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迴應是妙招

● 孩子為什麼會有高耐挫力和低耐挫力的區別呢?主要原因就在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給出了什麼樣的回應。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引子

前段時間,才上小學一年級的侄兒突然把作業本一摔,放聲大哭:“我不想做了,好難!”。原來,侄兒在做作業中遇到了不會做的題目,寫下答案,又覺得不對,狠命地用橡皮檫擦掉,幾次反反覆覆的,薄薄的作業紙再有“能耐”,也經不起橡皮檫的反覆“摧殘”啊,結果好好的作業紙被擦破了一個大洞,這下子可把侄兒給急眼了,連哭帶喊的。

這樣的突發情況在小侄兒的生活中經常出現,根據以往的多次觀察,發現他只要一遇到挫折,就開始急性子,耍小脾氣了。

他父母擔心孩子在將來沒辦法面對挫折,就會一再跟他說:

  • “你這樣沒耐心,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放棄,以後怎麼會成功呢?”
  • “你遇到不會做的題目要多動腦筋,想清楚了再下筆,用橡皮檫要輕一點,作業紙如果被擦破了就重新拿張紙再寫,不能一碰到問題就只會哭鬧和發脾氣啊!”
  • ……

他們原本是希望孩子聽了這些話以後,就會把眼淚擦乾,勇氣十足地再試試看。沒想到的是孩子不但聽不進去,還惱羞成怒,除了原本的挫敗感,還增加了被指責的委屈和覺得自己做不到的無力感。接下來就是一連串更強烈的情緒反應:“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什麼都不會!”久而久之,這類負面、消極的話語,也變成了孩子的口頭禪。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侄兒原本是個挺可愛、也很聰明的小男孩,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只要一碰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生氣和放棄,不管怎麼鼓勵都沒用,這讓他的父母非常苦惱,開始擔心孩子在未來碰到挫折時,他該如何去面對?

01 高耐挫力孩子和低耐挫力孩子的典型外在表現

毋庸置疑的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特別是在成長中重要的里程碑,如學走路、學說話、人際關係處理、第一次上學等等,孩子都有可能遇到挫折。可以說,孩子成長的本身,就是在一個又一個挫折中跋涉前行的結果。

面對同樣的挫折,有的孩子具有較高的耐挫力,被稱之為“高耐挫力”孩子;而有的孩子的耐挫力就很低,被稱之為“低耐挫力”孩子。下面簡單介紹這兩種不同類型孩子的外在表現。

1、低耐挫力孩子的外在表現為如下:

低耐挫力的孩子,對挫折、困境總是很敏感,他們碰到困難時的第一想法就是“我沒辦法;我一定做不到”,因此很容易就選擇放棄和逃避。這樣的孩子,在困難中容易掉進負面情緒的漩渦裡,被強烈的情緒所困擾,甚至會干擾自身認知能力的正常發揮,使他們無法好好地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這時候,有的孩子會破壞已經完成的工作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挫敗感,就像前面說的侄兒氣得把作業本給扔了;還有的會大聲嚷嚷“這很難,我不會”,拒絕繼續嘗試;還有的則是兩手一攤,甘做旁觀者,什麼也不做。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缺乏向上的動力,也無法想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在他們眼中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光芒。

2、高耐挫力孩子的外在表現為如下:

相反,高耐挫力的孩子,傾向於把挫折當成家常便飯,他們能夠接受挫折,遇到困難時情緒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懂得冷靜、仔細地分析問題,並且會用各種不同的策略試著去解決問題。如果某個策略行不通、某個方法不管用,他們並不會過於懊惱,反而會更積極地分析失敗的原因,再次調整策略和方法,直到能夠解決問題為止。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他們就算真的遇上自己傾盡全力也無法解決的難題、無法突破的難關,他們也能夠以退為進,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他們會選擇以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努力,來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突破難關為止。

02 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什麼是影響孩子耐挫力的主要成因

透過以上兩種不同耐挫型孩子的外在表現,很多人自然會發出一個疑問:孩子為什麼會有高耐挫力和低耐挫力的區別?面對這種藏在大家心頭上的疑問,我們不妨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孩子的耐挫力,一探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心理反應。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會遇到挫折,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一次挫折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因為在這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這就是當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怎樣給到孩子全方位的支持。換句話說,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會給出什麼樣的回應。不同的回應對孩子的心理必然產生不同的影響,這種影響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我們可以大膽想象一下,如果孩子經歷了一次次挫折,卻又得不到來自父母的精神和情緒上的支持,他們便會在持續的挫敗感中自我懷疑,甚至會開始相信自己是無能的,以後只要碰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我是最差的那個”,本來可以積極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因為習得性無助而情願放棄任何的努力。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做“習得性無助”,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所提出來的。

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困難和挫敗,只要大人(包括父母和老師等)不指責、不嘲笑、不過度保護,孩子自然會主動面對一層層的考驗,一關關的挑戰,他們熱烈地渴望闖關晉級,能力技巧也在不斷的磨練中持續提升。就算有些時候無法克服,通常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尚未達到,只要父母不操之過急、他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和練習之後,就可以突破難關。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但如果孩子不管有多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標準和期望值,孩子就會逐漸產生“我不行、我不會……”的自我否定思想。此時,過去的挫敗經驗就像是一條無形的鎖鏈,捆綁住孩子的手腳,讓他們不敢行動,也不知該如何行動。他們開始擔心和畏懼周遭的一切;他們相信無法解決問題,一定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這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的心理。

從中不難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給出積極的回應,才是培養孩子高耐挫力的關鍵!

03 培養高耐挫力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做

在這個壓力更大、挑戰更多的時代裡,我們該如何培養高耐挫力的孩子,避免讓孩子成為心理脆弱的一代?

實際上,父母可通過一些教育策略來提升孩子的耐挫力,讓孩子更好地面對成長過程中各種關卡與困境。當孩子發現這次失敗的經驗是下一次成功的最佳養分時,他也就能成為高耐挫力的孩子了。

1、父母要強化和豐富孩子的成功經驗

父母要根據孩子目前的具體表現和行為事實,給予直接的、正面的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哪裡做的很好,強化孩子的成就感。比如:

  • “我發現你最近寫的作業很乾淨漂亮,不僅每個字的整體結構都能把握好,筆畫筆順也都寫得很到位,而且也很少有出現擦擦改改的痕跡了。”
  • “哇,你都在看原版《三國演義》啦,你的閱讀能力真的很棒!很多大哥哥大姐姐都還看不懂這套原版名著呢。”
  • ……

這樣的具體描述加上肯定式的鼓勵,可以幫助孩子發現什麼樣的行動和嘗試是有效和有價值的。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當孩子嘗試了一些方法,卻都發現無效,以至於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從旁觀察,針對困難和挑戰,給予孩子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或者是指出孩子已經在往更好地方向前進了的可圈可點的之處,鼓勵孩子再試試看,引導他突破眼前的難關,這也是幫助孩子提高耐挫力的好方法。

當孩子從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經驗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力與信心時,他們就能積累面對下次困難和挑戰的能量。

2、父母要給孩子樂觀描述失敗

生活中,沒有誰能保證不遇到一次失敗。當孩子幾經嘗試,仍然因為過於困難而停滯不前時,父母可以給孩子示範面對失敗的樂觀想法,例如:

  • “我發現你這次真的嘗試了很久,可還是不行,或許我們可以先暫停一下,想想是不是哪個環節還需要更完善一下……”
  • “今天這道題的難度比較大,真的讓人很有挫敗感,要不我們先把這道題放下,去做你更拿手的題目,有時間我們再回頭把這塊“硬骨頭”給啃下,你看怎麼樣?“
  • ……

這樣的討論,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是不是還有什麼沒有考慮到的,或者還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達標。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遭遇挫折時的第一時間裡想到“只要我再……或許就可以突破這道難關”。孩子的樂觀與悲觀、積極與消極,其實就藏在這些面對失敗時的日常對話裡。‘’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生活中總有一些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會有結果的事情,還有一些要受別人牽制、受機會或運氣影響、力有不逮的事情。有些問題不一定要馬上解決,還有些問題真的無法解決。這時候,父母也可給孩子示範另外一種面對失敗結果的態度,即接受自己目前無法突破這個困境、失敗也沒有關係的態度。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這個真的很難,有時候連大人都不一定能解決呢,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方法……“孩子在耳聞目染中,慢慢地就會形成接納困難的態度,學會調整面對挫折的看法與感受。

3、父母要陪伴孩子度過挫敗期

每個人都有一段最無助的挫敗期,如果能得到親人朋友的支持與陪伴,相信會很快走出人生低谷。孩子也一樣,挫敗帶給孩子的感覺肯定不好受,即使耐挫力不錯的孩子,在剛嚐到挫折的苦楚時,也可能會灰心喪氣,產生不想再繼續努力的念頭。此時,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溫暖的陪伴。

另外,面對人生比較重大的挫敗,孩子更需要得到父母的陪伴。此時,父母的淡定和耐心,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莫大的支持和倚靠。當孩子可以在這個安全的避風港裡“療傷止痛”,沉澱自己的負面情緒時,他就有機會在沉潛之後,恢復理性的思考,重新檢視自己面對失敗與挫折時的態度。

04 培養高耐挫力孩子,父母千萬別這樣做

1、拿自家孩子去跟別家孩子去做對比

有些父母以為拿自己孩子跟別的優秀孩子去做對比,可以激發孩子向上的動力。殊不知,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越發感到挫敗,更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另外,也有些父母習慣於用激將法來督促孩子。事實上,對好勝心較強的孩子來說,激將法或許挺管用,但這隻限於具體明確的競爭、比賽以及需要爭取表現的狀態,而且也會讓孩子付出過度焦慮的代價。對挫折很敏感的孩子,被激將法一刺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縮回到自己最安心的舒適圈裡,無法直接去面對挫折和挑戰。

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相同,起點也不一樣,父母沒必要讓孩子跟別家“牛蛙”去一較高下。正確做法是,父母要鼓勵孩子跟昨天的自己去對比,只要肯努力、有進步,就是一種成功。

2、對孩子一味地讚美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如果只是在一旁進行鼓勵式的喊話“寶貝,加油!再試試看啊!”雖然愛心滿滿,卻未必能幫助孩子找到突破難關的策略和技巧。

至於“你已經很棒了!不要在意結果,這樣做已經很好了呀!”之類的說法,對於正在為失敗懊惱、難過的孩子來說,不僅無法發揮鼓舞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努力,該怎麼去找到更好的策略來突破困境。

此外,父母一味地稱讚孩子,不但會否定孩子內在的挫敗感,使他們真實的難受感沒有找到合理的出口和宣洩的機會,也容易讓孩子養成壓抑、否認負面情緒的習慣,這對於處在困境中的孩子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反而變成了一種阻力。

3、給予孩子過高的期待

基於對父母的愛,孩子常會把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內化成自己努力的目標。適度、合理的高期待確實可以激發孩子去努力,但如果父母總是給孩子過高的期待,孩子就會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標準,就有可能喪失自信心。

娃不耐挫,習得性無助或是根源,培養高耐挫力娃,積極回應是妙招

如果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給予合理的期待,讓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再努力一點點,就可以攻克難關,也可以達到父母的期待,那麼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信心,更加願意面對困難和挑戰。

結語

我們知道,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打怪闖關遊戲,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只要夠努力,就一定可以逐層往上升。孩子的耐挫力培養也是如此,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要讓孩子看到只要每天練習一點,耐挫力就一定會提升上去,最終形成高耐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