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从苏州过嘉绍大桥,下午5点左右到了绍兴,简单吃过饭后看天色还早,准备去鲁迅故居,原以为鲁迅故居与其他故居一样,是一处宅院,到了之后才发现,整个一条鲁迅中路都是鲁迅故居游览区,里面也不只有鲁迅故居,还有鲁迅祖居、三味书屋以及其他一些历史建筑。

 虽已近傍晚,游人仍不见少,入口处一巨型水墨鲁迅画壁,一下子就把你从现代都市拉回到古朴氤氲传统江南小城之中。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鲁迅像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进景区不远即到“三味书屋”,里面还保持着鲁迅文章中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到旧时私塾真实的样子。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私塾先生寿镜吾家的书房,墙上仍挂着鲁迅小时候读私塾时的《松鹿图》,图右下面书案上摆放着是寿镜吾先生像,案前是先生的桌子,先生就坐在桌子后的椅子上,桌子两侧的椅子是有客人来时客人坐的,书房两侧是学生自带的桌椅。《松鹿图》左边墙角处的桌椅就是鲁迅读书时的桌椅原物,鲁迅就坐在那个位置读书。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墙角处就是鲁迅的书桌

 原来想象中私塾应该是讲台式的,先生坐前面,学生坐对面,就像现在的小型化的课堂,这儿看到的私塾和想象中的很不一样,这种授课布局完全不是授课与被授课的样子,让人感觉不到师与生高下之分,更像是在研讨中学习,现在教育改革中推崇的不正是这个样子吗,而这个模式在传统的私塾中竟然早已实现了。这社会啊,真的是在轮回中螺旋发展。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寿先生的书房

 与三味书屋紧挨的是先生书房《三余斋》,取义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为勉励人们抓住一切闲余时间读书。

  实际上“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即取此义。后改为“三味书屋”,源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也是鼓励人们就如吃到好东西一样认真读书。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寿先生的客厅

 先生书房前面是先生会客、家人聚会的地方,类似现代家里的客厅。客厅正面墙上悬“思仁堂”匾,下挂山水画,两侧对联:“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柱子另有一副对联:“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处处体现着人文气息和为人态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走出鲁迅这样的文豪也不足为奇了。

 出“三味书屋”西行百余米对面就到了周家新台门,这里是鲁迅出生和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鲁迅的老家。百草园、长妈妈、闰土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是一处典型的大户人家,墙高院深,一重又一重,真的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鲁迅故居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庭院深深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百草园是故居后的一个小菜园,高大的皂角树,光滑的石井栏都还在,夜晚的百草园非常安静,只能听见小虫在叫,不知道是不是鲁迅儿时的油蛉。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百草园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石井栏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百草园

 第二天天刚亮早早起床到外面散步,走出宾馆就是一条小河,河边一色的青瓦小楼临河而筑,桥下石阶上,中年女人正低头在河里洗东西;河沿屋外阳台上中年男人坐在凳子上,手中夹着烟,静静地看着河面发呆;稍远处一个人正在附身左摇右甩绳子,绳子下面一只水桶随着绳子左摆右荡,猛然间“咕咚”一声水桶一头扎入水中,灌了满满一桶水,晃晃悠悠向二楼升去。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清早的河边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清早的河边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清早的河边

 这河里的水可以用吗?虽然疑惑但也一下子被这浓浓的市井气息吸引,沿河前行。行不远,又是一座小石桥,桥上石阶已经磨得发亮,有的地方已经残缺,处处都透露着岁月印痕。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小江河桥

 过了桥是一广场,广场不大,一座古铜色塑像安详地端坐在广场中央,眼上戴着圆圆的眼镜,右手夹持着厚厚的书本,一派儒雅斯文学者风范——无意间我闯入了蔡元培的故乡。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蔡元培像

 鲁迅在北大任教时,蔡元培是校长,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与鲁迅缘源颇深。蔡元培故居在一条深深的巷子里面,传说王羲之曾掷毛笔飞至此弄,故此弄称笔飞弄。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笔飞弄

 忽然间意识到又到了王羲之故里。这是一条窄窄的狭长的小弄堂,粉白的墙壁,青灰的小瓦,光滑的小石板路,向前一眼望不到尽头,抬头只看见一线的天空。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蔡元培故居

 时间太早,故居还没有开门,“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为毛泽东主席所提。

 沿笔飞弄向北,过十字路口至尽头,右转进入西街。西街较笔飞弄稍宽一点,是一条狭长的老街,两边尽是低矮的一层传统民居,街旁墙面大都斑斑驳驳,覆盖青瓦的屋檐参差错落。有的民居临街是店铺,门头前挂着店铺的幌子,踩在光滑的青石地面上,如果不是街边摆放的电动车和墙上布设的电线,真让人恍如穿越回了古代。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西街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王羲之故宅在蕺山街与西街交汇处的一片民居中,如果不是有人现场指认,无论如何也不会认出,心中不由感慨“可怜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学时就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王羲之爱鹅,亦爱珠,家中养鹅,手常持珠,一个僧友到王羲之家拜访时,又有他人来访,王羲之随手将珠子放在僧人面前桌上离去,王羲之回来后发现珠子不见,言谈间疑是僧人所为,僧人有口难辩悻悻离去,不久抑郁而死。几天后,鹅死,家人杀鹅发现珠子,王羲之懊悔不已:为了一俗物而怀疑、害死友人。自此他戒了玩珠癖好,并把宅院捐给了佛门建寺庙,并亲笔题名“戒珠寺”,悼念僧人也告诫自己。现在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地方,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虽然难寻,但还是让我找到了。

  传说只是杜撰,实际上此寺最初叫昌安寺,在王羲之死后几百年的唐代才改名为戒珠寺,取意“戒律洁白,犹如珠玉”。王羲之捐宅为寺倒是确有其事。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越中古刹

 戒珠寺山门及前殿正在修葺,从旁边侧门进入,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盆中荷花正开,中间大殿刚整修完毕,建筑高大恢宏,内部设施富丽堂皇,一间大厅,可能是议事的地方,里面设施仿佛一座现代化的会议厅,在别处可没有见过这么气派的寺院。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戒珠寺的荷花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戒珠讲寺

 寺里游人不多,僧人似乎正在准备为两个年轻女孩举行什么仪式,随着大殿正门打开,僧人们鱼贯而入,面向佛像分立两旁,领头的僧人引导两位女孩面向佛像中间站立,随着木鱼敲起,钟声撞响,僧人引亢高唱,真给人一种庄严和震撼的感觉。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举行什么仪式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寺前有一方小池塘,里面的水非常黑,池旁两处破败的小屋。传说小池是王羲之练字洗笔的地方。传说归传说,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里面的水真的那么黑,也不知道池边两处破败的小院通向哪里。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墨池

 寺院正对蕺山路,此时天色渐渐大亮,路上行人渐多,沿蕺山路向南,远远一家酒肆幌子,迎风招展,我平时不喝酒,但对酒相关文化比较感兴趣,这当街飘荡的酒肆幌子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不由得加快脚步走到近前。酒肆刚刚开门,一三十岁上下少妇穿一件乳白色短袖,头发挽在脑后,鹅蛋形的脸,鼻眼不算十分漂亮,但一点也不难看,身材非常匀称,正地低头整理店铺。店不大,刚拆下来的木板门斜靠在侧面墙上,靠里面墙脚下放着十几个一尺高左右黄泥封口的酒坛,一张低矮的酒案放在门口,此时有中年人拿着一小瓶子走过来,少妇抬头看见中年人,放下手中活计,转身弯腰双手搬起墙脚酒坛,挪到门口酒案近前,放在地上,拿出一把小铁铲子,在酒坛泥封下面轻轻转了两圈,用铁铲轻轻敲打坛盖,打开酒坛,接中年男人手中递来的瓶子,拿起酒提,盛满后递给中年人。

  “你是旅游的?”少妇看见我在旁边观看问到。

  “是”,我答道。

  “前面不远躲婆弄向里走,有个越酿工坊,有黄酒制作展示,你可以去看看,不过那里的酒贵,我们家的酒是自己酿的,但看不成”她笑着指向前面说道。

  “谢谢,我想问一下,台门是什么意思,沿途见你们这里有好多台门”。

  “台门和北京的四合院差不多,我们这里叫台门,具体差别我就不清楚了”。

  这时又一个人过来买酒,少妇回头招呼顾客,我转身离开。没有想到在苏州没有见到的当垆卖酒的景象在绍兴却看到了,只是这酒不是想像中的白酒,而是黄酒,这也许才是古代诗中真实的景象。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酒肆

顺着指点进入躲婆弄,一条与笔飞弄一样的窄窄的小弄堂。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躲婆弄

穿过躲婆弄,前面街道稍宽了一点,很快到了越酿工坊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越酿工坊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石磨与酒坛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酒坛

 工坊还没有开门,门前堆摆放着各种酒坛、石磨,旁边一口古井,一个老婆婆刚刚颤颤巍巍地从井里打了一桶水提着离开,看到她打水的样子我很奇怪,怎么一弯腰就打上来水?走到近前一看:水这么浅啊。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据说越酿工坊就是用这口井的水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井水好浅,弯腰就可以打水

 看着水井,想起小时候打水的样子,小时候家里也有一口水井,很深,有四五米深的样子,打水时站在井沿边上,用绳子系住水桶放到井底,接近水面时两手一上一下抓住绳子左右用力摆动,下面的水桶也随着摆动,瞅准水桶口翻转向下的时机,马上将下面的手松开,放长绳子,水桶一头扎入水里装满水,然后慢慢地提上来。后来用上自来水,从水井里打水也就成了记忆,没有想到在绍兴又看到从水井打水,看到了少时的情景……  

从鲁迅故居到书圣故里,绍兴,我会再来看你

书圣故里

  印象中绍兴就是一个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乌篷船的小县城,甚至在查询过百度地图之后仍认其仅是个小城,因为时间太紧,行程中本只打算看看鲁迅故居。到了绍兴之后才发现,绍兴虽不比苏、杭,但也绝对是个大城市,更遑论分分钟就可以秒杀国内绝大多数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了。之所以很多人印象中绍兴是个小城市,可能是因为鲁迅刻画的人物形象太深刻,让人一直停留在小私塾和小酒店之中。

 绍兴之大,不仅在地方大,大在文化,这里不仅有鲁迅、周恩来,还有秋谨、蔡元培,陆游、王阳明;绍兴之大,大在历史,这近不仅有曲水流觞,还有卧薪尝胆、湛卢纯钧;绍兴之大,大在生活,这里不仅有乌蓬船、茴香豆,还有当街酒肆、街旁的古井和井旁打水的老婆婆以及戒珠寺中举行仪式的女孩了。

  如果说苏州是一个诗意的江南,那绍兴一定是一个人文和市井的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