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看待莊子的天命和逍遙之說?

飛羽若鴻-彭成


如何看待莊周的天命與逍遙。

天命:是天地萬物運行規律,是人生某個階段做那一階段該為之事,是時代之大勢,是人心之所向。

於萬卷書中見天命,於人情練達中見天命,於時間流逝中見天命。

當一個人步入而立之年,不惑之歲乃至知天命之時對於弱冠之時的所作所為必然會有新的不同看法。可能兒時的一件事,哪怕當時再不堪,在那是看來都可以說是一縷青煙,更不必說是某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兒了。至於我們現在看來的所謂的比山高比海深甚至是自認為再也翻不過去的事到那是自會有一番新天地!上了歲數的人每每都會數摞當年的"風流韻事",更會以自己的這些人生經驗,經歷和體會教育和啟發後人。這當然是源於青年時代對於多彩生活的加工以後的成品。年輕人的主要任務是屯貨而非銷售,否則也將失去老人之所以為老人的意義,不知道我到此我說清楚沒有?

逍遙:或許肉體的逍遙並非真正的逍遙,而思想的逍遙才是莊子真正倡導的逍遙!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是再好不過了!

逍遙不是隨意,不是任性,而是符合客觀需要的約束,遵循自然的規律。

莊子的逍遙,是講要齊物、自然。所尋找的是如何認同客觀世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

一切都是有其自然的過程,都是無為而自化,所以現實的行為只是一種符合道德規範、符合物質發展規律的行為軌跡,不需要自行去阻攔什麼、抵擋什麼,突出人在宇宙中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其特點是靜,其工作是疏導。這才是逍遙的意義。


風雲小杰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逍遙遊”可以說是“莊子”一書的總綱,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基石。“逍遙遊”一詞在莊子筆下,得到了質的飛躍,賦予其全新的涵義,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從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染力,也對當代社會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逍遙遊”這個聽起來就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灑脫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對於莊子最深刻的印象。的確如此,《逍遙遊》的位居首篇無意能夠顯示出某種意味,譬如它可能是立說的宗旨,或者作者可以要突出的某些內容。


通觀全篇,更多的是會發現,“逍遙遊”是莊子一生追求的目標,更可以說是莊子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態度的寫照。


一、莊子與“逍遙遊”“逍遙”一詞並非莊子首創,《詩經·鄭風》已有“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此外,《楚辭》、《離騷》、《禮記》等都提到過“逍遙”一詞,這些所謂“逍遙”都是安閒自得之意。而莊子所要表達的逍遙不是形體上的逍遙,因為它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它只是想像中的逍遙。莊子所表達的逍遙是和我們目前所理解的逍遙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莊子所謂的逍遙是一種哲學思想,其表示人生處世的一種世界觀。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歪裡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靜養,人應該融入與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還提出要忠實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就會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逍遙遊》全篇集中表現了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對《逍遙遊》的理解,是理解莊子哲學思想的關鍵。它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遊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在《逍遙遊》的開頭,莊子就以一種恢宏遠闊的氣勢,以一種寬廣博大的情懷,把人帶進一個高遠的境界:“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飛,以及飛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遙遊》的主題。


在此,莊子描繪了一個廣漠大氣的世界,它帶給人的是一種超妙的感覺,同時也是人的心靈舒展開放。莊子借《逍遙遊》為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拔高遠的天地,他不僅表現出了高屋建瓴的灑脫和豪邁,同時也寄予了他對社會人生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對歷史和現實未來的冷峻思考,蘊含了深刻的哲理。“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嚮往,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的提煉。

二、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真正關心的並非是帝王如何治理天下,而是個人的身心自由。從理論上說,人應該是自由的,但是從事實上看,卻無人能夠自由。人生在社會之內,總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約。針對如此的困境,莊子提出了無用之學和遊世之說的避禍之道。首先是無用之學。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這是莊子對於當時社會環境的生動描寫。如何免刑,莊子首先想到的就是“無用”。所謂“無用”就是指不被權勢者所用,但是無用並非永遠有效,有時還是歸於無效,於是莊子進一步提出了遊世的思想,主張“乘道德而浮游”。遊世者,遊戲人間也。逍遙遊是莊子的理想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怎樣才能逍遙呢?只有“無待”。有待則必為外物所役,如“列子御風而行”,“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如何才能無待呢?只有“無己”。有己則必有所待。所以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是無己的,神人是無功的,聖人是無名的,這才是最高的境界。三句之中,“無己”是關鍵。在莊子看來,功名是不應追求的。無論是說大樹還是大瓢,莊子說的都是大人,有一個大心的人。大心就是忘我之後的心,擺脫世俗追求神性的心。

所謂的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並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它也並不是一個實際的空間,即便你到了一個荒漠,找到一顆大樹,如果你的心是擁擠的,或者被物充滿的,你仍然不會獲得逍遙。無何之有鄉言的不過是一個心境,這是心遺忘了世界遺忘了自己以後的一種狀態,無功無名無己之後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心中無物,心中無人,心中無己,一切都消失了,心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虛室。但是你千萬不要把它看作室絕對意義上的虛無,因為在這個虛室中,可以生出光明。生命的意義正在這裡呈現出來。


三、逍遙觀的影響莊子議論“逍遙”,主要是懷著一顆憂患之心論述人與物的相處往來,希望可以無所待而遊於無窮,在陰、陽、風、雨、晦等各種條件下不受限制地翱翔,達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以其玄妙高深的“道”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高遠追求。莊子的《逍遙遊》不但為豐富和深化中國文化內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至當今,對於我們理性地思考問題、客觀地對待生活、工作和學習,都將有著深刻地啟示。

在當今社會中,“逍遙”也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做到“逍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其負作用也是隨之而至,想要處理好各種複雜的關係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想要“逍遙”,還是得效仿古人。莊子認為,要達到逍遙無待之境,就要做到物我兩忘。套用現在的話就是大公無私。群眾沒有私心,就會一心一意為國家做貢獻;幹部沒有私心,就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者相輔相成,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人人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社會才能安定祥和,從而實現個人的逍遙遊。莊子在《逍遙遊》中,倡導了一種逍遙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勵人們開闊視野,充分張揚個性,培養不為物累、不與物遷的獨立風骨。這種逍遙姿態,其中蘊含著敢於問天的求索精神,引導人們以理性意識思考問題,以獨立的心態尋求人世間的不同答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的更新、產品的開發都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如果我們侷限在陳舊的思維框架中,就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把莊子這種獨立超然的思維品格運用到現實的求索與思考中,就可以打破精神枷鎖,從傳統觀念和世俗困擾中超脫出來,幫助人們形成超越現實的心態,增強積極思維、勇於攀登勇氣,培養不畏險阻、不怕挫折的心理品質,在科學的道路上大膽創新、敢想敢說,以良好的精神風貌追求自己的理想,敢於對世俗觀念進行大膽地批判,在天地之中確立自己獨立的位置。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畫長卷中,莊子無疑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他的哲學思想,他的精神境界,他的人格修煉,他的審美追求影響和改變著一代代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在《逍遙遊》中,莊子所反映的逍遙觀念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是深入的,他在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也是莊子人生哲學的中心旨趣。


莊子的《逍遙遊》作為一個特定的精神領域,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未來將越來越顯現其存在的價值,並最終得到價值的迴歸。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莊子的《逍遙遊》其中也夾雜著不少消極混世的思想。因此,我們必須批判地接受莊子的逍遙遊精神,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研究、吸收、利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各種時代的挑戰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玖子巖


傳統解莊的三個主要思路是——“以道解莊”、“以儒解莊”和“以佛解莊”。

其一,有人將莊子的“天命”與“逍遙”詮解為“必然與自由”:“莊子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發生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聯繫,都要受其他事物的推動影響……這種全宇宙的必然關係,就是他所說的‘命’之意義。他認為人是無法離開或者改變這個必然關係的……而他又是一個渴望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於是在這個矛盾中,他產生了幻想主觀的逍遙自由思想。”

其二,作為“命”之所自出的“天”,其根本性質是“自然”的。無論是天命,還是生命、性命、運命,其所發用者,均是“天”。

其三,莊子認為,自然界和現實社會中的逍遙,都是有所依待的,也就是有待的逍遙。也有人這樣解釋:莊子的逍遙是人類的精神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人要想實現逍遙,就必須擺脫物的限制,要能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要實現無所待,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無情無心無情,實現無功無名無己,最終走向神人、聖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逍遙境界。


三兩梅花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道家的思想是避世,推崇無為而治。天命與逍遙都是道家思想的體現。 個人認為:天命即自然,鳥飛天上,魚游水中。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按道教宗旨,各國之間,應各承天命,順其自然,消除戰爭。 逍遙指人的自由快樂,莊子博學多才,見聞廣博,但不入仕,也不想入世。曾拒絕楚威王高官厚禮之邀。身外之物皆可棄,一入侯門深似海。在莊子看來這些非但毫無吸引,而是束縛自己自由快樂的枷鎖。自由,才可忘我,才能一心求"道″,達到人道合一,道法自然。


懋啟


莊子所謂的“命”,實包含天命、生命、性命和運命等多重義涵,並不簡單等同於“必然性”;且“必然性”並不是莊子“命”論之根本性義涵,與其以“必然性”解說“命”,不如以“自然性”來解釋。“命”乃是莊子對“天道之自然流行變化”的擬稱。莊子認為,天道自然之變化,既有常又無常,故“命”之變化既包括必然,也包括偶然。同時,“逍遙”也無法對等於西方的“自由”概念。因“逍遙”之本義為“遊”,雖然它在後來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等涵義,但與西方的“自由”概念還是存在著一些難以融貫的意義差別。故莊子“命”與“逍遙”之思想關係,並不構成“必然與自由”的關係,將莊子“命”與“逍遙”的關係詮解為“必然與自由”的關係,應該是以西釋中的一種“不當比附”。


三遲


盡人事 聽天命 沒煩惱~

重點在沒煩惱 才是真逍遙~


順其自然杜科斌


唯有感悟了天地萬物為一體,才能活得如此逍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