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科技助力到“未來社區”——民主黨派成員建言社區防疫工作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講話時強調,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關鍵防線,要推動防控資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區這道防線守嚴守牢。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社區建設的一次考驗。如何守好社區防疫這道關?全國多地社區充分調動專家資源,利用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網格化管理,努力把基層社區的防控措施做實、做細,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戰場上,有黨員幹部、有社區工作者、有志願者,也有廣大民主黨派成員的身影,他們或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或圍繞如何進一步加強社區疫情防控建言,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從科技助力到“未來社區”——民主黨派成員建言社區防疫工作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一線,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陣地,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礎性地位。能否把居民動員起來,把社區組織起來,牢牢守住這條防線,關係到戰勝疫情的全局。

如何讓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社區治理的成果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得到體現?廣大民主黨派成員紛紛圍繞社區疫情防控提出建議,為社區疫情防控建言支招。

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滿足新的需求

在社區防疫工作中,既要為防控疫情加強人員管控,減少超市、菜市場等地的人群聚集,還要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供給。

民革江蘇省委會認為,應當加大推動“宅經濟”發展,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性和實用性,以滿足新時代的社區服務需求。他們建議加大推進社區無人小店的建立;進一步增加對電子貨櫃的功能性拓展,提升特殊物品的售賣自取功能、增設保溫功能等。

致公黨北京市委會婦委會秘書長、北京市住建委辦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室主任姜丹建議,充分發揮社區和物業企業作用,由社區建立統一配送物流系統,並主動協調轄區內的超市、菜市場為轄區居民統一配送預訂的商品。

藉助科技優勢,消除重複人力工作

目前各大城市已陸續復工,返城人員逐漸增多,這無形中給社區防疫工作帶來更大壓力。

“如何快速篩查、精準分離是防控壓力最大和最緊急的事情。”民革深圳市委會常委、深圳市物聯網協會創始會長戴梅調研發現,返程人員信息管理、居家隔離人群和社區易感人群健康狀況管控缺少科學手段的有效支撐,在排查過程採用傳統的額溫儀和紙筆登記,效率低下又缺少遠距離系統管控,存在潛在傳播隱患。

戴梅建議在社區疫情防控中積極發揮物聯網技術的優勢,動員有關專家進行評估,從幾十個解決方案中,選擇高精度定位器和醫療級健康監測頭盔兩款技術產品,推動這些先進技術產品應用於對隔離人群的監控、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監測等社區防疫工作中。

為儘可能減少接觸,降低傳染風險,提升工作效率,民革四川省委會副主委裡贊、民革黨員付天力聯合建議優化數據報送方式。“應充分考慮應用現有的大數據平臺,不光通過人工方式入戶排查,還可以應用天府市民雲、微信等方式排查更新數據。”他們說。

針對相似信息多部門重複徵要,報送口徑不一致,但核心數據大同小異的問題,北京民進會員耿震建議,社區只報送基礎數據到統一平臺並適時更新,由平臺利用網格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進行後臺採集、成表、上傳,各單位按授權調用,消除重複人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一方面社區有權拒絕報送重複數據;一方面,在數據調取環節,須有嚴格權限制度,保障隱私權。”耿震說。

優化防控功能,完善“未來社區”城市規劃

在疫情結束前,以社區、城市小區等為單位的封閉管理由“非常態化”逐漸變為常態化,在此情況下,現有城市規劃所帶來的不足也逐漸顯現。

民革浙江嘉興市委會主委、嘉興市政府副市長邢海華,市屬一支部副主委、市規劃管理局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商務區)分局副局長馬惠玲聯合建議,立足此次新冠肺炎帶來的“危”與“機”,優化城市傳染病防控功能,完善“未來社區”城市規劃的優化發展。

他們認為,目前的住宅開發建設對人文內涵、數字化現代化管理模式的投入不是很重視,特別在三、四線城市,住宅開發模式不利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管控。

如何完善“未來社區”城市規劃?他們建議,將“網格化”作為“未來社區”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將“生活化”作為“未來社區”城市規劃的重要模式,將“便利化”作為“未來社區”城市規劃的重要渠道,將“智慧化”作為“未來社區”城市規劃的重要手段,將“標準化”作為“未來社區”城市規劃的重要依據。

“‘未來社區’城市規劃要與‘網格化’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把‘網格化’的範圍從地圖上真正落地到城市河道、道路等邊界上,並明確網格數量、網格名稱、網格居民數量、網格生活配套設施設備數量、網格聯絡員和管理員等,把網格作為‘未來社區’應對突發傳染病疫情的區域管理分界線,第一時間構建封閉式管理框架。”他們表示。

在具體建議中,他們認為還應當重視“10分鐘”生活圈的打造,建設共享交往空間,增加鄰里間接觸的頻次,增進相互瞭解,增強感情交流,使得居民有更多的歸屬感、認同感,從而在社區治理中有更多的參與感;要充分考慮到居民便利性與防疫後勤保障的有機結合;鼓勵無人機租賃行業,或支持有條件的小區逐步升級智能設備和數字系統;從信息通信、救護通道、給排水、雨汙分流、共享交往空間、衛星超市等方面著手,研究制定“未來社區”建設標準。(見習記者 趙亮 記者 萬李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