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再延30年!農村土地改革再進一步,有何深遠影響?

11月26日,中央連發3份關於農業農村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關於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的意見》、《關於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

這意味著農村土地改革再進一步!消息一出,資本市場頗為敏感,在今日的行情表現中,土地流轉和農業種植概念集體爆發。

其中,新農開發強勢漲停,蘇墾農發大漲5.79%,隆平高科大漲3.47%,北大荒、神農科技、農發種業、敦煌種業等紛紛上漲。

再延30年!农村土地改革再进一步,有何深远影响?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投資者對於農地改革政策是持“歡迎”態度的。

一、文件到底說了啥?

第一,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其實,土地承包制度早於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了。第一輪承包期為1983-1997年,為期15年。到期後,中央延長第二輪承包期,即1997-2027年,為期30年。眼看再過幾年,農村土地承包權將要到期。這時,中央再度延長30年,給農民吃了一個定心丸。

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從第一輪承包開始保持穩定長達七十五年,是實行“長久不變”的重大舉措。

該《意見》還指出,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長久不變,保持農戶依法承包集體土地的基本權利長久不變,同時保持農戶承包地穩定。這是給農地定調,不能搞土地私有化,但是土地承包關係將長期穩定。

第二,家庭人口變動不影響原有承包地的穩定。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應堅持延包原則,不得將承包地打亂重分,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

此外,繼續提倡“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簡單來說,就是農戶家庭新增人員,不再增加下發土地承包,如果有部分人員死亡,不收回土地承包權。當然,家庭成員全部死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消滅,由發包方收回承包地。

第三,農民進城落戶,原有土地承包權不會改變,還可以有償轉讓。

這條打消了農民進城的後顧之憂。並且,承包農戶進城後,還可以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土地承包權。

對農村和農民來講,土地是非常珍惜而且重要的核心資源,土地的產權關係以及承包關係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各方面投資預期。通過此次制度的出臺,明確“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長久不變”實際上等於降低了大家的風險。

二、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第二輪到期在延期30年,將對於廣大的6億農民朋友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有地農民可獲更多收入。

更長的承包期,對於流轉土地的農民來說,之前只能流轉出去10年,現在多加30年,就是多收30年的租金。

土地承包增加30年,按人均耕地1.5畝,平均流轉價格500一年來算,相當於給每個農民發了幾萬元的紅包。如果一個家庭有幾個成員,這就是幾十萬的大紅包。

第二,土地更值錢了。

以前,土地承包剩餘年份不足10年,農民大多不敢將土地短期流轉,因為怕承包權被收回或流轉過程中產生糾紛。

但現在承包年限長了,土地可以做更多長遠收益的項目,土地經營價值提升了。農民也更有積極性將土地承包權流轉給亟待想進入農村市場的資本。有了資本的加持和進入,對於農村產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鄉村振興也有著力點。

此外,以前土地剩餘年限短價值不大,農戶靠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獲得的貸款極少。年限變成30年後,土地經營權可以為農戶增信和抵提高押貸款額度。

第三,農民和資本都吃了定心丸。

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長久不變的政策讓農民能夠放心流轉經營權,不再怕東怕西。而市場資本也喜聞樂見,因為可以租期更長,進行長遠產業規劃,不擔心土地承包權續期的政策變動,而畏手畏腳。

這滿足了農民穩定承包權的需要,又滿足了流轉經營權的需要,形成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使農業發展。

未來,筆者相信,有關土地流轉、土地變現、土地增值以及土地貸款等措施應該會相繼出來。

三、有何深層次影響?

一系列的農村土地改革,背後又有什麼深遠影響呢?

2008年,全球遭遇經濟危機,我國因為是外向型經濟也遭遇重挫,最終拿出4萬億的救市方案走出了經濟的泥潭,但帶來的後遺症不小。

消費、投資、進出口是中國經濟的三架馬車。現在,外貿型經濟形態已經轉變為內需型經濟,但現在主要還是靠基建、房地產等投資拉動為主的增長模式。但這不是健康的和持久的發展之道。

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內需,大頭在消費。而我國消費需求不振主要是農村消費力不足。

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25637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5350億元,後者僅有前者的17%。

還有一組很久之前的統計數據,統計口徑不太一樣。2008年前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8439.2億元,其中市縣零售總額54292.9億元,縣以下零售僅為14146.3億元。這表示廣大的農村地區僅為城市消費的近1/4,這也是我國內需經濟薄弱之處。

另外,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數據進行感知:中國還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5億人沒用上馬桶。這都說明中國還有巨大的潛在消費力沒有釋放出來。

要怎樣才能釋放廣大的農村消費力,目前來看只有唯一一條正確的道路:

繼續加快城鎮化率,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讓農民進城。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在2018年僅有43%左右。城鎮化率相對西方發達國家,還相去甚遠,未來中國經濟增量就在15%-20%城鎮轉化率提升的寶藏之中。

再延30年!农村土地改革再进一步,有何深远影响?

那麼,問題來了,要怎麼才能夠釋放農民多年以來的桎梏,加快推進城鎮化率呢?其實,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及農村土地改革均有條不紊持續推動。

今年4月,發改委下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正是要解決“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直指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具體而言,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轟轟烈烈的戶籍制度改革,正是為了迎接農民進城排除戶籍障礙。而農村土地改革則是解放農民的後顧之憂,當然也將成為內需型經濟轉型的推動引擎。

根據一些學者的估算,農村僅宅基地的市場價值就高達20萬億元(宅基地制度改革已經在試點),如果18億畝耕地使用權可流轉,那麼將釋放出更多財富,從而成為帶動農村消費、城市化等一系列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

農民土地使用權和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應該是這次中國經濟戰略轉型的一個切入點。農民只有獲得可以自己支配、處置的資產和房產,才有參加市場經濟競爭的資本和立足之地,並使得多餘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如果農民流轉承包經營權、後續能夠處置宅基地等資產,將有利於加速推進農民進城,放下“農民”的身份,轉變為城市的“市民”,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

四、尾聲

未來,城市的發展不再是單個點城鎮、城市的發展,而是圈層式經濟圈發展,比如現在著力打造的京津冀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等。以後廣袤的農村人口將加速湧入這些重要城市,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而進城的農民把土地承包權流轉出去,將大大有力於農業農村產業化,提升社會生產效率,為鄉村振興提供支點,為中國未來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