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防範道路塌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摘要

中青評論

防範道路塌陷是守護一個城市的良心。

據新華社報道,12月1日上午9點28分,在廣州大道北與禺東西路交界處地面出現塌陷。途經該區域的1輛清汙車和1部電動單車掉落其中,當時有3人被困。事發路段為廣州地鐵11號線沙河站施工區域。

在城市道路上,地面突然塌陷,簡直就是天降“滅頂之災”。從既往經驗看,道路阻斷之後的修復也是棘手難題。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風情大道地鐵一號線施工現場發生塌陷事故,即導致21人死亡。

防范道路塌陷,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從科學上分析,道路塌陷事故有自然因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和天氣狀況下,當地面下的鬆散沉積物孔隙處於飽和狀態,砂礫石間的摩擦力有所減小,道路就容易塌陷。之前有統計,雨季發生道路塌陷事故的,佔到了有關事故總數的41%。

但是,這並不代表對其無法預測、無從防範,更何況,道路塌陷事故之中,人為作用、人為誘發自然作用。如地下管線老化破裂、地下水過度開採、工程施工失當等,也是重要因素。據相關學者對全國2005年-2015年中的120次道路塌陷案例分析,人為因素佔65起,兩者共同作用13起。

防範城市道路塌陷事故,當務之急是查清底數。之前,由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等十部委聯合編制的《2011-2020年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目前全國遭受地陷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等20個省份。除了這些特定城市,還有沒有其他容易發生道路塌陷事故的重點地域,還需要通過科學勘察、綜合研判,繪就一張更精準的警示圖。

防范道路塌陷,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創新技術是防範道路塌陷的後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鑑和參考。地質條件與我國類似的日本,多年前也常深受道路塌陷之痛,但近年來每年僅有一至兩起,甚至數年未出現。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就在於採取了先進的雷達探測技術,由專業公司對地下空洞情況定期“體檢”,以及建設“共同溝”,將自來水管、汙水管、電力管線、煤氣管線、通訊電纜等合於一處。

在我國,也可以採用雷達探測法、高密度電阻率法、瞬態面波法、微動勘探法、地震映像法等先進技術,在城市主幹道、給排水密集區、地鐵施工區等勘探預警,並推廣“共同溝”,建設綜合地下管廊。

從長遠看,還須健全制度機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祛病除根,有必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為防範城市地面沉降進行專門立法,完善道路坍塌事故應急預案,構建定期地下勘察巡查、管理責任追究等機制。

防範道路塌陷是守護一個城市的良心。在建設美麗都市的同時,加大對看不見的“地下世界”投入,保護好公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可謂善莫大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