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澶淵之盟保宋遼一百多年和平,可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宋遼之間打了四十多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宋真宗一開始主張南逃,被寇準綁架著御駕親征。宋軍取得了一些軍事勝利,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此後,雙方邊境和平一百多年,互派使節三百八十餘次,關係好得不得了。遼國發生饑荒,宋朝派人賑濟;宋真宗去世,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可是這個澶淵之盟,之所以能達成協議,卻是因為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雙方對形勢都判斷錯誤,是個天大的誤會!

澶淵之盟保宋遼一百多年和平,可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看看北宋方面。遼國來勢洶洶,雖然楊延昭等人抵擋了一陣,但是遼軍騎兵機動性很強,很快就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宋真宗嚇得要南逃,有建議去益州的,有主張去南京的。也不能全怪宋真宗懦弱,畢竟多年來朝野上下談遼色變;再者,宋朝沒有燕雲十六州,北方無險可守,遼軍很輕鬆就能打到黃河邊,與首都開封隔河相望,冬季甚至可以踏冰過河。

宋軍有一些將領認為,皇帝親自過河,起不到提振士氣的作用,說不定還會添亂。寇準等明眼人當然不這麼看,少數民族士兵獨立作戰能力很強,但中原士兵需要精神去感召。宋真宗趙恆在寇準的“脅迫”下,勉強來到澶州,御輦就不走了。宋軍最高統帥高瓊急的要死,大聲說:“陛下您要是不去北城,百姓如喪考妣!”去北城的路上,御輦再次停下,高瓊猛抽士兵鞭子,才勉強打到北城。當宋真宗站在澶州城頭,宋軍歡呼聲響徹幾十裡,遼軍大驚失色。不過,當晚宋真宗趙恆還是找個安全地兒撤退了。以當時宋軍的情況,只要遼軍發狠打一仗,宋真宗必定膽裂。

澶淵之盟保宋遼一百多年和平,可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再看遼軍方面。遼軍此前的戰鬥並不順利,雖然這次帶的兵多,但是楊延昭等人打得非常好,此時只有12萬可戰之兵。對峙中的一天,遼軍統帥蕭撻凜帶了幾十個人,在城外視察地形,距離城頭700步(約500米)處,被宋軍城上的一個軍官看到了,他手上正提著一把發射床弩的鐵錘,手起錘落,巨箭射向遼軍,蕭撻凜當晚死亡。蕭撻凜是遼軍主心骨,蕭太后再也沒有打下去的決心,只想拿點軍費。

澶淵之盟保宋遼一百多年和平,可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曹利用代表北宋去談判。皇帝給他的底線是每年歲幣100萬兩,曹利用談成的結果是:絹20萬匹、銀10萬兩,大約摺合30萬兩。回來的時候,皇帝問多少,曹利用伸出三個手指頭,趙恆的筷子掉在地上:“三百萬兩?”隨即又說:“如果三百萬兩能搞定,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