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经常看到说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啥是精华啥是糟粕?

珠陵江畔田园情


为我所用,就是精华,来为我自圆其说。

其实很多都是双向的选择,有人说这样有道理,还有人换一个说法也有道理。

但你是在自己的思维逻辑推理下,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人信服!



燕子归巢作家


说这句话的人其实是别有用心的,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他只是借用传统文化的大棒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至于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则是由他来裁定的,有利于他的就是精华,否则就是糟粕。

诚然,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元素,但如何选择却不能由某些人的利益为标准,梁启超先生曾经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文化也有其时效性,只要让它们与其他交化有充分的交流空间,好的文化元素自然会留下来,反之,则会被自然淘汰。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原本是符合人类需要的,因为它能为所有人建立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但自从被法家当作工具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了维护皇权的帮凶,同样,道家思想讲求无为而无不为,讲求顺应人追求自由的天性,但被法家利用之后,便成了愚民和阴谋的开端。

现如今,有太多的人在攻击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却偏偏放过为祸千年的法家文化,甚至有很多人对法家的流氓文化趋之若鹜,这显然是弃精华而捡糟粕的行为。


沉醉的文人


答: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精华和糟粕,我认为就象酒厂,把粮食酿成酒后,酒就是精华,废渣和酒糟,就是糟粕。

民间常传说这么一句话,酒是陈的香,葁是老的辣。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也是这样,能留芳百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都是精华,比喻:道德文化,比喻国粹京剧艺术等等,这就是文化的精华,而低俗色情,这些文化,是负能量的文化,就是糟粕文化。

由此可见,精华文化标准,就是积极向上,能被百分之八十的大众,所接受的正能量文化。而糟粕文化正好相反,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负能量文化,往往是被时代,批判的抛弃的文化。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大自然规律,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是历史的必然。


老头156934080


按我党的标准,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人物和事件,一是有利于社会历史发展,比如秦始皇修长城,隋焬帝开运河,都闹得民怨沸腾,但在当时和后来,对国防和经济都起了正靣作用,所以可以肯定,叫精华吧。第二就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比如李白丶杜甫丶白居易,都用他们的诗或批评官府横征暴敛,或描述人民生活的痛苦,希望引起当局的重视。所以他们那些作品就应被视为精华。反此即是糟粕。有些内容消极丶艺术上有长处,对后来以致今日都有益的形式,也应保留。


用户3253102189658


这个问题很有趣,质量很高。

什么是精华?按传统哲学思维,精是生成生命之气,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华是光芒的表象,也就是正确的表现形式。所以精华就是真、善、美。反之为糟粕。

以传统哲学为例。今人都知道诸子百家之名,却不知百家同源,这就是认知上的不真,认知不真,理解就千奇百怪,所以《道德经》5000字,解释的字数不下5000万字!孔子删述六经,不著一字,后人却各种批,不计其数!不明,不正确、不全面,各执一词,以自己的立场,选自己喜欢的方面吹捧,精华被染,糟粕横行,也就正常了。

再以儒学为例中例,一套哲学体系,以孔子的话说“吾道一以贯之”,然而汉武时期,神化儒家,各种伪作纬书,包括后世多朝所谓蒙书,托孔子名,却肆意歪曲儒学内涵,尽管后世文中子、程朱、陆王等大儒努力朔本清源,但儒学已成名利场,孔子之道被没,朗朗上口成了主流。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对于儒学,就是要重新明道。孔子之道深不可测?难以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谁不知道?有谁不理解?孔子之道根本未远离,只是被各种糟粕覆盖,要不要去?试想,人人怀“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的社会,不正是和谐的社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儒学格物。真正改变的是让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存意


精华和糟粕的标准按什么去界定?甲认为是精华乙却说是糟粕!比如臣君父子的三纲有人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宝,有人说是培养奴才维护封建家长式独裁统治的枷锁!或者说,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那就按照马氏观点去检验吧!但马克思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老孔那一套三纲以及"小不忍则乱谋″的"忍″教就违背马克思主义了对不对?难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文革要批孔了。

现在有人又提出尊孔,孰是孰非,搞到我头痛!


2968186160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观点很早就被提出了,它源于鲁迅先生1934年发表的《拿来主义》。其实这个观点的提出,本身就是中国人思想进步极大的表现,古时候的读书人,可不敢对着先贤古籍说这个。

题主问啥是精华,啥是糟粕,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酿酒过程中,粮食发酵产生的酒,就是人们要取的精华,剩下的废料,自然就被看作是糟粕了。

那么拿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来说,精华自然就是对我们有积极作用的东西,糟粕也就是那些消极或者不合时宜的东西。

华夏先民们的智慧毋庸置疑,像孔子、孟子、老子等等先贤,他们的学说观点即便是拿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也依旧不过时,并且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但是人无完人,就算是圣人也无法拥有完美的人格,就拿孔子来说吧,他老人家当年就很看不起种地的农民,这样的思想就属于我们应该舍弃的糟粕。

还有一点,古人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不如我们现代人的,比如他们认为风雨雷电都是神灵在后面操纵,太阳是只三足金乌飞上飞下。如今我们都知道了这些现象背后真正的本质,那么古人的那一套就是该被舍去的。当然了,这里说的舍去是认知上的,那些东西作为神话的话,也是我们非常宝贵的一种财富。

再有就是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也都可以算是糟粕的。所谓文化也好,艺术也罢,如果脱离了人,这些都将变得一文不值。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进步,像古人司空见惯的“三妻四妾、男尊女卑、三纲五常”,都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与我们而言,就是糟粕。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其实更多,因为不管是生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人性光辉的追求都是不变的,如同那些华美的诗词,壮美的文赋,还有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悌,都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去继承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古人的绘画、书法、乐曲甚至是美食,里面的营养无与伦比,这些东西如果不能被很好的继承下去,那将会是整个人类的巨大损失。

其实说起传统里的精华和糟粕,辨认起来一点也不难,比如“忠君爱国”的思想,现代社会提出“忠君”就会有满满的不合时宜,但“爱国”却是千古不易之论调。

总结一句话,符合当下的东西,我们就当精华继承和发扬下去,反之不符合当下的,即便不是糟粕也要被舍去。


国学小迷弟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敬畏自然是精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建设一个健康规范的社会,保护环境,也有助于提升国人的人格魅力,在各民族之间树立良好形象。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不器、外儒内法、劳力者治于人是糟粕,这种文化本质上是一门心思统治别人,与巧取豪夺沾亲带故,钻研役人治民之术执化不可能专心发展科技,也不可能一种工匠精神创造社会财富。

精华归精华,糟粕归糟粕,两种东西就摆在那里免费领取,但选择的方向有所有同。

同样扇着薄翅嗡嗡叫的昆虫,有的有花间采蜜,有的是厕所里的粪蛆;同样扇着两支大翅膀会飞的禽类,有的不食落地之物,有的对腐尸着迷。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选取上更是存在彼之甘怡、汝之砒霜的这种差别。选择和吸取传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也有禽兽之人、杂碎之人、一头扎进低级趣味的人。

在某些时代里,真正的人被禽兽的人按在地上碾压,这还真应了《三体》中那句对仗不怎么工整的名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有些人爱惜自己的羽毛,把仁义礼智信视为传统文化精华,又选择、汲取了这种文化,那么不妨把时间尺度设定得更久远一些,回顾一下人类祖先的兽性——现在叫做洪荒之力,以防备禽兽之人带来的侵害。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其祖上在残酷生存竞争中胜出的英雄。抗击侵害、打击邪恶是好人基因里固有的属性,也只有固守自己的边界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羽毛。


欧比旺罗克


首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的出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两句话讲的是在借鉴和继承时的态度,即是要批判地借鉴和批判地继承。既然是批判就有了标准,也就是您提问时说到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是否实用和有价值,明确了受用人才能明确标准。就比方说美国研究了一套“奶头战略”意在腐蚀和消灭敌对国家人民意志,输出宣扬暴力凶杀情色享乐的内容,鼓动他国内部混乱,这些进行包装后成为“释放天性和自由”,包装成为电影,音乐,文章与图片经由一些明星专家写手媒体之手传播到敌对国家。这些内容对于美国这个利益方就是精华,是文化侵略洗脑对方的精华,是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出的结论,是符合传播规律的内容,是能够达到侵蚀对方意志的武器,这是美国高层鹰派的精华,但对我们就是糟粕。而且这个精华和糟粕放在不同的场合也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温良恭俭让”,如果放在对待家人和兄弟、知己、闺蜜,那就是精华,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生活处处有温暖有人帮,但如果放在商业竞争中,就是有害的,因为竞争的标准是公平良心,采用什么手段符合公平良心的底线后打赢就是好手段,如果再拿出“温良恭俭让”评价商业道德就是迂腐,是糟粕。如果大家对此有什么自己的看法,也欢迎留言,彼此分享思想。


近赜


传统文化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是个大命题。不同时代,不同的政治集团都会有不同的演绎,调子变化多了,自然会让人无处适从。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个大系统,精华和糟粕是个互生互长的共同体,往往精华过度了就是糟粕,糟粕极致了就成精华。就如同一个人的缺点,往往就是他优点的延伸,反之也然。

一般人如对精华、糟粕辨别困难,有个相当简单的方式供参考:在当下,能传承顺利,并大行其道的,即为糟粕;现如今,少人问津,已不见于世数十年了的,即为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