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是比孙子兵法更早的兵法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是比孙子兵法更早的兵法

用兵之道在于:军队想要撤退,必须要想要虚张声势进攻。(就像张飞长板桥,实际上要撤退逃跑,装作要进攻才能吓退曹兵,安然退却),想要削弱敌国的力量,必先送粮食,珠宝,美女加强它,使它不提防。(卧薪尝胆就是范例)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官场上明升暗降就是这样)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兵法的微妙,采用柔弱,示弱地态度,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湖泊和海洋,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国家的军事力量也一样,,不能轻易显示,暴露自己的军事实力也会对自己不利。

很多人都说,这一章是,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当权者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是比孙子兵法更早的兵法

然而,道德经既然有大量篇幅讲治理国家社会的道(规律),那么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情,道德经又怎么能够避开军事话题不讲?所以,这一篇和随后的不少篇幅,都会讲到兵法。

孙子兵法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叙述,可以说,道德经里的兵法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深远。所以也有人说,老子其实是军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