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株洲“微改革”:謀小事,成大局

株洲“微改革”:謀小事,成大局

11月16日,半月談網首頁截圖。

株洲“微改革”:谋小事,成大局

株洲市中心醫院“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優化就醫流程,將原本分散在各處的職能服務集中在門診大廳,有效解決了患者掛號、取藥、候診時間長等問題

52歲的村民鄒豔平,因尿瀦留住進附近鎮上衛生院。“管床醫生說,明天一早南京大醫院過來的教授給我做手術。”她特別高興,從沒想到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大城市的專家醫療服務。

這一場景發生在湖南株洲市所轄的醴陵市白兔潭鎮中心衛生院。受益於當地探索建設緊密型醫共體等公立醫院改革,大量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這個鄉鎮衛生院,不僅緩解了周邊20餘萬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救活了基層衛生院。

鄒豔平在鄉鎮衛生院享受專家醫療服務,是株洲市以“微改革”撬動“大服務”,打通制約發展的“最後100米”,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一個縮影。

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頂層設計的大框架下,需要地方將服務群眾、幫扶企業、幹事創業等一件件“小事”改革到位,才能結出“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的發展碩果。株洲市通過一項項“微改革”,不斷釋放發展紅利,並於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發展最成功的40個城市”。

讓百姓省心,從民生痛點落實改革點

“我要開水果店”“我要辦護照”“我要提取公積金”……走進株洲市民中心,前來辦事的群眾絡繹不絕、井然有序,100多項“一件事一次辦”的目錄引人駐足。原來,株洲市梳理了重點領域和辦件量較大的高頻事項,實行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辦理,一件事不論涉及多少個部門、多少個地區,只需辦理一次。

“以前,開個小餐館,要辦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還要弄環評、做門店招牌,來回跑五六個部門。現在,只需把資料交到一個窗口,幾天後就可以拿到證。”剛辦好經營餐飲業手續的劉先生驚歎市民中心辦事效率之高。

為了讓群眾辦事更省心,株洲市從群眾視角找準改革重點,從每一件為民著想的小事做起,推出一批切口小、見效快的“微改革”創新舉措,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2019年6月25日,位於株洲市天元區的美的·藍溪谷樓盤,迎來交房的日子。業主王女士在拿到新房鑰匙的同時,還拿到一個“紅本本”——不動產權證書。“過去,交了房,等房產證還要幾年時間,總是提心吊膽。現在一手交房,一手交證,心裡很踏實。”

一段時間以來,房地產開發私改規劃、一房多賣亂象叢生,造成不少群眾“有房無證”,成為各地民生痛點。

“住權和產權為何不能同步?”2018年8月,株洲市頂住壓力,打破舊有利益格局,率先在湖南全省啟動新建樓盤“交房即交證”改革。

“調研發現,房地產竣工驗收的前置條件是開發商與建築商的結算合同,找‘紅頂中介’做房產測繪竟然要排兩個月隊,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規定,綁架了老百姓利益,因此我們堅決破除。在土地出讓合同中約定了交房即須交證,房產測繪市場全面放開。”株洲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鬍燦告訴半月談記者。

針對民生舉措“脫靶”於群眾需求等問題,株洲市荷塘區沉下心來不斷探索“微改革”新路徑。比如,基層醫療機構一改“在家坐診”習慣,組建醫療團隊出門巡診,扔掉塵封於檔案袋的9萬餘份家庭醫生合同,重新據實推出個性化服務包。

“將政務服務視角從過去以政府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為中心,打破部門、層級、區域之間的割裂,變群眾跑為部門跑、數據跑,讓百姓更省心。”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表示。

“割政府的肉”,讓企業輕鬆上陣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高質量發展要求越來越迫切。外有競爭壓力,內有轉型壓力,“腹背受敵”的企業群體對改善營商環境的訴求極為強烈。

株洲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曾統計,一個普通開發項目從發改委立項到取得施工許可,需歷經20個政府部門、20個二級機構、30箇中介機構,繳納2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41項服務性收費,以及5項方案設計,至少需要耗時1年多,報送的文字資料總重可達數百公斤。

“必須自我割肉,管住政府的手。”株洲市決策層清醒地意識到,只有給企業減負,才能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輕裝上陣。

從涉及部門最多、企業反映最強烈的建設領域最先“開刀”,株洲市大膽實行“一家審批、多家備案”方式,取消或暫停前置中介服務、審批19項,調整或合併審批程序13處,精簡各類受理資料65項,使得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時間大大縮減。

2019年初,漢德車橋株洲齒輪有限公司拿到了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而公司的新廠房在拿證之前已開工建設。“多虧了‘拿地即開工’改革,加快了投產時間。”公司負責人說,截至8月底,株洲已有40個項目享受提早開工的改革紅利。

工業項目早一點投產,產值就早一點形成。株洲市推出“技術性預審查”“告知承諾制”“提前服務制”等創新制度,在工業項目建設審批階段,利用土地報批、徵拆、掛牌、辦證的時間期,採取全面容缺的辦法,將審批階段耗時最長的技術性審查提前完成,待用地手續達到法定條件並補齊相關資料後,把預審查意見迅速轉化為正式審批結論,做到“拿地即開工”。

為了提高工程驗收效率,株洲市還在湖南率先推行建設工程項目竣工階段“三測合一”,即地籍測繪、規劃測繪和房產測繪統一進行,3個相關行政審批部門共享測繪成果和數據。根據目前已備案測量項目的分析對比,“三測合一”改革後項目竣工測量費用較之前下降約10%,時限減至5個工作日。

“改革的過程,就是利益調整的過程。”株洲市長陽衛國表示,審批領域的每一項小改革,都是在同不合法的部門利益、不合理的短期利益作鬥爭,“政府收權讓利,企業束縛少了,發展就更有活力”。

據瞭解,株洲市在探索營商環境的“微改革”過程中,往往會先開展小範圍的試點,密切跟蹤、逐一梳理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難點、堵點、痛點,在取得企業認同後再全面推廣,確保改革落細落實。

在一線挖掘幹部,以發展視角改革用人體制

改革成敗與否,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級幹部和廣大人才隊伍的擔當作為。株洲市深刻意識到,抓改革就要抓關鍵,要以幹部、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導向旗幟鮮明——“讓有為者有位”。株洲市委堅持“六重六用”用人標準,2018年以來先後提拔重用在脫貧攻堅、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建設等方面敢於擔當、實績突出的優秀正處職領導幹部31名、副處職領導幹部65名。

株洲某重點工程推進遲緩,嚴重影響發展。關鍵時刻,一名年輕幹部被委以重任,很快就打破了僵局,使項目建設得到迅速推進。對這類能打硬仗的幹部,株洲市毫不猶豫地重用,安排其到經濟強縣擔任常務副職。

“我們注重在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一線挖掘幹部。”株洲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馬民傑介紹,株洲市出臺了針對性、操作性較強的“激勵幹部擔當作為20條”。

株洲是座工業城市,地方經濟與國企發展如何互鑑、互動?株洲市探索從經濟發展視角實施幹部體制改革,推進國企與地方幹部雙向交流。比如,從中車集團、株硬集團等企業推薦選拔優秀高管充實到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率先探索市場化選聘國企高管,打破身份、地域、所有制等界限;從重點高校選調一批優秀大學生幹部,放在基層一線“墩苗”……

當前,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不是省會城市,株洲如何“搶人”?在株洲市決策層看來,“優秀的人,都希望有好的發展平臺幹事創業”。於是,緊扣產業發展實際需要,以“中國動力谷”名片為核心,株洲市堅持建好平臺,促進引才留才、自主育才。

據統計,株洲市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技術創新平臺390個;成立10億元規模的“仟裡馬”基金,支持創新團隊12個;創新企業舉才體制機制,在人才獎勵、項目扶持、榮譽表彰等方面尊重、參考企業推薦意見。

“麥格米特、國聲聲學兩個創新創業團隊,都是從深圳引進的,2019年兩家企業產值預計均超過15億元,年增長150%以上。”株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劉海賓說。

為了讓基層幹事創業者不再畏手畏腳,株洲市注重保護各級幹部的改革熱情,允許試錯、寬容失敗。2018年以來,株洲市縣兩級紀委、監委共幫扶教育876名受處分黨員幹部,通過媒體為受到不實舉報的23名黨員幹部公開澄清正名。

毛騰飛說:“我們突出問題導向,對群眾操心事、企業煩心事、幹部關心事進行‘微改革’,實現了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撬動了經濟社會大服務,提高了幹部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