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上古神獸——魚龍


上古神獸——魚龍


追本溯源

魚龍,又稱鴟吻、螭吻、鴟尾,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龍生九子之一。魚龍口闊喉粗,平生好咬,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形狀像短身鱷裝上魚尾巴,這位龍子喜歡研究險情,喜歡噴水,也喜歡吞火。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鷂鷹,是水精,能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上古神獸——魚龍


魚龍起初並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魚龍開始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有的造型揹著一柄寶劍,立於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魚龍能吞萬物,咬住不放,就請祂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維持其堅固。由於它還喜歡登高俯瞰、噴灑水柱,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災的吉祥物。


魚龍因常被安放在建築正脊的兩端,故又稱“正吻”,是整個建築的最高點。其名稱從“尾”到“吻”,形態由“魚”到“龍”,反映出魚龍的形成有地區差異。


上古神獸——魚龍


文化內涵

古人在修建宮殿時,對於迎接和安裝魚龍也是極為重視的。現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存有一份乾隆十五年總管內務府關於壽皇殿工程的奏摺,其中詳細記載了清代皇家迎吻、安吻禮儀的儀程內容。


上古神獸——魚龍


奏摺題目為“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奏為恭建壽皇殿工程迎吻、安吻禮儀事”,文載:“壽皇殿工程迎吻、安吻應行禮儀,請照安佑宮之例。

其迎吻、安吻之吉期令欽天監敬謹選擇,得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庚子,宜用卯時迎吻。五月初一日壬寅,宜用辰時安吻。其迎吻之日,吻上所用貼金、銀花二對,大紅緞二方。前設龍旗御杖各一對,和聲署作樂引行。其抬夫等俱穿駕衣,進正陽門,東安門,由東柵欄進景山南門,所有在工堂司並內務府執事官員齊集,俱穿蟒袍朝服。是日,致祭琉璃窯神,正陽門、壽皇門門神。”

可見,在清代,“迎吻”與“安吻”是一項非常莊嚴的禮儀活動,也表明了魚龍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上古神獸——魚龍


不同建築所使用的魚龍大小也不同,在燒造和安裝上均有所區別。一般小型建築所使用的魚龍因為體積小,容易一次燒造成型,但有些大尺寸的魚龍需由數塊空心琉璃磚組合砌築而成,拼接形式又分為兩拼、三拼、四拼、五拼、七拼、九拼、十拼、十一拼、十三拼。其中以故宮太和殿正脊魚龍為最大,通高3.4米,重約4.3噸,由13塊琉璃構建拼接組成,即“十三拼”,如此體量碩大的魚龍配以華麗雄健的龍紋,凸顯出皇家的威嚴和氣勢。

現實影響

晉代文獻中已經出現了“鴟尾”一詞,據《宋書》所載,“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又巢國子學堂西頭。”其外形類似魚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魚龍在建築物上的造型逐漸具象。


上古神獸——魚龍


南北朝時的魚龍不上釉,尾身豎直、尾尖向內捲曲,外部又雕刻出鰭紋,很顯然只突出魚龍的尾巴。其後,魚龍逐漸演變成龍頭形,材質也從裸陶變為釉陶。


上古神獸——魚龍


古代魚龍比較有特色的是唐代華清宮遺址出土的三彩魚龍。此物為殘器,長50釐米,殘高約60釐米,厚約25釐米,紅陶質,釉色以綠、褐為主,內空上窄下寬。兩側採用模壓和手工雕刻相結合的製作技法,其闊口如盆,獠牙鋒利,怒目圓睜,面目猙獰,此外還有騰雲駕霧的雙龍紋。唐代魚龍的龍頭造型影響深遠,之後歷代皆以此為基礎。


上古神獸——魚龍


晚唐時,魚龍的外形也發生了變化,下部為張口吞脊的龍頭,上部則仍保持與魚尾相似。宋代張誡所著的《營造法式》中的“用鴟尾之制”,明確了各類房屋上魚龍的尺寸規格。金元時期,龍形開始增多,尾部漸有向外捲曲的趨勢。明代魚龍尾部完全向後捲起,龍眼前視,身上多雕飾小龍,鱗飛爪張,頗為富麗。


上古神獸——魚龍


清承明制,魚龍形制雖保持了明代的特徵,但在紋飾及細節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有著自己的時代特徵。魚龍的龍頭面向正脊,怒目圓睜,兩腮鼓脹,鬣毛卷曲,龍發飄逸,龍口咬住正脊,背一把寶劍,整體造型華麗誇張,立體感極強。


中國傳統建築精妙絕倫,而且每一個構件都可以說別有意義。魚龍同時具備象徵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是中國建築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

上古神獸——魚龍

傳統文化對風水應用的傳說

魚龍的特質是預見先機的天賦和執著的個性,安置魚龍可以穩定氣場、發掘機會,避免突發災難。

上古神獸——魚龍


  1. 魚龍喜高處,放置視野廣闊的地方,可破風水之煞,又因其性不怒自威,能鎮宅、保平安。
  2. 魚龍屬水性,能化解火旺、暴躁引起的災難,也是管理幹部的守護神獸,有利於冷靜局勢、安撫民心。
  3. 魚龍擺放在家中書房,可催旺文貴,促進學習成績優異。幫助就業者提供升職及創業機會,令工作順利如意,獨佔鰲頭。


上古神獸——魚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