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如何避开激励机制建立的误区?看这一篇就够了

每个企业都有一套激励机制,目的是真正激活团队,让员工更富积极性地开展工作,以此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与财富。不过,并非所有的激励机制都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激励机制设置不到位,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完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激励机制?

狭义上讲,激励机制又称短期激励模式, 是针对一段特定时期内(通常是12 个月)的业绩状况而支付的变动薪酬,需要不断重新“赚取”,为的是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的共赢。广义上讲,还包括其它激励认可的手段,包括晋升、授权等,反映了企业的基本管理逻辑。

乍听之下,激励机制的建立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仍有许多企业管理者陷入误区。这对于员工而言,不正确的激励机制无疑是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绑架他们的职业生涯。怎样才能避开误区呢?以下技巧或许能帮上你的忙。

如何避开激励机制建立的误区?看这一篇就够了

01 健全的机制比物质激励更重要

不可否认,丰厚的薪酬和物质激励确实可以让员工们工作起来更加卖力。但有研究发现,物质激励只能带来短期的愉悦。半年以后,这种动力将会逐步消失,员工们不但不像刚刚获得奖金时那么欢呼雀跃,甚至他们连奖金的具体数目都记不起来了。

原因在于,金钱本身并不能对一个人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而认同感及对个人地位的肯定,能够使员工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认同感及团队中的地位是激励员工的两大关键,并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机制。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某种成就感和认同感,同时给予上升的空间,这样才能长久的留住员工。

02 物质与精神激励配合,带来更高的生产力

有些管理者认为任何阶段性的进步都应给予物质激励,而有些管理者认为精神上的奖励更能让员工持快乐的心情,不遗余力地在工作间歇时间推行一些举措。

两种方式都有不正确的地方,前者激励形式单一,易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造成企业费事费财,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后者虽然员工们都很享受休息时间,但不一定都会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也不意味着在工作中会有更好的表现,有些甚至会拖延上班的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在理清员工需求的前提下,将物质和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实现形式上多样化和灵活性,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让员工在工作期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

如何避开激励机制建立的误区?看这一篇就够了

03 盲目激励,无任何实际意义

很少有人不喜欢激励,在职场上尤其如此。基于此,不少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并没有分析需求,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导致激励结果适得其反。

追根究底,其实是激励机制不合理,很多管理者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便如法炮制,难免出现盲目激励,结果不佳的情况。事实上,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还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把激励的有效性放在需要的基础上,创造利于企业内外部利益的模式,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04 多用奖励,辅以激励

激励就是奖励——这是一个最普遍存在的误区。其实,激励的根本作用就是激起员工的工作状态,使其有更高的积极性,而奖励是指物质上赠予,两者之间有所差异。

虽然激励能产生工作动力,但是激励多于奖励,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管理和成长是不利的。因为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所以一个懂得激励艺术的管理者,了解多用奖励,辅以激励的重要性,不仅能针对不同性格的员工给予不同的激励和奖励,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激情,还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如何避开激励机制建立的误区?看这一篇就够了

05 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

每个企业都渴望有才能的人加入,总认为这样的人才不仅有高智商和工作能力,还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会放松管理,重激励,不重约束。

然而,高智商、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只是体现了企业对激励的重视还是不够,没有制度约束的激励行为,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功。有时员工反而会因为不清楚自己保持工作热情的动力何在,会更容易迷失自己或者厌倦工作,最终导致对工作兴致寥寥,效率低下,因此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激励之道。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正确的激励可以帮助员工激发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作为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应该了解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分析,建立企业激励机制,明白这一点,会对企业制定管理措施有巨大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