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从心理学上讲,报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刘禹祺---


我是钟洁琳,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回复:“微课堂”,送华大心理精品微课啦!《走出两性关系中的孤独 》《直面内心的恐惧 》《如何支持孩子的情绪处理 》《抑郁那点事儿 》


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仅伤害报复对象,也伤害自己。另一方面,报复心理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是本能产生应对外界不良情况的自我防御机制。因此也算是保护自己的非正常形式。

什么时候,才算得上是报复心理?

那我们需要适时的静下心来感受,当我们感受到对方痛苦不堪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非常愉快,那就是算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怎样产生的?

1、从性格上分析:好猜疑的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容易猜疑归罪于他人;敏感的人,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容易走死角。除了归罪他人,也从不认为自己有错,认为对方罪有应得。


2、家庭环境上分析:父母教育模式是指责型,权威性,一言堂。孩子容易受挫而得不到心理安慰,长大更容易选择报复心理。父母本身待人也是锱铢必较,报复心理。孩子也容易学习模仿。

3、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压力大,当承受巨大的生活挫折,比如蒙冤、屈辱等,心中负面情绪无法释放出来,一直压抑。一旦遇上好机会会将不良情绪都爆发出来进行报复。


4、后天习得,进入现实生活,充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是报复,也容易习得,将报复行为打击到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以此达到心理平衡。


5、消极观念,著名心理学家Alice的ABC理论,A指事件本身,B指思维方式(可能积极思维可能消极思维),C指事件不同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因为消极观念导致不正向的思维导向,也可能产生报复心理。


当我们有了报复心理,又不知如何排解时,请做以下努力:

1、正视报复心理,我们产生报复心理是正常的。在那样的情况下,那样的环境中,受到那样的对待,我想报复的想法是正常的。


2、除了报复以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还能选择淡化、转移、忽视。


3、当除了报复以外的行为并不足以让自己怒火平息,你可以选择你想做的。只是那样做之后的后果,是除了看到对方更痛苦之外,你也做了跟对方一样的事,就是使人痛苦。那如果这样的话,你是否与对方一样了呢?你们都是同样的人。选择报复而让对方痛苦。你是否是这样的人?你想选择做怎样的人?来不断追问自己,修正自己。


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选择做一个让自己看不起的人,不如选择做一个让自己安心自得的人。报复心理只能让自己掉入万劫不复的心理扭曲的深渊。报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自己,忘掉对方。

你会怎么做呢?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弄清何为报复心理。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或增益,会让后者期待前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的损害或让前者也产生满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这种反应,称为报复心理。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报复心理,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但是不同的人的区别就在于有些人可以将这种报复心理有效的转化而不外显,而有些人则无法控制自己,最终转变成实际的行动或言语。

而当谈到报复心理的生理表现,威斯康星州大学神经学专家埃迪·琼斯在运用脑电波技术对人的大脑进行观察后发现,当人遭到攻击时,他的左前额部分会出现剧烈的波动;而当人企图满足心中的欲望时,他的脑电波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埃迪·琼斯教授认为这反映出人们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更想表达的是回击和报复,而不仅仅是愤怒。

具体到心理学成因,可能存在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这个人本身有一定的人格障碍,从而产生反社会动机。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比如,认知方式偏激,心胸狭窄,妒忌心强,容易冲动,情感冷酷等。这些人格缺陷在特定情境或者特殊刺激下,就会引发极端行为,去报复他人和社会。

第二是一个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容易引发攻击性情感。尤其是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挫折时,通常会对使自己不快的人表现出攻击性。

第三是一个人遭遇不公从而产生报复性冲动。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些人由于面临贫富差距被拉大的现状,增加了部分底层民众的不平衡感,再加之遇到的一些不公正待遇,这种长时间的压抑可能导致一个人因为一个小事就产生因“个人仇恨”而去“报复社会”。

第四是绝望情绪容易导致极端性行为。

答者:暖心理的独泊伊河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报复的心理是一种强烈而又紧张的情绪状态,更是希望会通过某种行为手段来摧毁对方而释放自己的这种负面情绪。就像莎士比亚曾经写到的:用刀刺,不会出血吗?瘙痒,不会笑出来吗?毒害我们,不会死吗?欺侮了我们,不会复仇吗?是的,人们一般都是为了应对他人的攻击或是他人对自己的不利行为,从而产生报复心理和复仇行为。

但我们有时候也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报复何尝又不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毁灭行为。甘地似乎很明白这一点:以眼还眼,那么全世界都将变瞎子。想一想,在下面这些时刻,我们的复仇对自己有什么正面的结果产生吗?甚至,是毫无任何结果,只是加害他人。失恋了,摔碎自己的手机;被别人拒绝一次晋升机会,而不惜一切毁掉他人的前途。这些情况下,复仇只是愤怒,伤害,和权力。

有些时候,复仇只是短暂释放自己的负能量,而最终却让自己感受更为糟糕。如果我们在行为层面放下了复仇,那么我们心理会自动地开启和行为协调的模式,就会开始在认知层面进行调整:这件事情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我们最终化愤怒为复仇,那么这一行动只会证明,这件事情让自己非常不爽。复仇过后,我们会不断地沉浸在引发愤怒的事件中,不断地反刍,使得自己的情绪更为糟糕。

记住,复仇的想法和冲动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更多地包容、允许自己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但是在行为上,我们却又要反向行动,因为释放愤怒,进行复仇,只会让自己深陷痛苦中,并带来更多的问题。


鹈鹕心理陈小康


报复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或增益,那这个人会期待另一个人也对自己产生不低于该量的损害或增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投桃报李”或者“以牙还牙”,是一种利益交换。报复心理的本质是交换。商店里顾客付钱换取商品,这是一种利益交换,这种利益交换主导了商业,而主导利益交换的则是报复心理。我们都知道如果顾客付钱,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商品,顾客的报复心里就会要求商家返还金钱;如果商店付出了利益商品而顾客不付出金钱利益,商家的报复心理就会要求顾客付钱,甚至还会产生过激的报复行为。

每个人都会产生报复心理,报复心理是一种本能的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通常来讲我们会把报复心理简单理解为“报复”,而忽略了报复心理的另一面“感恩”。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报复心理的一面是狭义的“报复”,它的另一面是“感恩”。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损害,那另外一个人就会对这个人要求赔偿或想要做出同样的损害,这个就是“报复”,报复心会转化为报复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了增益,另外一个人会想要做出同样令人满意的增益行为,这种反应就是“感恩”,同样的感恩心会转化为感恩行为。

父母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食物、照顾、教育、关爱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提供的。无论何种文化都教导孩子要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也是在报复心理这个平台上运行的。


鹈鹕心理


报复心理是在社会交往中欲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在中小学生中 ,这种情绪潜藏着极大的危险性。  


报复心理的种种表现形式  

  • 以牙还牙式的报复。

在日常活动中 ,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身体接触方面的报复倾向严重 ,只要别人碰了他一下 ,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他都会马上打那个人一下。  

  • 恶作剧式的报复。

如用扔、拍、丢弃别人的物品来实施报复 ;用对方害怕的东西吓唬他 ,如把癞蛤蟆等放入对方的课桌。  

  • 间接式的报复。

有些学生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方 ,就把自己的委屈告诉老师 ,通过让老师批评对方来平衡自己的心理 ,也含有报复的成分 ;有的孩子则告诉父母、亲戚 ,让他们替自己出气 ;有的孩子甚至叫几个“哥们儿”教训对方。

  • 失去理智的报复。

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 ,男生给了她一巴掌。一气之下 ,她冲回家拿起菜刀 ,回到学校砍了那个男生两刀。  


报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 与家庭的抚养方式的有关。

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和粗暴 ,孩子就会在心里积压下报复情绪 ,即使成年后 ,只要稍稍受到不公正待遇 ,就会产生不可遏制的愤恨并实施报复。  

  • 与学生的压力太大有关。

如今的学生压力非常大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即便没人动他 ,他也随时会爆发 ,如果有人恰好惹了他一下 ,他当然是一触即发 ,马上报复。  

  • 与我们的管理方式有关。

目前 ,我们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 ,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某些细小的事情上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斤斤计较的人 ,谁要是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他必然记仇 ,并想方设法地报复。  

  • 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有些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当有人与自己的行为相冲突时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对方有意跟自己过不去 ,于是立即想出报复的方法。在报复的同时 ,他照样认为自己这样做非常正确 ,对方是“罪有应得”。

  • 与影视、文化有关。

学生的许多报复行为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其中电影、电视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常出乎人们的估计 ,与之相似的报刊也很泛滥 ,使学生深受其害。


最后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由愤而奋吧,正因为你不NB才被欺负,超越欺负你的人吧,超越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仇”。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男主角小时候腿不好,就是跑,跑了一辈子,超越了无数的人。


一个西瓜呀


其实报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心的不平衡的情绪难以消磨而产生的,如同你希望自己的快乐得到分享一样,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够得到理解和同情,尤其是感同身受。此时很多情绪过激的人便把这种能够带来心理平衡的感觉用报复他人来实现。我自己经历的痛苦也要你来经历让你知道我是什么感觉,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感同身受的效果,这样能让自己感觉到内心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