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說謊並非幼兒天性

4歲的峰峰放學後回到家,媽媽發現他膝蓋上有瘀青,便問峰峰是不是其他小朋友弄的,峰峰說是瑞瑞撞的。第二天峰峰媽媽問瑞瑞,瑞瑞不承認。無奈,峰峰媽媽不得不找主班老師問清狀況。主班老師先讓峰峰正常活動,放學後單獨把峰峰帶到午睡室聊了一會兒。

“峰峰,膝蓋還疼嗎?”“不疼了。”“瘀青是怎麼回事呢?”“瑞瑞故意弄的。”峰峰支支吾吾地說。“那你給老師講講事情發生的經過吧。”老師發現峰峰明顯在說謊。後來在老師的反覆詢問下,峰峰才說出了“實情”:原來,峰峰上完廁所後跑回教室時摔倒了,磕到了膝蓋。但因為峰峰還“記恨”著之前在建構區玩遊戲時瑞瑞推倒了他好不容易堆好的“城堡”,面對媽媽的詢問,他就將膝蓋受傷的責任“嫁禍”給了瑞瑞。

聽了老師的講述,峰峰媽媽非常羞愧,她很疑惑:4歲的孩子怎麼會說謊呢?其實,除了峰峰的情況,生活中還存在著不少幼兒撒謊的情況。

幼兒為何說謊

一般來說,幼兒說謊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第一種,逃避懲罰。這是比較常見的幼兒說謊的原因。比如,中班幼兒云云在家裡玩時,不小心將相框打壞了,卻對媽媽說是相框自己掉下來摔壞了。這種情況下,幼兒的撒謊通常是為了逃避大人的懲罰。第二種,逃避不喜歡的情境。比如幼兒不喜歡吃菜,於是偷偷推翻自己的碗,然後說是不小心打翻的。第三種,受環境影響。模仿生活環境中重要他人的言行,是幼兒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如果幼兒模仿的對象喜歡說謊,則很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第四種,不明事理。許多時候,幼兒說謊,純粹是覺得說謊騙到了別人很好玩,有一種莫名的快感。比如有一對父女這樣對話:“爸爸,我不喜歡你了。”“你不喜歡爸爸了嗎?爸爸好傷心,嗚嗚嗚……”“爸爸,我逗你玩兒呢。”然後女兒笑了起來。另外,幼兒期的孩子認知水平有限,對於許多概念比較模糊,而再加上這一時期的幼兒想象力豐富,容易混淆一些東西,因此難免說謊。

上述案例中,峰峰說謊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不明事理。峰峰因為瑞瑞之前推倒自己的“城堡”而“記恨”在心,他想看到瑞瑞被冤枉時的無措和慌亂,以此滿足內心的快感。同時,峰峰又害怕說出實情後,會被家長責備,只好撒謊。當然或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平時生活中成人言行的影響等。

說謊並非幼兒天性,只有瞭解幼兒說謊的原因,家長和教師才能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矯正幼兒的說謊行為。

先接納情緒,再處理問題

發現幼兒說了謊,有的家長和教師一下就緊張起來,迅速質問幼兒:“是不是你做的?”“你怎麼能這樣呢?”這些問題無異於在逼迫孩子承認自己的說謊行為,有的家長甚至劈頭就開始罵孩子不學好。這些處理方式都不對。首先,成人需要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已經說了謊這件事,然後再理性地處理,因為謊言被揭穿時,幼兒也會緊張、尷尬,成人此時不適宜再給幼兒更強烈的心理壓迫。例如,對於峰峰的事,教師的做法較為明智:先讓峰峰進行其他活動,等他的情緒處於平靜狀態時再將他帶到單獨的空間進行交流,詢問事件的經過和原因。在情緒得到接納的狀態下,幼兒更傾向於說出心裡話。

保持積極的交流態度

當家長或教師開始處理幼兒“說謊”的問題時,不能太過嚴肅,這種態度實際上無益於問題的解決。相反,在與幼兒交流時,成人一定要保持積極的態度,可以告訴幼兒,所有人都喜歡說實話的孩子。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應當平等、公正,儘量少用暗示性的語言,如:“峰峰,你是不是在說謊?你是不是故意說是瑞瑞做的?”這種帶有一定強迫性的語言,會使幼兒感到害怕和緊張,為了逃避懲罰,他們更不願說出實話。家長和教師應當對幼兒保持積極的態度,引導並鼓勵幼兒說出事實的真相。

強化幼兒說實話的行為

當幼兒承認自己的說謊行為時,家長和教師不要生氣,應接納幼兒的錯誤並讚美幼兒敢於承認錯誤、說出真話的行為。如:“峰峰,你不應該自己摔倒後說是瑞瑞撞的,這樣做不對,我希望你以後別這樣做了,但是我非常高興你能告訴我事情的經過並承認錯誤,你還是一個好孩子,我們都喜歡說真話的孩子。”通過誇讚好的行為,從而增加幼兒重複這種好行為的概率,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有效做法。

總之,幼兒說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家長不必過分誇大,但也不可忽略。當發現幼兒有說謊行為時,家長與教師應當理智應對,切忌生氣,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幼兒不學好,尤其是不能在人前這樣做。這樣既解決不了問題,又傷了幼兒的自尊心。孩提時代是最純真的時代,幼兒期的孩子可塑性強、好模仿,但同時又缺乏判斷力,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合格的父母與教師應當平和地接受併科學地處理幼兒的說謊行為。(作者單位: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6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