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怎么看“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烧钱式教育危害到底有多大?

小鱼饼yz


舍得给孩子花钱,不过是最低层次的爱

你以为花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你以为花钱就能解决教育问题,其实花钱只不过是对孩子最低层次的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所有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极力的支持,甚至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这样的情形在三十年前非常常见.而今演变成了砸锅卖铁给孩子上补习班,全家努力挣钱填上孩子上补习班这个无底洞.看看下面这个月薪三万的妈妈给女儿的暑期安排: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价格很高,很贵,父母对孩子肯花钱,这是给大众的第一感觉,但作为父母想没想过,孩子累不累?能学进去吗?孩子喜欢吗?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完全没有还是没有想过.

我觉得作为父母要想一想,什么时间陪孩子,什么时间跟孩子沟通交流、一起玩耍?都没想过的话,那你就不是合格的母亲.

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经常听到这样的,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些都反映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一样,"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学霸数学


月薪3万还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简直荒唐!

来来来,我们来算一笔账,看看这位家长到底是有多苦恼: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请阿姨照顾就5000元了,您家女儿也是出身高管豪门,一个阿姨顶得上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又是工薪阶层一个月工资。

游泳和钢琴课,4000元,又是工薪阶层一个月工资。

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您女儿出国十天,抵得上工薪阶层埋头苦干四个月。

您女儿一个暑假的花销,是工薪阶层职工7个月的工资。

这位母亲可真的是十分有钱了。

相对于工薪阶层的子女,相对于农村、大山里的孩子,您女儿养尊处优,享受着国内顶尖、放眼世界都可谓一流的教育水准,您不仅没意识到是不是自己花得太猛,反倒抱怨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不是说这位家长不能抱怨。

只是这种抱怨怎么看都太荒唐、太得了便宜又卖乖吧。

对于10天20000多的游学项目,恕我直言,我是嗤之以鼻的。

同样是十天,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许多活动,其教育意义完全不亚于五位数的游学项目。

同样是10天,给孩子几本好书去阅读,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伴读,孩子沉浸在书海之中,提高了文化修养,也培养了阅读习惯。

同样是10天,带孩子到各大博物馆展览馆去转转,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都是一天都逛不够的好去处。

同样是10天,带孩子到国内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没有五位数的花销,但是同样意义非凡……

暑假的10天,孩子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它们所能产生的教育意义都不亚于五位数的游学项目,并且相对廉价,易于进行。

但是有些家长心甘情愿把孩子送出国门,让孩子参加昂过的游学,从教育的价值来看,性价比其实很低。

10天,20000元。

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体验,诚然拓宽了眼界,可能还训练了英语口语,然后呢?

这一切真的值20000块?

而如果家长意识到这一切其实并不值20000块,却仍旧硬着头皮让孩子参加这样的游学项目,这到底是为了教育本身,还是出于攀比和炫耀的目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幕场景,几个家长坐在一起,讨论孩子是要如何度过这个暑假。

一个家长说:

我家娃刚去了英国,15天,3万块,哎呀,我家娃回家就说,英国人真是好绅士哦!

另一个家长说:

英国是挺好的,但是我觉得美国也不错。我家孩子明天要去美国NASA太空营夏令营,37800,价格还可以,给孩子见识一下美国最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也挺好的哦。

第三个家长本来只打算带孩子去广西桂林看看山水,此时沉默不语。

到家和孩子他爸商量,咬紧牙关报了一个新加坡的游学项目,然后怒发朋友圈:

宝宝下周去新加坡游学,英语口语加急辅导中……

当家长进行着这种攀比式的教育,真的还怀揣着教育本身的初心么?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之间也会产生攀比,你暑假去了哪里,他暑假去了哪里,在孩子眼里,所谓的游学,很容易成为谁比谁家更有钱的一种象征。

当教育变质成攀比,这是何其可悲的事实。

而低性价比的游学之风,不如说是吃透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和攀比心理,打着教育的名号大肆敛财。

教育当然需要花钱,但绝不是烧钱。

希望家长能够意识到教育本身的功能,用一颗拳拳的责任心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要妄图用财富烧出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吴清缘老师


“烧钱式”教育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父母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为孩子倾尽所有,可孩子根本不感激父母。

先说说这个案例。

烧钱吗?从总数上看,一个暑假三万五的确很烧(这还不算交通、餐饮等隐性支出)。但细看支出清单: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保姆,5000元;每周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培训班6000元。这份清单有点浑水摸鱼啊。游学和保姆占了两万五,纯粹的教育支出只有一万元,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游学的开销根本不具有普遍性,今年去了明年未必也去。如果文章里的这个家庭每个暑假都去游学,那么根本不会在今年写文章吐槽。还有将保姆费也算进教育支出也是可笑。去掉这两项,一万元上钢琴、游泳、英语、奥数、作文五个班,并不贵。魔都也差不多这个价。

再说说烧钱背后的本质。

游泳、英语、奥数、作文都是白天上课,钢琴白天、晚上都有可能。五年级的孩子,我假设平均每门课每次80分钟,大约要六小时。如果一天隔一天上课,那么补课的日子里,这个孩子可能整个白天都不在家。既然白天都不在家为何还要请保姆呢?我能想到的理由就是接送和做饭。再结合“企业高管妈妈”和“负责大头支出的老公”,可以推测这对夫妻平日里没多少时间能陪伴女儿,甚至可能连买菜、做饭都做不到。

如果上述假设成立,那么父母给孩子又报游学又报五个辅导班的真正目的可能是想把孩子的时间填满。通过填满孩子的时间,来填满父母内心的亏欠。

我读初高中的时候也补过课,那时候我妈经常说:我跟你爸都是工人,我们把你培养成大学生我们就对得起你了。潜台词就是你要补课我们省吃俭用给你补了,今后你无论读得好不好,我们做父母的都尽责了。

我爸妈对我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关心。跟他们相比,现在很多家长, 可能也包括本案例中的高管父母,都把在孩子身上花钱当同于对孩子关心负责。

我以前补课都是我自己觉得某一门课跟不上,请求爸妈出钱让我去补。现在几乎所有的补课都是父母主动为孩子安排的,也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补,是不是补得动。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在补课班上耗时间,不认真练习、不认真听课;大一点的高中生则是手机不离手,“好”一点的在补课班上写学校作业。过一段时间成绩没有提高,孩子只需要甩锅给补课老师,说他教的不好就行了。

当代很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一种投资,可是你投资股票、房产还要自己花大量时间研究、盯着,凭什么教育孩子只需要扔钱给补课班就够了?

你知道孩子每门课哪里学的好,哪里还不够吗?

你知道孩子为啥成绩上不去吗?

是听不懂,是练得不够,还是心里在想别的?

你知道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孩子吗?

是谈心,是惩罚,还是奖励?

是自行练习,是同伴互助,还是补课?

要想培养出牛娃,父母光砸钱,不投入对等的精力和时间,是基本不会成功。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补学生不如补家长,很多家长将大量金钱投入到孩子的各种教育培训中,却很少有家长拿出一部分预算来给自己提升学习、开阔眼界。

也许,作为一名老师,我只需要看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这块大力投入、几乎到妖魔化的地步,然后再坐享其成。毕竟,教育的风吹得越紧,我这个职业得到的各种潜在和明面上的好处就会越多,不是吗?

然而,同样是作为一名教师,我对于当代中学生身上那种虚无、消极、焦虑和疲惫却是没有办法熟视无睹。

有一年高考完毕之后,四川渠县有一名高三学生自杀了,因为无法承受父母对自己过高的期望。新闻出来以后,我班上一名女生的随笔中写道:“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有些诧异,却又莫名地渴望靠近,我觉得我特别理解他。虽然不知道他自杀的原因。其实,我也想过好多次自杀……”

这名女生字写得特别好,从平时的言谈举止和遣词造句来说,看得出来是本地极有文化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刚进校的时候她的成绩很优异,而后来慢慢地到了中游,甚至中下游……因为她恋爱了,和一个成绩、习惯都不太好的男生。

这次恋爱不像其他学生,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在人来人往的教室走廊里卿卿我我,有些动作大人都不一定好意思在公开场合做,很多同学都觉得有点辣眼睛。班主任惊动了,校长惊动了,然而知道的人越多,他们越是亲密。

因为常常批改学生的随笔,所以我有幸多接触了一点她的内心世界。我并不像很多老师那样,觉得她很危险,生怕一不小心捅了什么大篓子;相反,我看得见她内心的挣扎,她想成为一个很好、很上进的人,但又莫名地对上进这件事情充满了排斥。

如果是你,从小生活在一个上进的氛围里,周围的每一次交谈都围绕着“上进”这个话题、父母的眼角眉梢都传递着“你要上进”的信息,无论你本身对于这个世界的美好有多么向往,你会不会偶尔也有点疲惫?

父母们深切地知道这个世界的残酷规则,天天被网上“阶级固化”的论调闹得心烦意乱,于是恨不得把自己能砸的钱都砸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刚好很聪明,那么家长们更是两眼发光。不知不觉地,这种焦虑也会让孩子感受到。

而以孩子现在的年龄,他们还远远无法承受这么大的期望和压力。

所以,很多看起来优秀的孩子,一旦到了青春期,就会莫名其妙地失控。这是潜意识对于命运枷锁的反抗。这是人之本性,没有对错之说。

我并不是说家长不应该让孩子上进,不应该给孩子砸钱。

而是说,上进和砸钱,也是要讲方法、讲策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一个六岁的孩子,他如果此刻开始学习书法,那么将会有很扎实的童子功;如果开始学英语,以后也能有纯正的口音;如果去学芭蕾,以后将会有优雅的仪态;如果学美术,将会有超出普通人的审美……做为家长,你怎么选?

你可能觉得,每一样都很重要,每一样都必不可少。

可是,家长过度的付出背后,是过度的期望,当孩子承受不起,叛逆了,抑郁了,或者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你也许才会发现:其实如果孩子可以重新快乐、健康起来,我宁愿他什么都不学,只要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地拥有坚定而健全的灵魂就好。

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平稳了,家长的心思难免又活泛起来: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不竞争怎么行……

其实,关于教育,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家长自己不去学习提高,不去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科普性的知识,心里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而是市场的风吹到哪里,自己的钱就投到哪里,那么十有八九,这些钱最后会起反作用。

孩子不是地里的庄稼,你用钱施肥就能茁壮成长。

家长是很苦,又要工作,又要操心孩子;孩子也很苦,又要进行学校学习,又要有课外学习,还要通过这种形式去承担家长的那些焦虑。

人在世上走,刀在石上磨。要想往上走,要想走得锋利走得锃光瓦亮,就不用只是机械运动,要动脑子,要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不然的话,其实我觉得,以后做个普通的工薪族,不去北上广深,不去澳英法美,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半吊子爱好,每天吃点自己喜欢的风味小吃。偶尔为钱紧张,但大多数时候得过且过,其实也挺好。但,你会愿意吗?

你不会愿意,大多数家长都不会愿意。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甚至最好的。为此在所不惜。

那么,在培训孩子之余,还是抽点时间出来培训自己吧。长远来看,一旦自己心里的思路清晰了,家长和孩子都会更轻松一点。

最关键的是,会少花很多冤枉钱。


吹上来的小动物


真是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生活

女儿美国留学一趟,10天2万元;
女儿请个保姆,5000元;
学个钢琴,每节课200,又是2000元;
报个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三个科目的培训费6000元;

这种“啊,我的女儿出一趟国游学,10天就花了我2万块!有点贵”的抱怨,怎么感觉怪怪的啊。很明显,有钱人卖珠宝钻石感叹的“贵”和穷人为省五毛钱要多跑一公里所抱怨的“贵”不一样,前面显得矫情,后者却是在为生存节俭克扣。

真不知道孩子那么小就非要孩子出国干嘛,我不是说孩子出国不好,能多见世面还是要多见世面,我只是说,那篇文章里所说的孩子其实只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领略外面的世界呢?而且只有10天,这时间也太短了吧,屁股刚坐热就要离开,于是这么短的时间就只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看个大概。

想说这样的孩子也真够辛苦的,孩子还小,他们攀比的意识没有那么强,反而是那些攀比的心理是从大人们、家长们那里传染过去的。几个家长见面聊起小孩就会说,“哎哎哎,我小孩去过那个地方、这个地方”,“哎哎哎,我孩子暑假去参加vip夏令营了......”,小孩子之间攀比没有那么明显,反倒是家长们在病态地比较。

一个暑假一个孩子就花3万块,这个钱不是多,也不算少,关键是比较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对山区的孩子来说,那可能都够一个孩子读完6年小学了。但对于月薪3万的女主管来说,却是不算是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自己的老公还承担了生活的大头消费,大不了你下个月3万块的工资就回来了。

因此这篇文章的抱怨让人看得不舒服,有点得了便宜还买惨的意思。


白诗诗


钱花的值不值,这笔帐有很多答主都算过了,我就不算了。

本来我觉得这种抱怨可能只是一种发泄,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特意找到了这篇在朋友圈热传的文章看了一下。

这篇原文,确实很值得拿出来讨论,最值得讨论的地方,我认为是就是家长们前赴后继的“烧钱”教育的根本原因。

其实原因很简单,压力大,这种压力的根源来自于三个地方。

第一,别人的家长

别人家去了,别人家烧了这个钱。你就必须想我要不要烧这个钱,即使知道可能花了这个钱,对孩子的成长也不一定有什么太大的积极作用。

可是万一呢,万一真的很有用呢?如果家长们花的起这个钱,为了这个万一,也必须咬一咬牙不能落后其他家长。

第二,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太高

我们小时候,家长对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期待。也许从小到大都没有补过课,家长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考个不错的大学,不要惹事就完了,那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甚至跻身中产阶级,那么对于教育的重视肯定不同于以前的家长。

首先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有可能投射到自己的儿女身上,同时也希望通过教育投资,使儿女超越自己,更加优秀。

第三,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们之间肯定会有攀比,如果对孩子投入少了,那么差距也会很明显的,这个小朋友去了游学,回来说说见闻,那个小朋友去了夏令营,回来显摆显摆新认识各国小伙伴,那么孩子如果什么也不知道,很容易边缘化。

不说别的,就说过年过节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总要拉孩子出来表演才艺,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艺,在一起争奇斗艳,孩子啥也不会只能背一首唐诗,长此以往孩子也容易缺乏自信。

那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要不要“烧钱”?

我觉得烧钱并不是解决目前这种局面的唯一方式,父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陪伴,更多的发掘孩子的真正的兴趣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而不是别人学我们家也学,别人去我们家也去。既浪费钱,孩子压力也大还未必有好的效果,没有必要,得不偿失。


曾少贤


月薪3万元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看到这个问题联想到我自己的孩子,是小学五年级!

月薪3万,这一定是个大城市,消费与物价比较高的城市,但最后一句是“连新衣服都买不起了”,原因是“烧钱式教育”!

我来说说我们河南洛阳市我们家五年级孩子让我面临的问题!

从2年级起,怕孩子英语学不好,报了英语辅导班;

2年级时,觉得孩子体质有点弱,报了跆拳道,让孩子锻炼一下;

这五年级了,马上要上初中,家门口的初中太差了,2018年7月初时家门口的初一期末考试,朋友家孩子的班第一名考了614分,最后一名考了68.5分,满分700分,平均分60以上的有14人,全班44人。这样的学校我不想让孩子上,可是又一打听,上户口所在辖区以外的学校,有入学考试,可不是考小学6年级的题,考的是初一的题,语文吧多读多看还好点,英语我们上的有辅导班,可数学呢?我们没有上辅导班,那根本就不可能考出高分。好吧,还有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让上个数学辅导班,超前学习一下。等到6年级升初一时,就算考上辖区外学校的分数线了,可你户口不是人家辖区的,想上学?先拿钱来(数目可不算小),拿了钱也不一定能分到好班,想分到好班?再拿钱!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家长都想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考个好成绩,大把大把的钱都花在了课外各种“辅导”之上!


人在风上走


说实话,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烦恼。无论贫穷和富裕,家长都会尽其所能的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在广州,月薪三万不算精英阶层,请个保姆五千也不算离谱,给孩子安排出国游学也不过分。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消费标准,一个阶层有一个阶层的消费热点。只不过,这位广州妈妈的长文伤害了其他城市的家长,让多数人觉得有点矫情了。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目前,在中国补课成风。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甚至在县城和乡镇,基本上需要一个大人的工资支付教育费用,另一个人工资维持家庭生活,这也是很多家庭不敢要二胎的原因之一。

尽管大家痛恨补课,都在喊着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但,不让哪个家庭不给孩子补课,恐怕都做不到。补课完全是家长的自由选择,而非老师的胁迫。现在没有哪个老师敢公开要求孩子补课,还不是家长偷偷摸摸的求着在职老师给孩子“吃小灶”,大大方方的到课外补课机构去学习呢。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小孩多才多艺,见多识广。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象,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忽视了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发长文的妈妈,基本忙于工作,将孩子的假期交给了社会和他人,这其中的无奈和迷茫只有自己知道吧。

我倡议,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入青0601


这个女孩考入了北大,她没有当高管的妈妈,老妈也没有月薪三万。

家庭条件不但算不上富裕,其实还是相当贫穷的。

当她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她一个人在外地打工。

尽管家里贫困,但她非常乐观积极,小学、初中、高中在班里一直都名列前茅。各种奖状,证书贴满了墙壁。

这是她的家,没有豪宅、名车,不但不豪华,甚至还有些破败。

人家暑假没有各种补习、声乐班,反倒是从小开始,王心仪就主动帮爸爸妈妈承担家务,经常会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喂鸡割草,采摘棉花,放羊,春耕时帮妈妈在田间犁地。

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比较大点,成绩和她一样优异。

一个比较小,看看下图就知道他们生活还是不容易的。

妈妈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只要是自己家庭所能负担的,绝对不会向别人请求资助。

所以,小女孩很早就学会了独立和坚强。

她曾经在网上写过一篇文章: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先不说贫穷值不值得感谢,但是,“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真的是太矫情了。

不但矫情,还未必有多大好处。

孩子教育,最需要的,其实未必是金钱堆积起来的昂贵的教育,而是父母的言传和神教,启迪和熏陶!

不知道大家觉得怎样?

觉得有道理的话点赞支持下,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冯起升


教育,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人的成长与发展,本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创造过程!

去年我们咨询的一个家庭,两年时间内在孩子英语单科辅导上,就花费了将近100万!今天又看到一个月薪三万的家庭,却无法支撑起孩子一个暑假的花销:

  1.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2.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3. 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4. 游泳班2000元。
  5.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这些花钱的目的,到底在解决孩子的一个什么问题?

我们看到太多的家庭,在教育投入的目的和目标上完全是混乱的!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培养目的,最后被多个培养目标带着跑,跑完一圈之后,完全忘记了最初的教育目的!

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下书本的知识学习,其实绝不是标题所说的那么烧钱!实践类、体验类的学习,慢慢成为一种教育新风尚。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用身体去实际的场景下去验证一下自己书本的学习所得,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之后的理解,最后是否完成了自己对知识的全新抽象,将其储备好用于下一次更好的实践的过程。

记得小时候在河边玩泥沙,与今天的孩子在教育场所里玩泥沙,从解决的需要上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但实质上却存在很多的区别:我们那会儿的玩耍,几乎没有成本,体验更真实、更自由,而在教育shopping mall里的玩沙,看似更安全、规范了,其他因素我们暂不考虑,教育的成本已经大大提升了。

我始终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实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代偿能力上也越发的疲软,也只有用在人类的更多创造上去实施更多的置换。

教育,无非是解决三种关系,即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们所享用的支持系统,均已全然的人造化、人工化,这里面的人力成本的叠加和累加,就自然水涨船高了。

当下教育成本会越来越贵,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足够现实的意义!

就拿高尔夫运动教育来讲,这类教育非常的优雅,帮助你拓展视野、结交朋友、锻炼身体,同时在人格品格的培养上有着非常直观的效用。但是日常锻炼、课程训练、跨境比赛,所需费用也并不是很多家庭所能承担得起的,那难道上面说的视野、思维、品格,只有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上得以实现吗?当然不是!

中国家庭教育观里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以不计成本的方式进行着教育的盲目投入,这显然违背了投入产出的规律需要。

烧钱教育,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互联网的烧钱经济,花大价钱地去创造、改变、培养用户习惯和需求,但是那些是真的用户需要吗?在用户需要都没有摸清楚的情况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一味的以资本的方式来叩响商业的大门,有多少企业是能够坚持到不亏损下阵的?

如果家长能锁定孩子的真实需要、自身能力的潜在动力,有策略地进行学涯的规划,有步骤地把握好孩子的关键能力培养,努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优势通道,授人以鱼不如授渔,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思考!

鱼的成本,远远大于渔的代价,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面向孩子——您私人的家庭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