抵得上工薪階層埋頭苦幹四個月。

您女兒一個暑假的花銷,是工薪階層職工7個月的工資。

這位母親可真的是十分有錢了。

相對於工薪階層的子女,相對於農村、大山裡的孩子,您女兒養尊處優,享受著國內頂尖、放眼世界都可謂一流的教育水準,您不僅沒意識到是不是自己花得太猛,反倒抱怨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不是說這位家長不能抱怨。

只是這種抱怨怎麼看都太荒唐、太得了便宜又賣乖吧。

對於10天20000多的遊學項目,恕我直言,我是嗤之以鼻的。

同樣是十天,家長可以給孩子安排許多活動,其教育意義完全不亞於五位數的遊學項目。

同樣是10天,給孩子幾本好書去閱讀,有條件的家長可以伴讀,孩子沉浸在書海之中,提高了文化修養,也培養了閱讀習慣。

同樣是10天,帶孩子到各大博物館展覽館去轉轉,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都是一天都逛不夠的好去處。

同樣是10天,帶孩子到國內旅遊,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蹟,沒有五位數的花銷,但是同樣意義非凡……

暑假的10天,孩子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多,它們所能產生的教育意義都不亞於五位數的遊學項目,並且相對廉價,易於進行。

但是有些家長心甘情願把孩子送出國門,讓孩子參加昂過的遊學,從教育的價值來看,性價比其實很低。

10天,20000元。

不過是走馬觀花式地體驗,誠然拓寬了眼界,可能還訓練了英語口語,然後呢?

這一切真的值20000塊?

而如果家長意識到這一切其實並不值20000塊,卻仍舊硬著頭皮讓孩子參加這樣的遊學項目,這到底是為了教育本身,還是出於攀比和炫耀的目的?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幕場景,幾個家長坐在一起,討論孩子是要如何度過這個暑假。

一個家長說:

我家娃剛去了英國,15天,3萬塊,哎呀,我家娃回家就說,英國人真是好紳士哦!

另一個家長說:

英國是挺好的,但是我覺得美國也不錯。我家孩子明天要去美國NASA太空營夏令營,37800,價格還可以,給孩子見識一下美國最先進的航空航天技術,也挺好的哦。

第三個家長本來只打算帶孩子去廣西桂林看看山水,此時沉默不語。

到家和孩子他爸商量,咬緊牙關報了一個新加坡的遊學項目,然後怒發朋友圈:

寶寶下週去新加坡遊學,英語口語加急輔導中……

當家長進行著這種攀比式的教育,真的還懷揣著教育本身的初心麼?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之間也會產生攀比,你暑假去了哪裡,他暑假去了哪裡,在孩子眼裡,所謂的遊學,很容易成為誰比誰家更有錢的一種象徵。

當教育變質成攀比,這是何其可悲的事實。

而低性價比的遊學之風,不如說是吃透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和攀比心理,打著教育的名號大肆斂財。

教育當然需要花錢,但絕不是燒錢。

希望家長能夠意識到教育本身的功能,用一顆拳拳的責任心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要妄圖用財富燒出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吳清緣老師


“燒錢式”教育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父母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為孩子傾盡所有,可孩子根本不感激父母。

先說說這個案例。

燒錢嗎?從總數上看,一個暑假三萬五的確很燒(這還不算交通、餐飲等隱性支出)。但細看支出清單: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保姆,5000元;每週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培訓班6000元。這份清單有點渾水摸魚啊。遊學和保姆佔了兩萬五,純粹的教育支出只有一萬元,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遊學的開銷根本不具有普遍性,今年去了明年未必也去。如果文章裡的這個家庭每個暑假都去遊學,那麼根本不會在今年寫文章吐槽。還有將保姆費也算進教育支出也是可笑。去掉這兩項,一萬元上鋼琴、游泳、英語、奧數、作文五個班,並不貴。魔都也差不多這個價。

再說說燒錢背後的本質。

游泳、英語、奧數、作文都是白天上課,鋼琴白天、晚上都有可能。五年級的孩子,我假設平均每門課每次80分鐘,大約要六小時。如果一天隔一天上課,那麼補課的日子裡,這個孩子可能整個白天都不在家。既然白天都不在家為何還要請保姆呢?我能想到的理由就是接送和做飯。再結合“企業高管媽媽”和“負責大頭支出的老公”,可以推測這對夫妻平日裡沒多少時間能陪伴女兒,甚至可能連買菜、做飯都做不到。

如果上述假設成立,那麼父母給孩子又報遊學又報五個輔導班的真正目的可能是想把孩子的時間填滿。通過填滿孩子的時間,來填滿父母內心的虧欠。

我讀初高中的時候也補過課,那時候我媽經常說:我跟你爸都是工人,我們把你培養成大學生我們就對得起你了。潛臺詞就是你要補課我們省吃儉用給你補了,今後你無論讀得好不好,我們做父母的都盡責了。

我爸媽對我的學習是全方位的關心。跟他們相比,現在很多家長, 可能也包括本案例中的高管父母,都把在孩子身上花錢當同於對孩子關心負責。

我以前補課都是我自己覺得某一門課跟不上,請求爸媽出錢讓我去補。現在幾乎所有的補課都是父母主動為孩子安排的,也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補,是不是補得動。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孩子在補課班上耗時間,不認真練習、不認真聽課;大一點的高中生則是手機不離手,“好”一點的在補課班上寫學校作業。過一段時間成績沒有提高,孩子只需要甩鍋給補課老師,說他教的不好就行了。

當代很多父母把對孩子的教育視為一種投資,可是你投資股票、房產還要自己花大量時間研究、盯著,憑什麼教育孩子只需要扔錢給補課班就夠了?

你知道孩子每門課哪裡學的好,哪裡還不夠嗎?

你知道孩子為啥成績上不去嗎?

是聽不懂,是練得不夠,還是心裡在想別的?

你知道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孩子嗎?

是談心,是懲罰,還是獎勵?

是自行練習,是同伴互助,還是補課?

要想培養出牛娃,父母光砸錢,不投入對等的精力和時間,是基本不會成功。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補學生不如補家長,很多家長將大量金錢投入到孩子的各種教育培訓中,卻很少有家長拿出一部分預算來給自己提升學習、開闊眼界。

也許,作為一名老師,我只需要看著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這塊大力投入、幾乎到妖魔化的地步,然後再坐享其成。畢竟,教育的風吹得越緊,我這個職業得到的各種潛在和明面上的好處就會越多,不是嗎?

然而,同樣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於當代中學生身上那種虛無、消極、焦慮和疲憊卻是沒有辦法熟視無睹。

有一年高考完畢之後,四川渠縣有一名高三學生自殺了,因為無法承受父母對自己過高的期望。新聞出來以後,我班上一名女生的隨筆中寫道:“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有些詫異,卻又莫名地渴望靠近,我覺得我特別理解他。雖然不知道他自殺的原因。其實,我也想過好多次自殺……”

這名女生字寫得特別好,從平時的言談舉止和遣詞造句來說,看得出來是本地極有文化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剛進校的時候她的成績很優異,而後來慢慢地到了中游,甚至中下游……因為她戀愛了,和一個成績、習慣都不太好的男生。

這次戀愛不像其他學生,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在人來人往的教室走廊裡卿卿我我,有些動作大人都不一定好意思在公開場合做,很多同學都覺得有點辣眼睛。班主任驚動了,校長驚動了,然而知道的人越多,他們越是親密。

因為常常批改學生的隨筆,所以我有幸多接觸了一點她的內心世界。我並不像很多老師那樣,覺得她很危險,生怕一不小心捅了什麼大簍子;相反,我看得見她內心的掙扎,她想成為一個很好、很上進的人,但又莫名地對上進這件事情充滿了排斥。

如果是你,從小生活在一個上進的氛圍裡,周圍的每一次交談都圍繞著“上進”這個話題、父母的眼角眉梢都傳遞著“你要上進”的信息,無論你本身對於這個世界的美好有多麼嚮往,你會不會偶爾也有點疲憊?

父母們深切地知道這個世界的殘酷規則,天天被網上“階級固化”的論調鬧得心煩意亂,於是恨不得把自己能砸的錢都砸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學這學那。如果孩子剛好很聰明,那麼家長們更是兩眼發光。不知不覺地,這種焦慮也會讓孩子感受到。

而以孩子現在的年齡,他們還遠遠無法承受這麼大的期望和壓力。

所以,很多看起來優秀的孩子,一旦到了青春期,就會莫名其妙地失控。這是潛意識對於命運枷鎖的反抗。這是人之本性,沒有對錯之說。

我並不是說家長不應該讓孩子上進,不應該給孩子砸錢。

而是說,上進和砸錢,也是要講方法、講策略、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的。

一個六歲的孩子,他如果此刻開始學習書法,那麼將會有很紮實的童子功;如果開始學英語,以後也能有純正的口音;如果去學芭蕾,以後將會有優雅的儀態;如果學美術,將會有超出普通人的審美……做為家長,你怎麼選?

你可能覺得,每一樣都很重要,每一樣都必不可少。

可是,家長過度的付出背後,是過度的期望,當孩子承受不起,叛逆了,抑鬱了,或者甚至影響了身心健康,你也許才會發現:其實如果孩子可以重新快樂、健康起來,我寧願他什麼都不學,只要在以後的人生中慢慢地擁有堅定而健全的靈魂就好。

然後,再過一段時間,孩子平穩了,家長的心思難免又活泛起來:這個世界是殘酷的,不競爭怎麼行……

其實,關於教育,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家長自己不去學習提高,不去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一些科普性的知識,心裡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而是市場的風吹到哪裡,自己的錢就投到哪裡,那麼十有八九,這些錢最後會起反作用。

孩子不是地裡的莊稼,你用錢施肥就能茁壯成長。

家長是很苦,又要工作,又要操心孩子;孩子也很苦,又要進行學校學習,又要有課外學習,還要通過這種形式去承擔家長的那些焦慮。

人在世上走,刀在石上磨。要想往上走,要想走得鋒利走得鋥光瓦亮,就不用只是機械運動,要動腦子,要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不然的話,其實我覺得,以後做個普通的工薪族,不去北上廣深,不去澳英法美,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半吊子愛好,每天吃點自己喜歡的風味小吃。偶爾為錢緊張,但大多數時候得過且過,其實也挺好。但,你會願意嗎?

你不會願意,大多數家長都不會願意。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更好的,甚至最好的。為此在所不惜。

那麼,在培訓孩子之餘,還是抽點時間出來培訓自己吧。長遠來看,一旦自己心裡的思路清晰了,家長和孩子都會更輕鬆一點。

最關鍵的是,會少花很多冤枉錢。


吹上來的小動物


真是什麼樣的人就說什麼樣的生活

女兒美國留學一趟,10天2萬元;
女兒請個保姆,5000元;
學個鋼琴,每節課200,又是2000元;
報個游泳班,2000元。
英語、奧數、作文三個科目的培訓費6000元;

這種“啊,我的女兒出一趟國遊學,10天就花了我2萬塊!有點貴”的抱怨,怎麼感覺怪怪的啊。很明顯,有錢人賣珠寶鑽石感嘆的“貴”和窮人為省五毛錢要多跑一公里所抱怨的“貴”不一樣,前面顯得矯情,後者卻是在為生存節儉剋扣。

真不知道孩子那麼小就非要孩子出國幹嘛,我不是說孩子出國不好,能多見世面還是要多見世面,我只是說,那篇文章裡所說的孩子其實只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領略外面的世界呢?而且只有10天,這時間也太短了吧,屁股剛坐熱就要離開,於是這麼短的時間就只能流於形式,走馬觀花看個大概。

想說這樣的孩子也真夠辛苦的,孩子還小,他們攀比的意識沒有那麼強,反而是那些攀比的心理是從大人們、家長們那裡傳染過去的。幾個家長見面聊起小孩就會說,“哎哎哎,我小孩去過那個地方、這個地方”,“哎哎哎,我孩子暑假去參加vip夏令營了......”,小孩子之間攀比沒有那麼明顯,反倒是家長們在病態地比較。

一個暑假一個孩子就花3萬塊,這個錢不是多,也不算少,關鍵是比較對象是什麼。如果是對山區的孩子來說,那可能都夠一個孩子讀完6年小學了。但對於月薪3萬的女主管來說,卻是不算是很大的壓力。尤其是自己的老公還承擔了生活的大頭消費,大不了你下個月3萬塊的工資就回來了。

因此這篇文章的抱怨讓人看得不舒服,有點得了便宜還買慘的意思。


白詩詩


錢花的值不值,這筆帳有很多答主都算過了,我就不算了。

本來我覺得這種抱怨可能只是一種發洩,本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特意找到了這篇在朋友圈熱傳的文章看了一下。

這篇原文,確實很值得拿出來討論,最值得討論的地方,我認為是就是家長們前赴後繼的“燒錢”教育的根本原因。

其實原因很簡單,壓力大,這種壓力的根源來自於三個地方。

第一,別人的家長

別人家去了,別人家燒了這個錢。你就必須想我要不要燒這個錢,即使知道可能花了這個錢,對孩子的成長也不一定有什麼太大的積極作用。

可是萬一呢,萬一真的很有用呢?如果家長們花的起這個錢,為了這個萬一,也必須咬一咬牙不能落後其他家長。

第二,對自己孩子的期待太高

我們小時候,家長對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期待。也許從小到大都沒有補過課,家長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考個不錯的大學,不要惹事就完了,那如果我們有朝一日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甚至躋身中產階級,那麼對於教育的重視肯定不同於以前的家長。

首先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有可能投射到自己的兒女身上,同時也希望通過教育投資,使兒女超越自己,更加優秀。

第三,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們之間肯定會有攀比,如果對孩子投入少了,那麼差距也會很明顯的,這個小朋友去了遊學,回來說說見聞,那個小朋友去了夏令營,回來顯擺顯擺新認識各國小夥伴,那麼孩子如果什麼也不知道,很容易邊緣化。

不說別的,就說過年過節親戚朋友們聚在一起,總要拉孩子出來表演才藝,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藝,在一起爭奇鬥豔,孩子啥也不會只能背一首唐詩,長此以往孩子也容易缺乏自信。

那麼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要不要“燒錢”?

我覺得燒錢並不是解決目前這種局面的唯一方式,父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陪伴,更多的發掘孩子的真正的興趣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而不是別人學我們家也學,別人去我們家也去。既浪費錢,孩子壓力也大還未必有好的效果,沒有必要,得不償失。


曾少賢


月薪3萬元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看到這個問題聯想到我自己的孩子,是小學五年級!

月薪3萬,這一定是個大城市,消費與物價比較高的城市,但最後一句是“連新衣服都買不起了”,原因是“燒錢式教育”!

我來說說我們河南洛陽市我們家五年級孩子讓我面臨的問題!

從2年級起,怕孩子英語學不好,報了英語輔導班;

2年級時,覺得孩子體質有點弱,報了跆拳道,讓孩子鍛鍊一下;

這五年級了,馬上要上初中,家門口的初中太差了,2018年7月初時家門口的初一期末考試,朋友家孩子的班第一名考了614分,最後一名考了68.5分,滿分700分,平均分60以上的有14人,全班44人。這樣的學校我不想讓孩子上,可是又一打聽,上戶口所在轄區以外的學校,有入學考試,可不是考小學6年級的題,考的是初一的題,語文吧多讀多看還好點,英語我們上的有輔導班,可數學呢?我們沒有上輔導班,那根本就不可能考出高分。好吧,還有一年時間,這一年時間讓上個數學輔導班,超前學習一下。等到6年級升初一時,就算考上轄區外學校的分數線了,可你戶口不是人家轄區的,想上學?先拿錢來(數目可不算小),拿了錢也不一定能分到好班,想分到好班?再拿錢!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個家長都想讓孩子上個好學校,考個好成績,大把大把的錢都花在了課外各種“輔導”之上!


人在風上走


說實話,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的煩惱。無論貧窮和富裕,家長都會盡其所能的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在廣州,月薪三萬不算精英階層,請個保姆五千也不算離譜,給孩子安排出國遊學也不過分。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消費標準,一個階層有一個階層的消費熱點。只不過,這位廣州媽媽的長文傷害了其他城市的家長,讓多數人覺得有點矯情了。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份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目前,在中國補課成風。無論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甚至在縣城和鄉鎮,基本上需要一個大人的工資支付教育費用,另一個人工資維持家庭生活,這也是很多家庭不敢要二胎的原因之一。

儘管大家痛恨補課,都在喊著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但,不讓哪個家庭不給孩子補課,恐怕都做不到。補課完全是家長的自由選擇,而非老師的脅迫。現在沒有哪個老師敢公開要求孩子補課,還不是家長偷偷摸摸的求著在職老師給孩子“吃小灶”,大大方方的到課外補課機構去學習呢。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小孩多才多藝,見多識廣。充足的教育資源為家長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和表象,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忽視了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比如,髮長文的媽媽,基本忙於工作,將孩子的假期交給了社會和他人,這其中的無奈和迷茫只有自己知道吧。

我倡議,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


入青0601


這個女孩考入了北大,她沒有當高管的媽媽,老媽也沒有月薪三萬。

家庭條件不但算不上富裕,其實還是相當貧窮的。

當她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時候

她一個人在外地打工。

儘管家裡貧困,但她非常樂觀積極,小學、初中、高中在班裡一直都名列前茅。各種獎狀,證書貼滿了牆壁。

這是她的家,沒有豪宅、名車,不但不豪華,甚至還有些破敗。

人家暑假沒有各種補習、聲樂班,反倒是從小開始,王心儀就主動幫爸爸媽媽承擔家務,經常會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餵雞割草,採摘棉花,放羊,春耕時幫媽媽在田間犁地。

她還有兩個弟弟,一個比較大點,成績和她一樣優異。

一個比較小,看看下圖就知道他們生活還是不容易的。

媽媽是個很要強的女人,只要是自己家庭所能負擔的,絕對不會向別人請求資助。

所以,小女孩很早就學會了獨立和堅強。

她曾經在網上寫過一篇文章: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我是土地的兒女,也深深地愛戀著腳下堅實而質樸的黃土地: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於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靄,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先不說貧窮值不值得感謝,但是,“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真的是太矯情了。

不但矯情,還未必有多大好處。

孩子教育,最需要的,其實未必是金錢堆積起來的昂貴的教育,而是父母的言傳和神教,啟迪和薰陶!

不知道大家覺得怎樣?

覺得有道理的話點贊支持下,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馮起升


教育,本就沒有標準答案,人的成長與發展,本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創造過程!

去年我們諮詢的一個家庭,兩年時間內在孩子英語單科輔導上,就花費了將近100萬!今天又看到一個月薪三萬的家庭,卻無法支撐起孩子一個暑假的花銷:

  1.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
  2.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
  3. 7月份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
  4. 游泳班2000元。
  5. 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這不得不讓人深思:這些花錢的目的,到底在解決孩子的一個什麼問題?

我們看到太多的家庭,在教育投入的目的和目標上完全是混亂的!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培養目的,最後被多個培養目標帶著跑,跑完一圈之後,完全忘記了最初的教育目的!

我們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下書本的知識學習,其實絕不是標題所說的那麼燒錢!實踐類、體驗類的學習,慢慢成為一種教育新風尚。

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用身體去實際的場景下去驗證一下自己書本的學習所得,與自己的親身感受之後的理解,最後是否完成了自己對知識的全新抽象,將其儲備好用於下一次更好的實踐的過程。

記得小時候在河邊玩泥沙,與今天的孩子在教育場所裡玩泥沙,從解決的需要上似乎沒有什麼兩樣,但實質上卻存在很多的區別:我們那會兒的玩耍,幾乎沒有成本,體驗更真實、更自由,而在教育shopping mall裡的玩沙,看似更安全、規範了,其他因素我們暫不考慮,教育的成本已經大大提升了。

我始終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其實我們的生存環境,在代償能力上也越發的疲軟,也只有用在人類的更多創造上去實施更多的置換。

教育,無非是解決三種關係,即人與環境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化進程的高速發展,我們所享用的支持系統,均已全然的人造化、人工化,這裡面的人力成本的疊加和累加,就自然水漲船高了。

當下教育成本會越來越貴,這已經是一個無法扭轉的趨勢,但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著足夠現實的意義!

就拿高爾夫運動教育來講,這類教育非常的優雅,幫助你拓展視野、結交朋友、鍛鍊身體,同時在人格品格的培養上有著非常直觀的效用。但是日常鍛鍊、課程訓練、跨境比賽,所需費用也並不是很多家庭所能承擔得起的,那難道上面說的視野、思維、品格,只有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上得以實現嗎?當然不是!

中國家庭教育觀裡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以不計成本的方式進行著教育的盲目投入,這顯然違背了投入產出的規律需要。

燒錢教育,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互聯網的燒錢經濟,花大價錢地去創造、改變、培養用戶習慣和需求,但是那些是真的用戶需要嗎?在用戶需要都沒有摸清楚的情況下,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都沒有弄明白的情況下,一味的以資本的方式來叩響商業的大門,有多少企業是能夠堅持到不虧損下陣的?

如果家長能鎖定孩子的真實需要、自身能力的潛在動力,有策略地進行學涯的規劃,有步驟地把握好孩子的關鍵能力培養,努力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優勢通道,授人以魚不如授漁,讓孩子自己學會學習、思考!

魚的成本,遠遠大於漁的代價,孰重孰輕,一目瞭然!


面向孩子——您私人的家庭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