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山西隰县 佛教禅宗寺院千佛庵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寺院依山叠造,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加之寺院所藏传世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山西隰县 佛教禅宗寺院千佛庵


据康熙《隰州志》二十四卷李呈祥撰写的《千佛庵碑记》小西天工程“始自己巳年,递自甲申”,另据清光绪《山西通志》中“千佛庵,以崇祯己巳年释道亮所建”, 己巳年为1629年(明崇祯二年)。据《千佛庵碑记》谓: “燕僧道亮住锡此山,更名凤凰,取其似也。乃渐铲险就夷,……始自己已,递至甲申,”大意为,在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东明,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形似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造寺庙,于是产生了在此山修建千佛庵的强烈愿望,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此后,东明禅师四处化缘,募集资金。千佛庵筹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前后至明祟祯二年之间。初期建设工程自崇祯二年至十七年,历时15年。庵内上院大雄宝殿创建于崇祯十六至十七年,殿内满堂彩塑自清顺治八年至十三年止,历时约5年时间塑绘而成。 另外大雄宝殿明间脊檩下方题记板上现有: “时崇祯十七岁次七月壬申贰拾七日壬子午时上梁大吉,奉直大夫庚辰特用钦授隰州知州浙西戈用忠,将仕吏目郭从善”墨书题记。


山西隰县 佛教禅宗寺院千佛庵


凤凰山巅的小西天寻地势而布,孤桐峰上高耸的观音阁建在风头上,下院是风背,沟两旁的山翼像凤凰展开的翅膀。 上院大雄宝殿背山而筑,与东端的摩云阁遥相呼应,为风尾。纵目远望,正像一只低头俯视的凤凰。小西天分上下两院,自成体系又浑然一体。下院无梁殿坐西面东,是僧众诵经的禅堂。殿中有木雕楼阁和数十尊铜铸佛像。韦陀殿与无量殿隔院相对,殿内的韦陀像是由整块楠木雕刻而成的,其面貌威武,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北房为经舍,珍藏着一部明万历版善本藏经,保存完好,共7310卷,具有很高的学术及研究价值。韦陀殿背后侧旁建有两座殿门,分别题有“疑无路”、“别有天”,由此可达孤桐峰峰顶。


山西隰县 佛教禅宗寺院千佛庵


这座寺院,分上下两院,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下院是寺院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远眺,田园如画,令人神往。无量殿东北方有“半云轩”为藏精舍,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经,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


山西隰县 佛教禅宗寺院千佛庵


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粱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飘渺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温柔高洁,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迭迭,云雾缭绕,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名山大寺多以高大宏伟取胜,惟小西天别具一格,以小巧玲珑独秀。全寺建筑面积虽只有1100多平方米,却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梁殿、天王殿、韦驮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许多殿舍,浑然一体,并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开来。实际上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妙趣。

小西天的建筑风格及特点,可以用“小、巧、精、奇”四个字来概括。“兹山之高,不过数百步耳,兹山之大,止设数十塌耳”。这里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发生,一切都在小中体现,足见她“小”得不俗。而“因地布景,种种清秀”,雕塑传神,呼之欲出,妙在布局的变化,足见她“巧”得灵活。寺院布置得体。殿堂构造缜密,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足见她“精”得细微。“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西坡,峰峦叠翠”。再加上举世罕见的悬塑,足见她“奇”得拔萃。如此精巧别致的格局和清幽雅洁的景象,在建筑史上真可谓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