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村民無廁可用?背後的問題可不止“簡單粗暴”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28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於日前在全國多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針對江蘇睢寧部分村民在“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的“當地改廁工作簡單粗暴,強拆旱廁,村民群眾無廁可用”的問題線索,第七檢查組趕赴當地進行了暗訪。根據群眾反映的線索,檢查組工作人員來到睢寧縣睢城街道三張村。

據瞭解,該村改建的戶廁因為化糞池質量問題用不上,之前的旱廁在今年8月份又被拆除,由此就造成了居民如廁的不便。村民不得不重新在屋前空地上搭起了臨時的簡易旱廁。而隔壁社區也在進行改廁工作。20多戶居民家的旱廁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被拆除,但新改建的戶廁卻遲遲未交付使用。不知道新廁所何時能建好,一些村民又恢復了原先的旱廁。

將農村的旱廁進行改良,推行衛生廁所,其目的就是改變農村廁所髒亂差且不衛生的狀況,改善相關環境,也讓廣大村民如此更衛生,更舒心,也更方便,進而為“村民健康”加碼。長遠來看,這也是對農村文明建設的一種助力。

不過,必須要看到,“農村改廁”在具體推行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此次國務院辦公廳大檢查中所看到的情況,便是問題的實際體現。就以江蘇睢寧為例,新改建的戶廁要麼存在問題用不上,要麼就是未交付使用,而之前的旱廁又早早拆掉,便呈現出了現在“村民無廁可用或者只能用簡易旱廁”的尷尬狀態。

按照正常的工作邏輯,難道不應該先保證改建後戶廁的“現實正常使用”,再將之前的旱廁拆掉?可江蘇睢寧這,幾個村,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給村民提供如廁便利,還“一夜回到解放前”,加劇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這不是添堵麼?改廁都改到讓村民無廁可用,如此,確實需要好好檢查和整治。

筆者去年回山東老家過年時,也聽到親朋對於“農村改廁”的一些吐槽,比如,雖然新馬桶發到了每家每戶,但後續的改廁工作,卻缺乏有力督導和踐行,很多人家的新馬桶就放在家裡大半年,成了擺設。具體來看,對於北方一些地區來說,比較缺水,“農村改廁”也面臨用水難的問題。此外,北方的“農村改廁”,還需要建立科學的排水系統和汙水處理系統。但在現實中,這些問題很多都沒有得到解決,工作也沒有實行有力推進。

各種各樣的改廁問題,所暴露的不僅僅是基層相關公職人員工作簡單粗暴的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亂作為以及不作為的體現。整個過程,缺乏科學規劃,且難以做到審慎有序推進。具體來說,具體工作的協調以及後續的監管,也都沒有做到位。

就拿江蘇睢寧這些村的情況來說,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拆了旱廁,建起了戶廁,就完成任務,萬事大吉了一樣,而不去管戶廁到底能不能用,村民的如廁難問題到底有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頗有形式主義的意味。這戳中的還是基層社會公共治理的軟肋,即對民眾的幫助和服務,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合理且執行堅定有力的現實機制。

還有,對於檢查發現的問題,睢寧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高度重視,表示照單全收、立行立改,並迅速開展農村改廁“回頭看”,對涉及群眾生活的問題,在限定時間內向檢查組報告整改情況。但之前群眾意見大的時候,為什麼就沒有照單全收、立行立改?這樣的雙重標準,也暴露出了當地唯上不唯下的傾向,對農村民眾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也明顯缺失。

農村改廁,還是要以人民為中心,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對這種涉及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事情,要細緻穩步推進,要做一件成一件,要不然,還不如不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