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道德经》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真经,如果有一个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他会变成什么样?

恋你如初


释伽牟尼出家前曾是个王子,中国历史上也有数位皇帝出家修行的。他们一旦参悟了一些世事本质,就会淡泊名利,远离红尘。因此,如果一个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很大的可能会选择去做逍遥的隐士。不管他本人是否曾经有多大的权势。

《道德经》之所以被喻为世界性的真经,因为它比较客观,且核心强调自然属性而淡化人为主观干涉。

它首先从宏观宇宙之“大道”开始论述世界奥秘,认为世间万物皆来自于“道”,遵循于“道”,本身皆为“道”之一部分,且道之运转方式即如太极,阴阳互换,物极必反。

在道家世界观中,万物虽分层级,但都统一在一个“道”中,彼此难分,对错不明,对立互转、阴阳平衡。因此,你很难在道家思想中找到很明确的立场,很尖锐的词语,很清晰的指向。它的精髓在于一些本质上的认识和剖析,而体现在具体事物或事件上,则完全因人而异,因每个人的悟性不同而认识不同,且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和不同,认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

在道家思想看来,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人为干涉只能让发展轨迹稍微发生一些偏差而已。

比如我们常人看世界是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这样的层次,从自我角度往外扩散的。儒家就推崇修身、齐家、然后平天下,视为大丈夫的抱负。

但在道家眼中,看待事物的层次是先从世界角度,然后才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这样从全局落实到具体的过程。

当一个人参悟了《道德经》,看透了世界的本质,明白了一些物质运转的规律,就会发现人其实是个小宇宙,其属性与宇宙是一一对应的,由个人组成的家庭,再组成的社会,再组成的国家,其发展规律都逃不过一个定律——物极必反!

个人的从生到死,社会的安定到动荡,国家的分分合合,人类历史的诞生到毁灭……一切都只不过是物极必反的轮回。

而人需要做的,只不过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在无数次的阴阳失衡中选择站在天平的哪一端。你的身体失调了,会影响健康,你的家庭失和了,会妻离子散,你所处的社会失衡了,会动乱不堪,你所处的国家失衡了,会战争不断。就看你选择的时候你处在什么位置的关键点上。

因此,你会看到很多历史上的思想家会退隐山林,不问世事,但却会在历史转折关键时,出山帮助某方势力,一旦局势稳定后,他们又会悄然离去,不要高官厚禄。

而今社会,太平盛世,虽然暗潮汹涌,但已经远不是个人能扭转乾坤的时代,那些真正的道家,都会选择归隐吧,因为现代主流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而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至于会产生什么后果,自然会给以人们答案……


姝子


如果一个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他本人又有权有势,他会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终生。

为什么会这样?

《道德经》中明确的有很多反对战争的句子,如夫兵者不祥之器等。整部道德经都是讲无为而治,战争绝对是不得以而为之的最后手段。

道德经中讲无为而治并不是为了无为而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治”。这是一部讲如何做大事业,治大国的书籍。

只不过《道德经》中进行治国、治人的思维视角非常的广大,所以看起来好像“无为”。举个例子:总监不需要事事亲为,他的事情很少,他只需要把手下几个重要的人物摆平就行了。其它的事,这个重要的人去做就可以了。所以他就显得很“无为无事”。整部道德经都在提倡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事物方式。

并且道德经尤其适合领导阶层或有智慧的人学习。如“上士得之,勤而习之。”因为这是一部讲大理论、做大事业的书。当然是不适合普通百性和智慧度不高的人了。所以一个有权有势,又有悟性的人读懂了道德经,他就能从世界和人生的最高处来看待人类的发展,就能以最大的智慧来处理人类社会的问题。

再举个小例子:做领导的如果能明白道德经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奥义,在工作中摒除私欲,把自身享乐放在员工之后,这样的领导怎么能不受欢迎呢?怎么能不让员工尊敬呢?

人个认为道德经中讲的是大智慧,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品质。当然了,如果你拥有了大智慧,自然你所做的一切就完全符合道德规范了。

“大”是道的一个特征。做事胸情宽广、眼光长远、心怀世界的人。。。。

有这样智慧的人,不为人类的和平而奋斗,又去做什么呢?


孟可的思想空间


我不清楚,只知道汉武帝打匈奴的老本就是他祖宗读这本书思考出来的,我只知道,道德讲了许多道理,但是好多人心眼儿小了,读不下去这本书,就觉得这本书真垃圾,我不反驳他们。

至少我学丹道的时候,那位前辈跟我讲入定,出口闭口,都是道德经上面的话,这别人不讲,你怎么知道道德经里面讲了什么东西?道之唯物,维恍维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这就是讲玄关一窍,你说你不懂,你就根本听不懂说啥呢么。

这种人跳腾的多,我就想起来这么一个笑话,初中的一学生给小学的一学生说,5-6=-1,小学生斩钉截铁的说,你说的不对,5-6,根本减不过,还亏你初中生呢,并且带着这一大帮小学生,一起来嘲笑这个初中生,初中生一叹气,算了,我走。


破云晓


《道德经》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真经?

这里,我要提出几个疑问,请提问者解答一下。

“一直”,这个描绘不够明确。这个一直指的是《道德经》自发明以后一直到现代,还是《道德经》在近代获得的声誉?

“世界性”,这个世界性,指的是全世界吗?是:1,华人世界,2,全人类世界,3,爱好《道德经》的华人世界,4,爱好《道德经》的全人类世界,5,包括科学界。请你选择一下范围。

“真经”,什么是真经?谁来认证这个《道德经》是真经还是伪经?认证机构在哪里?认证的依据在哪里?认证所做的实践在哪里?

又是什么人具有资格,说“《道德经》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真经”?谁来认证这些人的判断资格?又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些人具有判断《道德经》是不是真经的资格?请给出具体资料。

“《道德经》参悟之后”,请问,什么叫做参悟,什么样子的状态叫做参悟?你又有什么证据,证明《道德经》不是大忽悠,而是可以被参悟的?

《道德经》,只是一部充满了荒诞想象力的哲学著作,完全背离科学事实。它提倡的是无为而治,这个纯粹是不可能发生的。无为而治,世界就会脱离秩序,就会发生混乱。社会发展需要有组织,需要工业化,这种过程是减少熵。一切生命体都会自发的去减少熵,这是本能。


怀疑探索者


《道德经》是老子著述的,完全参悟了《道德经》的人大概有两位:老子和庄子,他俩现在在神坛上,这就是完全参悟后的终极结果。


据《史记》以及其他史料记载来看,老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他们还曾有过面对面的直接对话。


据记载,老子活了160岁左右,而且更为神奇的事情是,老子骑着牛出函谷关之后就不再有任何记载了,不知其踪。


如果一个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那么他不可能有权有势,顶多只是拥有着非常厚重的话语权,但一定不会令世人感知到他有权势,因为权势违背了道的基本理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倡导就是尊道贵德,是上善若水,是朴(朴素的朴),是寡欲,是无为,是不尚贤,是不贵难得之货,是不争,是守静,是功成身退等等……这些都是尘世之人难以做到的。


大叔煮史问道


法无定法,相无定相。

悟道的人超越表象、言行举止、方法。

对悟道的人不好以表象、言行举止、方法去判断。

其二,你没有悟道,你看到的往往是自己,即看到的是自己的投射,看不到别人的真实情况。而且你不明白这一点。这也是你没有悟道的原因。

所以对于悟道的人而言,可能在世,也可能出世,可能是一名老师,可能是一名僧人,也可能是一名屠夫,可能是一名警察、医生、小贩、学生……

成佛的人看一切都是佛……

成道的人看一切都是道……

当下即是完美与永恒!当下即圆满、自在……


当下永恒x开悟x觉醒


《道德经》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真经,如果有一个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他会变变得更加淡定,更加尊重客观规律!

《道德经》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读罢《道德经》的人,可以更加尊重整个客观世界。而不是像读完其他类似儒家等的典籍以后,人人都会想着入世,想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抱负”。而这一点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显得就更为难能可贵。所以很多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以后,就会变得更加淡定,更加尊重客观规律。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拔高《道德经》的作用,片面的认为《道德经》能够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百宝书。毕竟,能够知道尊重客观世界,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和大自然和谐共处。还需要,对大自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道德经》虽然曾经尝试过发展一整套理论来解释整个客观世界,但是实际上最后并没有实现这一点。最终还是西方人更早发展出了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这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


地震博士


不会变成啥样,更多的是洒脱,看淡罢了。

道德经讲的是道,说的是德。何为道?道路。

道德经总纲说的是: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很简单,但很多人想的太复杂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道路:有的人走的多,有的人走的少:有的人走捷径,有的人绕弯路;有的人走自己的路,有的人走别人的路等等。

里面重点之一描绘了什么是和平。

无为而治就是和平。

但没有了战争,又哪来的和平?

人有贪欲,没人愿意心甘情愿的做人下人。

因此,才有所谓的“愚民政策”。

而什么叫愚民政策?

平等,就是愚民政策。

所以,诞生了“法律”。

里面谈及了什么叫秩序。

正因为没人愿意做人下人,所以有了法律还不够,还得有秩序。

有的人天生就是人上人,但人下人呢?

有了秩序,便有了奋斗的目标,你可以通过秩序不断的向上攀爬。

有的人崇尚自由,但自由多了,就是堕落。

因为太自由,不向上,肯定就向下跌,这不是堕落是什么?

每个人通过秩序不断的向上攀爬,因此整个社会便有了进步,如果你止步不前,那就是堕落。

十年前,你初入社会,1000一个月,十年后你还是1000一个月,那不是堕落是什么?

什么叫秩序?什么叫自由?

秩序是束缚,约束人的各种欲望,化为动力向上攀爬。如果每个人都为了“快乐”而“自由”,所以不爬了,那么不是社会的停滞,而是后退,而是堕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东西都是一条路,所有的路汇聚起来,叫做“时间”。

人类因为秩序而群策群力,而不断向上爬,愚昧的人拼命挣扎生存,智慧的人鞭策愚昧的人不断的向上爬,而奋起反抗的人,几乎都是推翻愚昧的统治者。也因为,秩序。

中华上下五千年,包括近代史,都是如此。

你不朝着前走,自然就有智慧的人鞭策你朝前走,当你步子迈大了,超过了那个鞭策你的人,自然而然就换做你鞭策别人了。

里面还提及了自然。

人类战胜了自然,又创造了独属于人类的自然,这个自然,叫做“社会”,小说里,又叫做“江湖”。

自然:人类战胜了万物后,便有了人类的内战,这就叫做“内部竞争”。

你问读透了道德经会怎样?要么洒脱,要么避世。老子不也正是如此吗?

看透了,自然也就洒脱了。

至于为人类而努力?扯淡吧。

人类中不努力的早就被淘汰了。


鹿与红茶


道德经的精髓在于“无为而治”。许多人都只注意到“无为”,没有在意“而治”。做到单纯的“无为”已经很不容易,还要通过“无为”达到“而治”的境界,那几乎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纯粹的理想境界。就连老子本人也只做到“无为”,空有“而治”的理想却没有达成。

话又说回来,理想境界本来就是值得追求却不一定要达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比如,历史上有很多战略家,从姜子牙到鬼谷子,而诸葛孔明是最有名的智慧化身,其原因就在于,姜子牙成功了,鬼谷子自己没有出山,而诸葛孔明是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事实上,领悟到一件事,是一种境界;能够付诸行动是另一回事;进而能够达成目标又是另一种境界了。这就是知与行的差别,以及行动与成功的差别。《道德经》告诉我们,无知、无为是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其实,《道德经》也告诉我们观察、领悟的方法。例如,“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道德经》一方面强调无知、无为,但也强调“善”,这就不是无为而是有为了。真正的重点是“利而不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不论你多么“有为”去做事,最终成功了,所有的人都会认为那个结果是“自然”达成的,和你的努力“有为”没多大关系。当然这只是人们的认知,实际上努力和不努力当然是不一样的。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并不是要“无为”,而是要知道如何去“有为”。由此可见,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是老子所赞赏的!

领悟到《道德经》真谛的人是知道如何把握无为、有为、有知、无知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不争”。就算你是出于善意而做某件事,但因此与别人发生争执,善意也会打折扣。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有人提醒别人给老人让座,却因此而与别人发生争执,他的善意就可能造成更多人的不便,从而略微偏离最初的善心。

《道德经》不仅启发人们,尽可能通过“无为”来达成“而治”,同时也告诉人们怎样去“有为”,也就是以最少、最巧妙的方法去“有为”。所以道家是最讲究方法和技术的一种哲学思想,合起来就是“道法”和“法术”。

基本的“法术”在《道德经》里也讲到了,就在“上善若水”这几个字之后,归结为7个步骤:1)居善地;2)心善渊;3)与善仁;4)言善信;5)政善治;6)事善能;7)动善时。

这7个步骤中,只有最后一个是关于“动”的,前面6个都是关于“不动”的。身体不动,心却保持思考。“居善地”就是告诉我们,不论命运把我们推到了什么地方,我们都要善待这个地方,要造福一方。怎样做到呢?不仅要“心善渊”,不仅要包容各种不同的人和事,而且要“与善仁”,成人之美,帮助自己周围的人达成他们的愿望和目标。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要“言善信”,做诚实可信赖的人,从而可以接受别人的托付,承担起超越自己个人利益、惠及他人的责任。例如,你可以帮别人管理他们的资产,这就说明你已经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了!比如巴菲特就是这样的人!瑞士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连瑞士人都不愿意住在这里,但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们,最终他们选择“居善地”、“言善信”,以中立国的姿态替别人管理钱财,在全世界的人面前确立了了自己的独特定位。

“政善治”就是在你赢得别人信赖之后应该遵循的处事原则。处理事情要依据清晰一致的原则、规则,不能随心所欲、模糊不清、因人而异,最难的就是做到“王子犯法 庶民同罪”。自己坚持“无为”,不仅不去人为干扰规则的运行,而且勇于维护规则的运行。可见“无为”也是需要勇气的!

不论你如何坚持“无为”,偶尔总是有一些情况是需要例外处理、人为干预一下的。所以需要“事善能”。只是需要特别提醒一下,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有欲望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道德经》特别强调“动善时”,不可轻举妄动——“不知常,妄做凶”。

总结一下,如果一个人真正领悟了《道德经》的真谛,他并不会完全“无为”,他会“居善地”、“动善时”,他总能善待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周围的人,并且在最适当的时候采取最适当的行动!


特白痴王子


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

黄金甲锁雷霆印,红锦韬缠日月符;

天上晓行骑只鹤,人间夜宿解双凫;

匆匆归到神仙府,为问蟠桃熟也无?

这首诗名叫《送天师》,天师是谁?道教正一派第43代掌门张宇初,道教是张良的后代东汉人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创立的,后来道教分为许多流派,如流行于北方的称为全真派,创始人为王重阳,代表人物有丘处机,张三丰等。守着龙虎山的认为是道教惟一的正统,称为正一派。这宁王朱权为什么与道教正一派关联紧密呢?这还得从朱权的经历谈起。

朱权生于洪武十年(1378年5月)。十三岁封为宁王,十六岁上岗赴任,这宁王的封地在哪里?内蒙古宁城,看这封地就知这宁王不简单,保家卫国第一线,大明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老家,派朱权在那里当家,这付担子不轻,为什么重用这毛孩,朱元璋可不是傻子,因为朱权是位奇才。《国史献征录》这样形容他:

“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


长得帅,不是力能扛鼎的帅,而是仙风道骨的帅。而且天资聪颖,博通今古,所以有自称大明奇士的本钱。为什么不派一个大块头的猛士去弹压被征服的蒙元,而派一个俊秀的白面书生去镇守边关呢?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与蒙古人比块头,岂不是以短制长,比智慧才是扬长避短,压服只是权宜之计,融合才是长久之道,朱权深谙老子韬略,在宁王的位置上干得不错,几年下来,己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三军统帅,其中有一支蒙古人组成的骑兵,朵颜三卫更是饶勇善战。可见朱权的御人之道非同一般,而很多是来自《道德经》的招数。

当建文帝削蕃时,手握重兵的朱权,首先波及,但他釆取不敢为天下先的策略,保持中立,静观其变,只到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以中分天下的条件邀他一起参加,他才全力投入,三下五除二就把建文帝给灭了。史书中记载他是被朱棣所骗,裹挟着参入反叛的,真是笑话,一个看惯刀光剑影镇守边关的蕃王,一个博古通今的奇士,一个手握重兵静观宫中内斗的政客,会被几句兄弟之情和中分天下的许诺所骗,这是朱权的顺水推舟,他要的就是被裹挟的效果(曲则全),他要被建文削了多半是死路一条,想反又不想背忤逆的骂名,被逼无奈是一个两全之策。大功告成后的一个举动,说明朱权在雄主朱棣面前全身而退的策略,他不仅没有要求朱棣兑现中分天下的承诺,连宁王的地盘也不要了,他要学范蠡在温柔之乡去尽享天伦,朱权的处境要比范蠡险恶多了,范蠡只是一个谋匠,可跑到齐国去做陶朱公,朱权是答应分天下的亲王,天下都是朱棣的,不仅功高震主,而且无处可逃。所以他要求南封,首选烟花之地苏州,以示我不要权,只想醉生梦死,可以放心吧。朱棣不答应,把他封到南昌,这正中他的下怀,南昌离龙虎山近,一个功高震主的蕃王,在大功告成之后,惟一自保的办法,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混迹仙籍,道教是最好的选样,家庭可以保全,酒肉来者不拒,当年张良不就是这样做的么,与一帮高人练辟谷之法。个人觉得朱棣是很清楚这位兄弟的想法的,知道他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不动声色在战乱初平的时刻,花巨资在武当山修建皇家道观,北有武当,南有龙虎,你朱权在南昌,坐居其中,管好仙界,我管好人间,也算是兑现中分天下的承诺。

所以朱权能享年七十,著作等身,是对《道德经》"夫惟不居,是以不去"的最好诠释。

最后,再回到那首《送天师》的七律,貌似送天师,其实是自身的写照,朱权乃真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