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徐濱士:做深"表面文章",再造"金戈鐵馬"

再製造(Remanufacture)是對廢舊裝備進行修復與改造的逆向製造過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廢舊裝備中的附加值,不僅可使廢舊裝備"重獲新生",還具有非常突出的節能環保效益。首次在中國提出"再製造"概念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徐濱士。

他長期從事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研究與應用,主持創建了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建設了世界上第一個再製造學科,推動了我國再製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入選世界"再製造名人堂"。

徐濱士:做深

徐濱士

1、 裝備維修是戰時可持續戰鬥力

1931年,徐濱士出生於哈爾濱一戶普通家庭之中。成長在戰爭年月,過早地看到侵略者對家國的摧殘,他從小立志於驅逐列強,強國強軍。

懷揣著這樣的夢想,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並至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擔任坦克修理教學工作,邊教學邊研究,從裝備上做祖國最堅硬的屏障。

作為裝備維修科學家,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艱苦奮鬥的不棄精神。

一次,他看到國外雜誌上一則關於振動電弧堆焊能夠修復薄壁零件的信息,就召集助手與他一起按照雜誌上介紹的簡單原理仔細分析研究、摸索著實踐。新技術的完成必定會經過常人想象不到的失敗過程,他們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試錯堅持,終於研製成功了國內第一臺振動電弧堆焊設備,突破了部分坦克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禁區。

但是修復後也會有新的問題,修復後的質量只接近原產品,為了更大限度地讓技術投入使用,徐濱士帶領團隊尋求新的突破。1973年,他提出採用等離子噴塗技術修復坦克磨損零件以此提高零件耐磨性的設想,並積極投入了試驗。經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研製成功了等離子噴塗修復坦克零件的設備和技術。

當這項新技術在6輛新型坦克上進行試驗時,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試驗結果表明,經過等離子噴塗技術處理的68項242個零件,耐磨性比原來提高了1.4到8.3倍,而成本只有新零件的1/8。

這項新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裝甲裝備的持續作戰能力,而且可以節約大量的裝備維修經費。軍委裝甲兵領導高興地誇獎道:"維修也能出戰鬥力!"

徐濱士:做深

徐濱士(左一)參加第三屆表面工程國際會議

2、將"表面"文章做深入

自從大學畢業,徐濱士就開始了他一生對裝備維修以及表面工程和再製造科學的追求。他做了大半輩子的"表面"工程,一次次將"表面"做到深入。

1973年他帶領團隊自主研製等離子噴塗設備,突破了蘇聯大修技術標準規定的薄壁零件不可修復的"技術禁區",隨後他又開展了納米電刷鍍、電弧堆焊等多類表工程技術在裝備維修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

1987年,他倡議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先後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表面工程專著《表面工程與維修》,創辦了表面工程首本雜誌《中國表面工程》,籌劃並召開了我國第一屆表面工程國內、國際學術會議.

徐濱士:做深

《材料表面工程》

後來,他又創建了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及全軍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並提出了納米表面工程概念,出版了《納米表面工程》專著,對納米超音速等離子噴塗技術深入開發,取得了顯著的軍事和經濟效益。

他首次在中國提出"再製造"概念,主持創建了國家級裝備再製造學科。他從裝備再製造關鍵技術等4個方向系統研究,創新了裝備全壽命週期模式,使我國機械維修工程產生質的飛躍。

徐濱士:做深

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創新群體獎

2003年,他參加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任組長的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專題"製造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的理論工作,並承擔論證《機械裝備自修復與再製造》分課題的研究內容。

幾十年來他先後承擔了60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獲得了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0多項軍隊科技進步獎,10項國家發明專利,出版專著17部,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並與波蘭華沙理工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法國貝爾福工業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國際摩擦學聯合會、美國金屬學會等國際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聯繫和合作。

徐濱士:做深

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

3、人才是決定國家未來的關鍵

2017年,在參加訪談欄目《兩院院士談強軍》時徐濱士曾說:"要實現強軍,一方面靠新裝備,另一方面要靠人才。人是未來作戰能夠取得勝利的最關鍵因素,未來要達到人和武器的最佳結合,發揮武器的最大效能。"

所以,國家要致力於培養複合型的人才,既要懂軍事,又要懂技術。我們要在裝備上不斷運用數字化技術、信息化技術提升裝備性能,同時也要培養能夠使用和維護這些裝備的人才。

徐濱士:做深

徐濱士院士一行參觀激光清洗裝備,圖片源於 OFweek 激光網

人才是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實現強軍夢必須不斷培養大量高素質軍事人才。抱持著這樣的人才理念,他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博士後5名、博士研究生31名、碩士研究生28名,這些學生也都在自己的領域裡取得了驕人的成果,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國家的強盛默默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他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用自己的不懈奮鬥,表達著對科學的赤誠熱愛和對祖國發展的神聖責任。

徐濱士

(1931.3-)

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參考文獻:

1、 《徐濱士:中國再製造工程之父》,科普中國

2、《徐濱士成"再製造"科學家》,科技日報

3、《徐濱士:強軍夢武器很重要》,新華網

4、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