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大枭雄的生死之战,无论谁赢,都有可能成为天下之主。这一场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水战,虽然以朱元璋大胜,陈友谅战死而结束,但战后朱元璋仍然感到有些后怕,这是为何?




朱元璋与陈友谅本没有什么交集,朱元璋接受谋臣朱升的建议,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陈友谅的崛起则显得既霸道又直接,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迁都江州称汉王,次年又杀害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做起了千秋帝王梦。

大战之前,陈友谅的实力要强于朱元璋。双方都认定对方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陈友谅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更是对近在咫尺的朱元璋势力极为忌惮,第一次朱陈正面交锋,陈友谅就突破朱元璋的长江,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两军恶战之时,恰巧江水退潮,陈军数百艘战舰搁浅,陈友谅大败,狼狈逃回江州。



同样的,此时的朱元璋,也因为据有了苏南、皖西、赣北和浙东部分地区,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朱元璋要想次第统一江南,首先要拔掉的就是陈友谅这一颗钉子,陈友谅的势力地处集庆上游,拥有武昌、安庆、江州(九江)三个长江重镇,占地广阔,实力强盛,水军力量十倍于朱元璋。陈友谅的汉国绝对是朱元璋当时最强大的对手,双方的生死一战,不管谁赢,都将决定着后面的历史走向。

鄱阳湖大战的导火索,起源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攻打洪都(今南昌),洪都是朱元璋在长江中游仅有的一座重镇,对遏制陈友谅南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朱元璋对洪都的得失非常重视。陈友谅出动水陆两军,号称60万围攻洪都,虽久攻不下,但洪都已是危在旦夕,朱元璋于同年七月,亲率20万大军驰援洪都,陈友谅撤围,双方约在江州附近的鄱阳湖展开大决战。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占有绝对的优势,不仅兵力数倍于朱元璋,还有陈友谅的水军都是训练有素,战船高大坚固,大战之初,朱军勇猛不可挡,陈军士卒被斩杀无数。但朱元璋所在的主舰因搁浅被围,险招不测,幸将士拼力厮杀方才解围。由于陈军的巨舰大而坚实,朱军的船小而不能仰攻,故接连受挫。朱元璋接受部将郭兴火攻建议,以七艘渔船,载满火药柴火,顺风逼近陈军战船,火借风势,顿时陈军战船一篇火海,烈焰滚滚之下湖水一片通红,百艘战船付之一炬,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大将陈普并无数士卒都被烧死,溺死。陈军损失惨重,大战的天平开始向朱元璋一边倾斜。



至七月二十三,陈友谅不甘示弱,所谓“擒贼先擒王”,他专门嘱咐手下瞅准朱军的主舰打,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旗舰就被陈军的炮火轰的四分五裂,朱元璋又一次幸运的逃过了一劫。两军在鄱阳湖恶战一个多月后,陈友谅被困于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但此时朱元璋早已将鄱阳湖层层封锁,陈友谅要想逃出进入长江退往武昌何谈容易。陈友谅败逃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站在主舰上的陈友谅躲闪不及,中箭而死,汉军5万多人投降,至此,历时一个多月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的完胜而结束。




大战之后,朱元璋面对着满目疮痍、浮尸遍布的战场,依然是深感害怕。此战的成功,既有将士的奋勇无畏,拼死杀敌,也有很大的运气成份。陈友谅在此战的严重战略性失误也是导致他最终身死国灭的主要原因,如果他当时不再死磕洪都,而是以一部分兵力牵制洪都,大部顺流而下攻打兵力空虚的朱元璋老巢应天府,再联合张士诚,对朱元璋来个两面夹击,则朱元璋将陷入极为不利的被动状态。同时陈友谅将大军布置在鄱阳湖,没有派兵扼守各处要道隘口,导致自己的后路断绝,作茧自缚全军覆没。

这是一场无比惨烈的水战,朱元璋虽亲冒矢石,但也曾多次陷入险境。如果不是陈友谅意外阵亡,倘若被他突围,则形势逼人。可以说,陈友谅绝对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敌人,如秦末刘邦对项羽。


大国布衣


朱元璋将南京(元称集庆路)改称应天府,采纳了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终于拥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但广袤的北方仍是残元的天下,南方则强敌环伺,对应天虎视眈眈:福建、浙西、两广以及云南仍有元朝的宗王与官吏盘踞,且随时伺机发起反扑;浙东方国珍,吴地(江苏)张士诚,四川明玉珍,都割据一方,各有图谋;而其中实力最雄厚、最强大、最具威胁的则是占据长江中上游湖北、湖南、江西的陈友谅。这些敌对势力,都使后起之秀朱元璋如芒刺在背,日夜担忧。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他是元末群雄之一。陈九四本是渔家出身,自幼习武,膂力过人,生性强悍。元末无道,天下大乱,红巾蜂起,徐寿辉扯旗造反,建立了天完政权,陈友谅扔掉渔网,加入到了天完大将倪文俊的麾下。

陈友谅粗通文墨,为人狡黠、凶悍,戾狠强梁,且野心勃勃。徐寿辉建天完政权后自称皇帝,封友谅为将军,后攫升为元帅。1357年9月,他一举袭杀其老上级倪文俊,毫不客气的兼并了他的军队,实力大增。那倪文俊也不是啥好东西,他谋杀天完帝徐寿辉不成,这才逃出来投靠老部下陈友谅的,不料却如以肉饲虎,有来无回。

诛杀倪文俊后,友谅自称宣慰使,后又称勤王,他虽然行事霸道,心狠手辣,但却很有军事才能,吞了倪文俊的部队后,立即起兵连克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锋芒毕露,声势大振。

1359年,他杀害天完大将“双刀”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第二年,他率军攻克鸠州(今安徽芜湖),随即唆使部将用铁棒将天完帝徐寿辉打的肝脑涂地,独自控制了军权,不久自己登基称帝,该国号汉,改元大义,拜张必先为丞相。

他视朱元璋为劲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不断挥兵向长江下游发起进攻。

公元1360年,陈友谅派使者赴平江(今苏州)邀约“吴王”张士诚,共同出兵攻打朱元璋。张士诚这人胸无大志,胆怯多疑,平时又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画,收藏古董,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骄奢生活中,遇事却犹犹豫豫,没有决断。见陈友谅约其联手攻朱,他首鼠两端,患得患失,决定先观望再做决定,遂长期按兵不动。

见张士诚犹豫不决,骄横跋扈、桀骜不驯的陈友谅等不及了,便独自率领水陆大军从江州(今九江)浩浩荡荡东进,后驻兵采石矶,恶狠狠地向应天府扑来。

陈友谅这次是倾巢而出,其兵马号称60万,沿长江东下,完全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统大军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元璋侄儿朱文正率洪都军民浴血守城,汉军久攻不克。七月,元璋率兵救洪都,大军抵达湖口(今江西鄱阳湖口)时,朱元璋先分兵一部埋伏于泾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断友谅大军的退路,又命信州(今江西上饶)军马扼守住武阳渡。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解洪都之围,于是主动将围攻洪都的的兵马撤出,准备集中全力和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尤其厉害,船坚炮利,为数众多,他下令将巨舰用铁索联起来组成船阵,连绵数十里,风帆桅杆高达十余丈,旌旗蔽日,干戈铿锵,远远望去,犹如山峦起伏,气势骇人。

两军先交战于康郎山(鄱阳湖畔)。朱元璋将兵马分为11队抵御陈友谅的进攻,命悍将徐达率部攻击陈部前锋,另一将俞通海则架起火砲,击沉并焚毁汉军战船数十艘,第一场恶战,双方将士死伤以及损失战船数大体相当。

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直扑朱元璋指挥船,急迫间朱的坐舰为湖中淤泥所困,搁浅了,无法脱逃,情势万分危急。在另一艘船上的骁将常遇春见状,忙张弓搭箭,箭如流星,一下射中了张定边,俞通海又驾船前来支援,并用缆绳将受困坐舰拖出泥潭,只见船底涌起一股股泥浪,朱元璋的指挥舰这才得以从淤泥中脱困并逃逸。

第二日,陈友谅命全部巨舰出战,朱元璋的水军舰船吨位小,吃水浅,进攻不利,几度受挫,将士心中恐惧,皆有退缩之心。

朱元璋见状忙亲自上前督战,众人心存畏惧,不愿拼死向前,元璋连斩十几个后退士卒,众将士这才拼命向前攻杀。战至傍晚,东北风呼呼大作,朱元璋急派敢死虎贲带7艘快艇,每艘皆满载芦苇火药,然后在黑魆魆的夜色掩护下划舟突入友谅船阵,再纵火猛烧。火借风势,烈焰冲天,吞噬一切,湖水、天际皆被映红,陈友谅的大船被铁锁链着,无法挣脱,一时间,秩序大乱,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朱元璋乘势率军遮杀过去,斩杀汉军2000多人,湖面上浮尸如麻,被烧死、淹死、打死者难记其数,其状惨不忍睹,陈友谅军战损严重,士气大丧。

次日再战,陈友谅军再次失利,伤亡惨重,战船亦被击沉、烧毁不少,从此将剩下的舰船收拢在一起,只想结阵自守,再不敢轻易出战。

双方相持、对峙了3日,陈友谅遭遇接连失败,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部下情绪沮丧,怨声载道,军心涣散,再无斗志。

陈友谅退兵守渚矶,朱元璋则分兵控住左蠡,截断其退路。陈友谅的部将左右二金吾将军率部归降元璋,形势愈加不利,他的处境愈发危殆,他被失望与愤怒冲昏了头脑,竟下令将被俘的朱军将士全部处决。朱元璋则展开了心理攻势,他将汉军俘虏全部释放,身上有伤的均得到了救治,并摆上香案,奉上祭品,祭奠双方阵亡将士。

相持到8月,陈友谅军中粮食吃尽,被迫退到南湖嘴,遭到朱元璋伏兵的阻击,于是想从湖口突围到长江中,朱元璋乘势猛追,顺江作战,陈友谅船队逃到泾江口,又遭遇朱军伏兵的截击,慌乱中,陈友谅身中流矢,伤重而亡,悍将张定边拼死保护友谅子陈理突出重围,用船载着友谅尸首逃往武昌。

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并设置百官。2月,他亲率大军进攻武昌,陈理投降,张定边不愿降,杀出条血路冲出城去,从此淡出江湖,归隐民间......汉亡。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尽归元璋所有。3月,他率大军班师回应天。

鄱阳湖血战,陈友谅败死,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对他来说,此仗只能胜不能败。如果失败,前功尽弃,天下将为陈友谅所得。因此,他没有退路,只能舍死向前,直进不退。多年后,回忆起鄱阳湖之战,他仍然心有余悸,有些后怕。

此战元璋虽然取得全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单单是(1363年)7月21日这场恶战,就伤亡了6万余人,骁将陈兆先、宋贵、韩成、丁普郎、张志雄等相继战死。《明太祖实录》载,击毙陈友谅后的第二天,朱元璋焚香祭天,犒赏将士,许诺将来天下统一,将和大家一起共享富贵,同做大官。事后他和刘基(字伯温)说:“我真不该到安丰去。假如友谅趁我远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直捣应天,我便进无所成,退无所守了。幸而他不直攻应天,反而去围洪都,洪都苦守了3个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去集中兵力,友谅出此下策,不亡何待?可是,此仗虽然大胜,但也是够险的啊” !朱元璋虽然大获全胜,但事后仍感后怕,答案即在于此。如果陈友谅是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之人,必趁朱元璋大军出征之际出兵直捣防守空虚的应天府,而不是去争夺一个战略地位并不重要的南昌,则后来有没有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还不一定呢!幸运的是,历史老人最终抛弃了陈友谅,选择了朱元璋。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苍茫大地认为答案很简单,陈友谅实力太强大了,作战出敌不意,战斗作风骠悍,朱元璋数度处于劣势,赢得惊心动魄,侥幸万分。



一、陈天谅有六十万大军,朱元璋才二十万;陈有谅有巨舰无敌方队,朱元璋的战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舰队。

陈友谅的战舰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分三层,更为气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骑马来回巡视。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干瞪眼,拿它没办法。

陈友谅鄱阳湖之仗六十万大军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万家当。相对于陈友谅的“航母舰队",朱元璋相当于渔船、炮艇。实力一边倒。

二、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决战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



陈友谅兵控湖北、江西,占据长江上游;朱元璋控应天,在长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败陈友谅,生俘并杀掉三千战俘。陈友谅疯狂报复,用他的庞大舰队轻松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挥师直下应天。

朱元璋派来自陈友谅部队的降将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诱进了龙湾,一仗干死两万余,俘七千,缴获大船百余、小舟数百。

陈友谅为报复,1363年四月,挥师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亲侄、守将朱文正竟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

六月,陈友谅纵兵六十万,朱元璋带二十万,在鄱阳湖展开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三、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数度遇险,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达舰队利用群狼战术,欺负陈友谅巨舰行动不便,杀敌千余并俘舰,陈友谅是个从不吃亏的主儿,几十艘巨舰围攻徐达,结果落入徐达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轰,毁船二十余。元璋初胜,但陈友谅家大业大、满不在乎。

陈友谅盟兄弟张定边率旗舰和两艘护卫舰直冲朱元璋旗舰,实施斩首行动。

张定边如长坂坡前的赵子龙,尽管遭朱元璋护驾的群舰围攻,仍锐不可当!朱元璋旗舰转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圆周运动,后来竟停摆了!幸亏悍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元璋才转危为安!张定边竟从容撤退!

紧接着,陈友谅犯了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他像三国时的曹操一样,为保证集群突击步调一致,他竟下令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

朱元璋三支舰队轮番进攻被打败,陈友谅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发动猛攻,朱元璋退无可退,下令严防死守,朱老大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仍不见效,眼看就要跳鄱阳湖!陈友谅旧将、降朱的丁普郎为替被陈杀害的盟兄弟赵普胜报仇,找陈友谅玩命来了。

丁普郎的进攻给朱老大部赢得了苟延残喘的勇气和时间!丁猛将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何其骠悍,何其悲壮!

朱元璋狗急跳墙,想到了火攻。令七条船装载火药,组织敢死队去火攻!东北风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挥,七艘火船把陈友谅的无敌舰队点燃!朱元璋趁机总攻!陈友谅被歼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舰上认为陈友谅“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之际!陈友谅困兽犹斗,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白色,下令发动斩首行动!

但一到战场,发现一夜之间,朱部很多战舰染成白色!朱元璋部斗志旺盛,利用陈友谅巨舰不灵活的特点,利用老鼠斗大象战法,连续击沉陈舰多艘!

四、陈友谅部是有许多次生机胜算的!

要是陈友谅不杀老主人徐寿辉,不杀兄弟赵普胜,军心不动摇……

要是陈友谅不用铁索把战舰锁在一起……

要是苏州张士诚趁陈朱大决战,扶朱元璋侧背……

虽然历史没有许多“如果",但以上这些“如果"让朱元璋不寒而栗!


苍茫大地顾炜斌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最终朱元璋虽然获得了全胜,但是,这是一场让朱元璋感到后怕的战争。后来他曾经对刘伯温感叹道:“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说的安丰之行,是当时张士诚围攻小明王韩林儿(韩山童的儿子)的最后一座城池安丰。韩林儿抵挡不住,向朱元璋告急。于是朱元璋率军渡江救安丰。陈友谅趁这个机会,率领60万大军围攻洪都。镇守洪都的朱元璋义子朱文正死守了三个月,差点被陈友谅打下来了。同时陈友谅占领了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广大地区。洪都是军事重镇,一旦被城破,朱元璋将进退失据。所以朱元璋赶紧从安丰撤围,回到应天,但是主力却无法及时回来。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围魏救赵”,进军鄱阳湖,从而拉开了鄱阳湖决战的序幕。

当然了,朱元璋之所以感到后怕,还不仅仅因为这一点。可以说,整个鄱阳湖战役,直到消灭陈友谅的最后一刻,朱元璋其实就一直处在不安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友谅)

一、陈友谅实在太强大。

一是陈友谅的水军力量是朱元璋水军力量的十倍以上。这个数据太可怕了,这基本是秒杀朱元璋的力量。

二是陈友谅的战船都是楼船巨舟。楼船巨舟是水战中的巨无霸武器,士兵们若是站在楼船上,往敌方的小船一通射箭,敌方的小船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三是陈友谅站在上游,朱元璋站在下游。陈友谅只需要开着楼船往下一冲锋,朱元璋那些弱小的船根本就抵挡不住。

四是陈友谅以己之长攻敌人之短。陈友谅最厉害的就是水军,最适合的战争就是水战。陈友谅用自己厉害的打朱元璋不厉害的,本身就不是一种公平对决。

(张士诚)

二、朱元璋受两面夹攻。

朱元璋所处的位置,上游是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和方国珍。朱元璋只联络上了方国珍。方国珍这个人的野心不大,不过,他本身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一旦朱元璋打败,他叛变过去对付朱元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张士诚则不受朱元璋拉拢,一心要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夹攻朱元璋。朱元璋处于前后夹攻之势,这种情况,确实是让朱元璋很害怕的。

前面讲到的朱元璋率军解安丰之围,救韩林儿,造成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就是两人夹攻造成的。后来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不应该前去救韩林儿。但是,朱元璋不救韩林儿,他在道义上就无法占主动,很可能大家不归附他,更打不赢。

(朱元璋)

三、陈友谅针对朱元璋“斩首”。

在鄱阳湖大战中,由于陈友谅是楼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很容易就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战船,发炮攻击。有一次,朱元璋的战船搁浅了,被围困起来了。若不是常遇春用自己的船拼命撞击朱元璋的船,把朱元璋的船撞进水中,朱元璋就完了。

还有一次,陈友谅又发现了朱元璋的旗舰,又是一通猛攻。朱元璋刚转移到别的船上,那艘旗舰就被陈友谅的炮石击得粉碎。

可以说,朱元璋是数次从死亡线上逃出来的,他怎么会不感到后怕呢?

当然了,最终朱元璋还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让鄱阳湖大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之一。

朱元璋能够打败陈友谅,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陈友谅骄傲轻敌,轻率冒进。陈友谅由于兵强马壮,所以在作战时便不怎么讲究策略,一味地要以强凌弱,最终吃了苦头。

二是朱元璋讲究战略战术。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使用了不少计策,比如诱敌深入计、诈降计、围魏救赵计、各个击破计等等。正是在这些计策出其不意的攻击中,陈友谅一步步被蚕食。

三是朱元璋充分利用气候打仗。朱元璋充分利用风向,实施火攻计策。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位的涨落,使得陈友谅的楼船无法发挥作用。而本身熟悉水战的陈友谅,却用铁链把楼船连接起来,把楼船变成了陆地,水战变成了陆战。这样蠢笨的做法,怎么能战胜朱元璋呢?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鄱阳湖大战期间,朱元璋曾两度差点成为敌人“斩首行动”下的亡魂,老巢应天岌岌可危,两强夹攻危机重重,强弱悬殊胜机渺茫,临阵捕捉一线胜利曙光,这才有了逆转乾坤之机,可谓险之又险的一场大胜。面对这样的战局,不要说朱元璋事后感到害怕,任谁都会暗道侥幸。

1362年6月,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诱敌深入之计,在应天城郊外江东桥以伏兵大败陈友谅,并顺势收复太平,攻占信州,8月被阻安庆城外。这时,刘伯温提议留少量兵力在安庆城外以为疑兵,主力大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携带妻儿逃往武昌。

接着,朱元璋迅速回军,轻松攻克安庆,又以破竹之势占领东南的江西以及湖北东南部。

1363年2月,张士诚见朱元璋征战在外,安丰兵力空虚,随接受陈友谅夹击朱元璋的建议,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安丰守将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听刘伯温“汉、吴伺隙,未可动也”的劝谏,亲率大军赶到安丰,可惜刘福通已被吕珍袭杀,但是朱元璋却救出了“红巾军”的名义领导人小明王韩林儿。待他刚将小明王在滁州安顿好,便传来陈友谅为报江东桥一战的失败之辱,亲率60万大军围攻洪都,洪都岌岌可危。

7月末,朱元璋急忙统领20万大军赶到洪都,总算在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坚守下未失。但是,由于城池被围攻长达85天之久,城中粮草不但早已耗尽,而且守城官兵损失大半,侥幸活下来的也是个个带伤。进城后,看到眼前的一切,朱元璋震惊不已,连道侥幸。

面对朱元璋的20万援军,拥有80万大军的陈友谅深知对手陆战强悍,果断认怂,率领大军退入鄱阳湖,打算选择自己擅长的水战优势与朱元璋决一死战。

同年8月29日,不知朱元璋是如何想的,竟然打算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亲率20万大军进入鄱阳湖,从而拉开了“鄱阳湖水战”的序幕。

想想三国时的“赤壁之战”,面对曹操30万多数不通水战的北军,江东群英尽皆惊慌,深感无力对抗。再看看朱元璋和陈友谅两军的优劣比对,二者不仅兵力差距悬殊,而且水战装备、水战经验更是相差极大,凶险系数简直难以言喻。

两度差点成为陈友谅“斩首行动”下的亡魂或俘虏

9月23日,一天之中,朱、陈两军交战多达数十次。当时,陈友谅乘坐在两军水战最大的指挥楼船之上,远远看到朱元璋坐在战船甲板的胡床(马扎、凳子之类)上指挥作战,立即命令身边的炮手,瞄准朱元璋发射炮弹。

危机之时,陪在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预感不妙,忽然一跃而起,拉着朱元璋赶忙向旁边的小船上转移。当朱元璋一踏上摇晃的小船,一发炮弹便准确地命中他刚才坐着的胡床,胡床瞬间四分五裂,而他的指挥御船也被炮弹砸毁。如果慢上片刻,粉身碎骨的可能就是朱元璋了。

9月24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艘船舰突入陈友谅舰队,大败陈军,迫使陈军由进攻转为防守。9月25日清晨,为了化解当前危局,陈友谅部下大将张定边并未禀报,便乘坐所属一艘旗舰,指挥两艘副舰,悄悄从水寨中驶出。

平日,双方都会安排战船对自己水寨进行巡查,并观察敌方水军动向,所以双方都不以为意。朱元璋更没有想到,大败后转攻为守的陈友谅还会向自己进攻,而且是孤军深入。

谁知,张定边的舰队刚一驶出,便以最快的速度向着朱元璋的旗舰冲去。这一下,打了朱元璋水军一个措手不及,外围船舰纷纷败退。张定边率领的水军越战越勇,长驱直进,连续冲破30余艘朱元璋水军战舰的围堵,斩杀救援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眼看将要抵达朱元璋的御船,船上水军慌忙划船进行躲避。不曾想,因转舵太急,竟然造成御船搁浅。

张定边大喜,正要跳上御船擒拿朱元璋。危机之时,百米外冲来的大将常遇春,立即向张定边弯弓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对方肩膀。

张定边重伤之下,只好指挥舰队撤退,所过之处,朱元璋的水军难以阻挡。接到消息的陈友谅,也急忙派出舰队前来接应,双方大军一直战斗到日暮,方才罢兵。

强弱悬殊下的一线逆转生机

鄱阳湖大战初始,朱元璋连连失利,再次采纳刘伯温的诱敌深入之计。朱元璋利用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令“败军”向湖口新河方向撤退,陈友谅的水军尾随追赶。

当陈友谅的大军进入新河,这才发现此处水势较浅,水面狭窄,虽有60万大军,但是所能展开的作战兵力不足半数。因此, 陈友谅60万大军的优势基本不存,同样失去的还有高大舰船的优势。

大将郭兴见陈友谅水军舰队以连锁为阵,虽然难以战胜,但这些舰船相互拥挤,活动不灵,因此建议朱元璋火攻破敌。

9月22日黄昏时分,风向正好吹向陈友谅的水军,朱元璋命早就挑选好的数十名敢死勇士,划动装满硫磺、火药、干柴等引火之物的7艘渔船,冲进陈友谅的舰队之中。火顺风势,风阻火威,迅速引燃周围舰船,并蔓延开来。转眼间,陈友谅数百巨舰葬身火海,大将陈普略、弟弟陈友仁尽皆丧生,原来的60万大军一次性折损近半。闻知陈友仁丧生,陈友谅伤心欲绝。因为,陈友谅和陈友仁的关系,如同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如同自己的左膀右臂。

对此,大家是否有熟悉的感觉。其实,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赤壁之战,应该是以“鄱阳湖大战”为题材升华加工的。

此战后,陈友谅的所有优势尽失,并由原来的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最终,于8月26日,在朱元璋的合围之下,粮尽突围,中箭丧生。历时37天的“鄱阳湖大战”,就此拉上了帷幕。

战后回忆,朱元璋心惊胆寒

大战后,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愈通海等文武,一边喝着庆功酒,一边讨论起了此战的敌我得失,结果令朱元璋心惊胆寒,阵阵不安。

  • 大战初始,如果陈友谅分出20万大军,前去攻打朱元璋的巢穴“应天”,而40万大军足以牵制朱元璋的20万大军。如此以来,朱元璋将会处于进退两难之境。

  • 如果,常遇春不是正好出现,朱元璋岂不成为敌方大将张定边的俘虏。

  • 如果,刘伯温没有预先感应到危险来临,两人岂不丧生在敌方的炮石之下。

  • 如果,陈友谅性格稍微谨慎一点,不令大军追击,又岂会丧失兵力和舰船优势,而朱元璋则难有火攻机会。

  • 如果,不是风向正好吹向陈军,火势大小也正适合火攻,火攻又岂能奏效。

  • 如果,战事延迟不下,蠢蠢欲动的张士诚,不再坐山观虎斗,而是接受陈友谅相邀,趁机出兵应天 “捡便宜”,朱元璋同样也是一个败局。因为,在此之前张士诚就曾与陈友谅配合攻打过朱元璋。


对于以上问题,朱元璋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错,最终将难逃灭亡的命运,因此朱元璋战后感到害怕也就很正常了。


祥子谈历史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简直是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惊天赌局。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拿着几十万大军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社稷以及前途做赌注,无论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都不能输,也都输不起!


而且在这场生死之战中,朱元璋要比陈友谅冒着更大的风险,甚至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这是陈友谅势在必得的一场战争,二朱元璋无论是从军事力量上,还是战前的准备和装备上,都比不过陈友谅,而且最为致命的一点是:陈友谅是携百万雄师顺江而下,主动出击,而朱元璋则是被动阻击防御,并且最为尴尬的是朱元璋的背后还有张士诚的大军,北面虽有起义军在抗击元朝,但是帖木儿的大军随时可能袭击朱元璋,因此夹杂多股势力中间的朱元璋实际上在鄱阳之战中冒着天大的风险!


朱元璋在得知陈友谅出兵顺江而下之后,也是十分震惊,随后更是召开了一场关于如何应对陈友谅前来决战的军前会议。会议上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此时的形势十分不利于自己这边,因此主和派占据了上风,大多数的人认为应该主动去跟陈友谅谈条件言和。但是有一个年轻人朱文正也主战,这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谋而合,朱元璋十分欣赏这个年轻的后生,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十分器重他,给他4万人马,命其镇守洪都。抵挡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当然一同守城的还有大将赵德胜和邓愈。


最终朱文正及4万明军坚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将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附近,一直没有能够长驱直入朱元璋领地的腹地攻破金陵。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完成战略和兵力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朱元璋率领大军前来鄱阳湖与陈友谅会战,这才有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到达鄱阳湖之后便开始研究地形地利,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势劣态,朱元璋经过分析深知自己的水军实力不如陈友谅,毕竟陈友谅的大船铺满湖面,朱元璋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陈友谅。于是朱元璋便将陈友谅引诱到湖面狭窄的河道之中。借势冲杀。终于将陈友谅的65万大军杀得溃不成军。赢得了鄱阳湖大战的完全胜利。



鄱阳湖一战奠定了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声望和势力。也极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和地盘,为朱元璋最终从众多的起义军之中胜出,并且将元朝的残余势力赶至长城以北打下了基础。因此鄱阳湖之战关系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而且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在与陈友谅的军事力量对比中,朱元璋其实一直处于下风。而且朱元璋的地理位置位于起义军的中心地带,无险可守。周围更是列强环视。


因此朱元璋在鄱阳湖激战中,实际上冒着十分巨大的风险。东边的张士诚一旦派出大军猛攻朱元璋的老巢,实际上朱元璋就会遭遇腹背受敌的困境。另外北部的元朝主力帖木儿的大军一旦南下。也可直下金陵城。更不用说南方还有方国珍等势力。因此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胜利之后。恐怕自己也会十分的后怕。在这一战中。朱元璋所冒的风险是巨大的。稍有不慎朱元璋便会遭遇灭顶之灾。


珞珈山的猫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内海战役,也是中世纪时期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同样也是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这场战役对于朱元璋和陈友谅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一场战役。经此役之后,朱元璋彻底控制了长江中游。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朱元璋大军20万余人,汉军65余万人。最终结局陈友谅战死。朱元璋险胜。

自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拉开了反元的大序幕。经过几年之后,在南方形成了三大势力集团,一个是张士成。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陈友谅。其中以南京为中心为势力范围的朱元璋。在他西面就是“大汉皇帝”的陈友谅。两个野心勃勃的活曹操,为了争夺天下,也就是为了控制江南地区展开了一场注定的较量。朱元璋时年35岁,陈友谅时年43岁。在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万顷的鄱阳湖上战船密布。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在当时,从军事势力。经济水平。武器装备陈友谅都远远强大于朱元璋。胜利的天平已经注定了。

水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地利。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的上游,扼守了南京的上游和咽喉之地,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用“地险而兵强”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水军主力和战船数量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公元1360年、陈友谅统水陆大军并进。10万大军突破朱元璋的长江防线,直抵南京城下。而作为兵法大家,朱元璋依旧还是老办法,也就是诱敌深入的战略,由于陈友谅的军舰巨大,而朱元璋的军舰比较小。所以将陈友谅的主力由宽阔的江面诱入狭窄河道,陈友谅军舰无法展开作战,朱元璋左右伏击,老天爷也不帮陈友谅,鄱阳湖突然潮落,陈友谅巨舰搁浅。进退无路基本被全歼,陈友谅在麾下拼死护卫下杀出重围,逃回老巢回九江。朱元璋乘胜追击,占领了江西湖北部分地区实力大为增强。但最大收获是得到了一代名将傅友德。

此战以后陈友谅被迫退守武昌,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机进兵溯江而下。号称80万水陆大军直取——鄱阳湖畔的南昌、陈友谅大军以水师为主。由于同欧洲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海战不同,中国历史上的水战基本是以内湖也就是江河湖为主,同欧洲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次战役成败的关键在于能陈友谅能否迅速占领南昌。陈友谅十万水师轮番攻取南昌,邓愈拼死守护城池,把陈友谅死死拖在南昌不让陈友谅前进一步。朱文正又经常派兵袭击陈友谅大军。虽然陈友谅数日进攻都无功而返,南昌依旧牢牢地掌握在邓愈手里,得到邓愈求救的朱元璋立即带兵救援。

朱元璋这次集结大军二十万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朱元璋到达以后,不急于解救南昌,而是堵住鄱阳湖三个出口。就意图将陈友谅的主力彻底消灭在鄱阳湖。陈友谅也深知其中利害,只好解除南昌之围。开始全力对付他的死对头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军舰比较小,于是将自己的战船分成20组。,每组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可以说在军舰的现代化上远远高于陈友谅的舰队、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亲临一线。徐达更是身先士卒,经过一天鏖战,双方死伤无数。但谁也没有想到,陈友谅认为自己军舰巨大,完全可以撞击朱元璋的战船,于是将自家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朱元璋部属郭兴提议用火攻” 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让人用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冲击汉军的铁索连环阵。天有不测风云。风向突变,陈友谅对风向的变化始料未及。七只火船横冲直撞,风助火势,陈友谅数百军舰全部起火,陈友谅弟弟都丧失火海。朱元璋乘机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攻取蕲州。陈友谅就此彻底失败。陈友谅突围的时候被傅友德伏兵的阻击,死于乱军之中。


36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获胜而告终。公元1364年二月,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吴王。四年以后,朱元璋称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鄱阳湖一战持续了两三年,在古代绝对不算长。笔者给大家科普一下,在古代如果发生战争,士兵们对于回家是遥遥无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战争中士兵们的真实写照。



对于朱元璋来说,鄱阳湖一战却是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场战争至关重要,朱元璋奋战多年能否夺得天下,全看这一场战争了。

而这场战争朱元璋却处于弱势,敌众我寡,情势十分严峻。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和陈友谅战死而结尾,但朱元璋一直心有余悸。

朱元璋可是草根皇帝,最苦的时候当过和尚,一路走来肯定经历了很多战争。可以说他手上沾满了鲜血,而他本身也是一个杀人狂魔,那么为什么和陈友谅的这一战令他后怕呢?笔者梳理了4个原因。

其一,敌众我寡,军心溃散。在当时,实力仅次于陈友谅的是张士诚,但朱元璋和陈友谅都知道他们才是彼此真正的敌人。

因此,朱元璋决定先下手为强——提供错误信息,让陈友谅带巨舰来到湖面狭窄的龙湾。

即使这样,朱元璋的压力依然很大,他手中只有20万兵力和几十艘小船,但陈友谅手中则有60万士兵和上百艘巨舰。

对于这场战役,除了刘伯温几乎没有人支持朱元璋。就连朱元璋的部下纠结的问题也是到底是投降还是逃跑,更不要说基层士兵了。

军心涣散,很多士兵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如果不是因为陈友谅会杀俘虏,估计他们就要选择投降了。最后还是朱元璋下令斩逃兵,才勉强遏制住这一现象。

其二,天时地利难以预测。据野史记载,在交战的第二天凌晨时分,上天有意助朱元璋,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牢牢抓紧这个机会,派人偷偷潜伏过去,点燃了陈友谅的战舰。

而陈友谅的战舰早已用铁索相连,一个都无法逃脱。不过在正史中,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于双方激战之时,正好潮落,导致陈友谅的巨舰搁浅。

但不论是风还是潮,这都是朱元璋无法控制的。即使他身边有一位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不敢保证在恰当的时侯上天会帮助他。战场上战机转瞬即逝,成王败寇也只取决于一瞬间。

其三,如果不是陈友谅骄傲自大,朱元璋难以取胜。陈友谅认为自己的舰队可以完胜朱元璋的士兵。因此他从来没想过在朱元璋赌上全部兵力和他决一死战之时,派出部分兵力直接偷袭朱元璋老巢。


其四,陈友谅后期军心溃散,失道者寡助,朱元璋钻了这个空子。一名大将为报杀父之仇,潜伏陈友谅身边多年,在其决战的关键时刻谋反。这样的一支队伍,人心不齐,当然打不了胜仗。

陈友谅几十万的大军哪还有当初的气势,被朱元璋几万兵力拿下。笔者认为,古时的战争,人数相差如此之大,陈友谅战败归根结底还是怪他自己。

我承认,朱元璋在军事方面能力超群,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还是要归结于陈友谅的自大。总的来说朱元璋之所以怕,其实是一种后怕。他能够赢得胜利,也依靠很大一部分的运气。


史之策


很简单,因为朱元璋感受到后怕,此战虽然最后朱元璋大获全胜,但是其中的凶险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背景

元朝末期,征服腐败,民不聊生,百姓们为谋求生计,分分揭竿而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剩下的最大的势力分为四股,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右部分的陈友谅,三是南方左部分的张士诚,四是南方夹在中间的朱元璋。

此时元朝虽独占北方,但是朝廷腐败,离支离破碎仅仅差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不足为虑,而张士诚是一个安于享受的主,并不会主动出击。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想到,若自己想到称霸天下,必须要踩着对方的枯骨,于是不约而同的发动了决战。

坚守洪都城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有一个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坚守洪都城,影视剧中是蓝玉为守将,实际上洪都城的守将是朱文正。在陈友谅的战略之中,夺取洪都城是第一步,洪都城拿下,可作为后备补给之处,并且也认为其肯定能够轻松的拿下,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洪都城却成了其逾越不过去的鸿沟,整整拖了其85天,使其人倦马狈,打乱了其布局,更是给足了朱元璋的准备的时间。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趁陈友谅久攻洪都不下之机,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然后集中兵力,利用火攻,消灭其主力;将陈友谅水师困在鄱阳湖中,此时陈友谅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鄱阳湖被困数月之久,军队之中早已断粮,只能靠捕捉一些鱼虾充饥。


虽然如此,但是也显示出了陈友谅军事方面的才能,陈友谅示敌以弱,左右布置迷阵,当所有人都以为陈友谅是准备突围之际,陈友谅却是想与朱元璋拼命,进行最后一次殊死一搏,进行斩首行动,反败为胜。



朱元璋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其苦思冥想,也想到了这一点,暗中作有准备,并且也故意布置迷阵,让陈友谅认为自己是怕其突围,分兵加固鄱阳湖左右湖口。但是朱元璋起初有一点没有想到,那就是陈友谅会提前进行行动,朱元璋在陈友谅行动的前一天晚上惊醒,想到了这一点,并提前做出了准备,这才最后全歼陈友谅,也因此感到后怕。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两个枭雄一样的人物,二人均是农民出身,经历千辛万苦成为一方豪强,最后朱元璋胜利了,而陈友谅失败了。胜者为王败者寇,于是朱元璋名垂千古,而陈友谅成为了千古小人,但是陈友谅的奇才也是千古难得一遇,陈友谅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受。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朱元璋在这场战役中所感受到的害怕,是一个人经历了大难后成功脱险的“后怕”。

在元末的时候,中华的大地上除了破败不堪的元王朝残部,就只剩下了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这三大势力。而在这三个势力当中,要数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庞大,张士诚次之,朱元璋要数最后。可就在这三人中,陈友谅眼中的敌人,不是那个势力微微弱过自己的张氏集团,而是盘踞在金陵的朱氏力量,因为就陈友谅分析,虽然张氏集团的实力对自己的威胁是比较大的,但就张本人而言,对问鼎中原和称霸天下没有什么野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系’领袖,但反观朱氏势力集团,虽然他们的实力远远不如自己,不论是从兵力、粮草以及军事装备上,可陈友谅清楚的知道,朱氏集团的实力虽然很是弱小,远远不及自己,但这个势力集团的领袖朱元璋却是一个具有着极强野心的人;所以在最后,在当时实力排名第一的陈氏集团便先发制人的组织兵力,想要一举消灭口中隐藏着獠牙的朱氏集团。

而朱元璋方面,虽然他的才智很是过人,无论是在作战的勇猛上,还是在权术的掌握上,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硬性不足,那就是“客观实力”的不足。当时陈氏集团率领攻打剿灭朱元璋的兵力为60万之多,还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船,其战斗力让朱氏集团的各位将领和谋士以及朱元璋本人也很是害怕。因为其清楚的知道,陈氏集团的此次进攻是一种毁灭性的行动,如果自己此次一旦被其打败了,那就是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很显然,朱元璋对陈氏集团的进攻有一种吃惊,这种吃惊如果是一句话,那台词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这么快就打来了!”

是的,朱元璋是早已经料到了陈氏集团的攻击,但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快到自己的实力还没有壮大,快到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可无论此时的朱元璋如何去感叹,陈氏集团的攻击和讨伐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迎战还是撤退,朱元璋为此思考了很久很久。

在后来,经过了元璋的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迎战陈友谅,并将其与陈氏集团决战的地点选在了鄱阳湖。要知道,这一仗,朱元璋配上了所有,他的前途,他的未来以及他的命运。

就当陈友谅抱着必胜的心情去讨伐那个连自己都对此次战役自信不足的朱元璋时,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陈氏集团以最后的失败告终,这次战役使得陈友谅的元气大伤,而这次战役也使得朱元璋在后来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最后,朱元璋以其超高的军事造诣赢得了与陈氏集团的战役后,其的心情一定是从紧张中瞬间放松,也一定是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后怕,所以大家才会说,就当其赢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后,却感到脊背发凉,后怕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