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我們習慣仰頭歌頌翱翔天際的鵬鳥

卻很少低頭讚美破石而出的蒲草

有些美,源自堅韌不拔與堅持不懈

源自30年來默默承受與付出

源自一個名叫“孫漢升”的醫生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很值得

1964年出生的孫漢升,從小生活在農村,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生病求藥都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他永遠忘不掉病患渴望活下去的眼神,更記得被治癒後的感激。就這樣要成為一名醫生的念頭在心間發了芽!

學生時代的孫汗升面臨的是讀不完的專業書籍與藥理常識,想要鑽研的更加透徹,除了超凡的記憶力、貫通性還要面對的是無數日夜的枯燥煎熬。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這個世界天才寥寥無幾,但是“天道酬勤”,隨著與病人的不斷接觸,孫漢升從剛開始只能解決小問題,到解決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在慢慢學習、慢慢進步中,孫漢升體會到學醫的樂趣。尤其當身邊的親戚朋友有需要的時候,孫漢升更加確信了自己的選擇。

反哺基層,座標合肥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從西醫學院畢業以後,孫漢升進入醫院工作,後來趕上制度改革雖然有機會去更大的醫院,但是孫漢升依然選擇了留在農村、紮根基層,造福四周的老百姓。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2002年,孫漢升開始計劃籌辦屬於自己的診所,經過三年時間的準備,2005年安徽合肥瑤海區惠康門診正式開門問診。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行醫過程中,學西醫出生的孫漢升發現老百姓都很喜歡中醫,由於中醫比較簡便、易廉,也更貼近生活,用中醫的思維方式和老百姓溝通更便於他們理解。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聲名鵲起,口碑相傳

孫漢升堅持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式,針對不同的病患採用不同的方式對症下藥。尤其在中醫領域頗有建樹。他認為“中醫有很多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中醫在養生保健,疾病的預防方面非常有優勢。中醫的四診八綱和臟腑學說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隨著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孫漢升的名氣也越來越大,除了周邊的居民,也有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來。基層醫生才是紮根於群眾裡的光亮,為百姓的健康盡心盡力。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孫漢升是遠近聞名的為病患考慮的好醫生,他常年來都為楓景苑小區的楊老上門看診。由於歲數大,家住的樓層比較高、上下樓都沒有電梯,老楊每次看病都十分不方便。楊老但凡有個頭疼腦熱,孫漢升就會抽出時間上門來瞧。多年來,兩個人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談起孫漢升,楊老評價:人品很正,和他交談就能感覺是個有深度的人,懂政治懂醫術,中醫西醫他都會,治療病人立竿見影,人很不錯。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對此,孫漢升表示,如果居民有上門看病的需求,提出來診所都會盡量抽時間到家裡幫助病人解決問題。孫漢升上門為病患看病已經是常事,考慮到有的病人年齡大行動不方便,還有些骨折、摔傷的病人不易挪動,尤其是老小區沒電梯上下樓梯不方便,除了打針、送藥,孫漢升還會經常上門幫他們根據病情做預判和反饋,“需要去醫院的再去,不需要去的我先來看一下,這樣大家可以少折騰些!”孫漢升說。

信任就是上揚嘴角的一抹星光

遠近居民對孫醫生的信任是刻進骨子裡的,但凡有些許的身體不適,都最先願意讓孫醫生來診療。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對於孫漢升而言,做醫生本身就是件快樂的事情,尤其是通過合理用藥、實用的治療方案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讓孫漢升更為欣慰。如今醫療領域持續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引導居民首診在社區,大病到醫院,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在基層默默工作的孫漢升,也緊隨時代大流。惠康門診是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他為每名患者都建立了紙質和電子檔案,一應醫療設備也都根據醫院的專業標準置辦,為基層群眾看病提供了專業又安全的就醫環境。

從醫30年,8萬多個家庭,從淚水到笑臉,他一生只願紮根基層

此時的孫漢升仍在忙碌著。三十年來,他一如既往的服務基層百姓,用行動詮釋著醫者使命,用溫情溫暖患者的心,贏得了一方百姓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