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小明在醫院體檢,因為不敢抽血化驗,所以害怕得哭了。當爸爸看到小明的情緒後並沒有過多理會,只是淡淡道:“你只要不哭的話,抽完血之後我就給你買好吃的。”說完,小明果然不哭了,而且也乖乖地做完了化驗,並如願以償得到了好吃的。

可是長此以往,小明似乎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他只知道一旦傷心難過的時候,父親就會通過一些物質條件來引導自己,讓自己不要難過。可他現在遇到了一些問題,在幼兒園被同班同學給欺負了,可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難過。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孩子之所以不懂得自己的情緒,這無非是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譬如父母不希望孩子哭哭啼啼,所以給孩子買糖果讓他們停止哭泣;譬如孩子不敢上臺演講,父母就告訴孩子,只要勇敢上臺演講,就會獎勵一部手機。

孩子的確是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了,可是他們卻忘記了最基本的情緒表達,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父母用物質的方式減少負面情緒,這也就是所謂的“情緒抹殺型”父母的慣用套路。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德發現,在孩子的情緒管理中,父母教育的方式往往分為兩種:“情緒抹殺型”父母和“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前者通常無法感知孩子情緒,從來不會去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甚至不希望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孩子一旦出現這些情緒,立刻選擇用一系列手段壓抑住;而後者卻更加偏向於疏導孩子的情緒,他們會更加包容孩子,更加理解孩子,然後再為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一、“情緒抹殺型”父母

上文中講到的僅僅是其中一種“情緒抹殺型”的父母,“情緒抹殺型”的父母一共分為三種,且每一種都影響嚴重。

①縮小轉換的家長

顧名思義,將孩子的情緒進行壓縮,並通過一些方式抵消掉孩子的壞情緒。就如同上文一樣,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父母選擇用一些物質基礎來引導孩子不要表達負面的情緒,在這些父母眼中傷心、難過、哭泣都是負面情緒,通通可以用物質來將它消除。

這種方式雖然看上去是在哄孩子,可也是在抹殺掉孩子的負面情緒。在這種家長的教育下,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今後反應遲鈍,不知道情緒如何釋放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②壓抑型家長

壓抑型家長就是將孩子的情緒壓抑,不讓孩子發洩。就好比孩子因為不敢拔牙而哭泣的時候,父母會說:“怕什麼?這麼大個人了,不許哭!再哭我就揍你!”用強制性手段讓孩子停止宣洩情緒,這種結果只會讓孩子變得懼怕,今後不敢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③放任型家長

放任型家長指的是對孩子的情緒放任,譬如孩子因為生病了不敢打針,於是父母會說:“寶貝別怕,既然寶貝不想打針,那麼咱們就回家吧!”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乍一看好像這種父母很通情達理,可這也是在抹殺孩子的情緒。為了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採用最直接的辦法讓孩子逃避困難。可結果呢?孩子會因為沒有及時打針,病情加重,這是父母希望的結果嗎?

所以父母沒必要去抹殺孩子的情緒,孩子是需要表達情緒的。心理學上有個“飛鏢效應”,講的是消極情緒就像飛鏢,在無法宣洩時會轉而傷害自己。

譬如父母因為一件事而傷心和憤怒,情緒無法得到緩解,最終父母會因此失眠。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當注重情緒管理,而不是扼殺孩子的情緒。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二、“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有時候在同樣的場景說出不同的話,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懂得理解孩子情緒的父母會更容易讓孩子徹底擺脫負面情緒,而且還能夠將問題解決。

還是剛才的問題,孩子因為感冒發燒需要打針,可是孩子卻不敢打針。情緒管理訓練型的父母就會對孩子說:“寶貝,我知道很害怕打針,我也很理解你的恐懼。但是不打針的話身體是不會好起來的,到時候就會更難受。倒不如快刀斬亂麻,長痛不如短痛呀!”

很顯然,懂得理解孩子情緒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僅可以讓孩子將消極情緒排除,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做正確的事情,這就是“情緒管理訓練型”的父母所帶來的好處。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因此,對待那些有負面情緒的孩子,父母往往可以採取這三個步驟:

✔包容

在孩子表達自己負面情緒時,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包容他們,而不是一味責罵他們或者順應他們。包容的好處在於父母可以更直觀感受到孩子的內心想法,不至於不理解孩子。

孩子往往需要父母的包容,需要父母的傾聽,而不是在孩子並沒有表達出自己想法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扼殺了他們的想法。包容不僅僅可以控制父母的情緒,也可以讓孩子發洩情緒,這是第一步。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理解

包容之後所需要做的就是理解。理解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父母總會因為按耐不住所以跟孩子吵架,否決他們的情緒。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痛苦,學會換位思考。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夠對他們做出一系列的改變。

✔改變

當了解到孩子情緒的源頭之後,父母需要做的是改變孩子。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情緒是可以發洩的,但也要找到相應的辦法解決問題,而且絕對不能讓問題一直存在著。

譬如蛀牙如果不拔掉,那就會變得更疼;生病的時候討厭吃藥,就會讓病情變得更嚴重。父母需要讓孩子瞭解到問題的嚴重性,不要拗著性子,該怎麼做還需要怎麼做。

孩子為什麼難過都不知道?“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孩子情緒

懂得“情緒管理訓練”的父母往往就是在這個階段勝於那些“抹殺情緒型”的父母。瞭解孩子的情緒,也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才是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如果你看到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你會打算怎麼做?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