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我們的科普人才與國外相比如何?

張小涵341


首先需要聲明的是,科普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提升公眾對科技事業的支持,中國才能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創新型國家的順利轉型,才能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相比我國每年上萬億的巨量科研經費投入,科普經費實際上只佔其中的百分之一多一些【數據待核實】,這一比例實在太低了,總體的科普經費投入非常有限。雖然,現在有了中國科技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等一些全國性科普場館。但各省市、地級市的科普場館仍然沒有普遍設立,科普場館的運行水平和能力仍然很低。

今年暑假期間,中國科技館區區一棟樓每天接納參觀人數超過51000人次,人滿為患的情況下,科普效果自然大受影響。這說明,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民眾對科學的興趣正在快速升溫。同時,這也說明地方上各省市高水平的科普場館仍然嚴重欠缺,使很多家長暑期帶孩子到北京參觀這些科普場館。建議決策部門開展調查研究,適當前瞻,早日新建或擴建科普場館,包括天文館、地質館、太空館、機器人等專業性的科普場館。

中國科研人才的隊伍規模已經達到8000萬人。但相比而言,科普人才無論是數量、質量、隊伍結構等方面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根據我實際接觸的體會,現有科普人才的年齡結構相對老化,隊伍主要是科普作協、出版、科技媒體等機構的人才為主。

科普工作中特別缺乏科學家的參與。科學家在科普中的缺位,將嚴重影響高質量科普產品的製作。我們國家迄今還沒有一部硬科幻電影,原因也在於科幻電影的製作需要一線科學家的深度參與。只有把科學研究最前沿、最有趣的第一手科學體驗,傳遞給青少年,激起他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我們國家的科技事業才能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火星叔叔鄭永春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00年前創刊的《科學》雜誌發刊詞提出“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在中國率先發出對“科學”與“民主”的呼喚,並從“科學之有造於物質”、“科學之有造於人生”、“科學之有造於智識”,以及科學有助於提高人的道德水準四方面論述了科學的社會功能,實際上,這裡提及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強調科學研究,更多的則是要進行科學的普及,讓廣大公眾掌握科學的武器,從而啟發民智。任福君等人認為“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基本目標與增強公眾的科學意識、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培育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科學領域的民主對話、促進公眾參與科學事務有關。” 簡·格雷戈裡和史蒂夫·米勒認為公眾理解科學可以從九個方面產生益處,即科學本身、國家經濟、國家權力和影響力、公民個人、民主國家政府和社會整體、智力,審美及道德層面等。美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素養:概念,情境與後果》報告從宏觀(社會整體和全球)、中觀(共同體和社群)及微觀(個體)三個方面論述了通過科普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意義。

人才是第一資源,所以做好科普工作離不開科普人才。

但是中國的科普人才應該說和國外有著很大的不同。

中國科協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科普人才界定為:科普人才是指具備一定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從事科普實踐並進行創造性勞動、做出積極貢獻的勞動者。2008年,全國科普人才總量已達176萬人,其中專職23萬人,兼職153萬人(含註冊科普志願者77萬人)。科普人才隊伍為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和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這些科普人才應該包括科學家,從事科學報道的科學記者,學協會的工作人員,以及各級科協組織和相關單位中的工作人員等。

而國外的科普人才大多集中於科研機構,比如很多科研機構中的PIO(公共信息官),而國內公共信息官這樣的人還相對較少。

應該說各國的科普人才有不同的特色,並不能說我們的科普人才是不是早已落後國外一大截。

我國目前科普人才存在的問題包括:我國科普人才的發展現狀仍不能滿足科普事業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需求,與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專職科普人才數量不足、水平不高,兼職科普人才隊伍不穩定、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面向基層的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創作與設計、科普研究與開發、科普傳媒、科普產業經營、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等方面的高水平科普人才匱乏,科普人才選拔、培養、使用的體制和機制不夠完善,這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的瓶頸。


WANG論科普


感謝您的邀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吳一波來回答您的問題。

簡單地說:我國的科普人才的確落後於國外,但正在通過科技館和企業來培養人才,彌補短板。

科技館培養

科學技術館(簡稱科技館)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科普場所。館內專業人才隊伍主要指在科技館內,利用科技館資源,在各業務部門從事科普或相關工作的專職人才。科技館科普人才是全國科普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科技館作為國內科技館的代表,積極申報科普類課題,並鼓勵和組織員工撰寫學術論、向專業刊物投稿文,參加學術研討會,舉辦科技館創新發展研討會等。

廣東省則推動科技中心、高校、科技館三者進行合作,共同培養研究生,成立研究中心並配備專門的圖書室和實驗室,多次與其他國家的優秀科技館交流合作,培養高素質的科普人才。

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發展的要更為成熟,日本的許多科技館已經開設了面向公民的科學傳播員講座,科學未來館設立國內首個“科學傳播員培養講座”以促進高素質科普人才的培養。

企業培養

科普人才的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企業科普人才的培養對於企業的發展創新也有著推動作用。據一項關於科普意向的調查顯示,在回答“是否需要科普技能的培訓”問題時,被調查的200人中有148人,即97.4%的人認為需要進行科普技能的培訓。

培養科普人才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員工更好地服務崗位的需要。

《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培養80萬企業科普人才的目標。具體內容如下: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培養和造就企業科普人才。

充分發揮企業科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的作用,結合職工技能培訓和“講理想、比貢獻”、“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等活動,培養和造就企業各類科普人才30萬人;利用企業教育資源,大力培養企業科普人才。

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擊右上關注,更多健康知識和您分享!


結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職工科普教育活動等,加強企業科普人才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培養培訓科普人才30萬人;利用高校、研究機構、科普組織、科普場館等各種科普培訓資源,培養培訓企業科普人才,為企業培養培訓科普人才20萬人。

以上具體要求也為企業培養科普人才指明瞭路徑。

以中航工業旗下的宇航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為例,其在實施科普工作中總結出了以下途徑:

一是利用硬件設備開展科普工作。比如在部門網站發佈生活小常識,在閉路電視中播放自制的法制宣傳動漫;

二是抓住時機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如“科技活動周”、“4.26知識產權宣傳日”等;

三是通過基層組織聯動協作使科普服務於企業生產和員工的工作生活。如公司科協先後邀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卓教授和“襄陽市科協創新方法巡講團”到公司講座、進行普法教育,請法官對員工進行相關知識培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