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蘇35關鍵數據竟不如蘇27, 俄製武器的虛假廣告問題該怎麼看

蘇35關鍵數據竟不如蘇27, 俄製武器的虛假廣告問題該怎麼看

△F-15和蘇-27的一些公開數據都有爭議

任何科技產品的性能都會跟使用條件有很大的關係。以雷達來說,我們看數據都知道蘇-27、F-15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約是100千米。實際上如果雷達盯著一個方向一直看一直看,然後剛好有一個目標剛好一直待在那個方向,那要在雷達的極限距離抓到都有可能。

反之如果雷達推出十年,遇到最新的電戰系統,有可能距離只剩幾公里。所以如果用一些人的標準,數據要用最嚴格的數據,那每一個雷達的探測距離都只能寫幾公里,超過就是“虛假廣告”。

以100千米探測距離為例,其實是針對某些實用狀況的數據,例如實際上會需要不要太長的數據更新週期、精確度等,比較嚴格一點還會考慮複雜電磁環境、群體目標、機動目標等情況,這時的距離通常就是公開的探測距離。

蘇35關鍵數據竟不如蘇27, 俄製武器的虛假廣告問題該怎麼看

△機載雷達的數據受外界影響非常大

有時候公開的距離甚至是一開始軍方要求的距離,如果實際上超過了,也可能還是隻公佈一開始要求的距離。例如俄國軍艦有名的3Ts25E超地平線雷達在超地平線模式時公開的探測距離是280千米左右,實測曾接近400千米,但規格表卻仍維持250~280千米。雅克-130的可控攻角達42度,可面數據卻是度,因為軍方只要求到35度。

為什麼明明可以達到卻不寫在規格表上呢?這是驗收機制的關係。任何產品都有驗收品管機制,軍品的則嚴。如果規格表寫了什麼性能,驗收時就一定會從嚴辦理,那為了保證過關,時間跟金錢成本就會一直加上去,永遠無法驗收。

蘇35關鍵數據竟不如蘇27, 俄製武器的虛假廣告問題該怎麼看

△雅克-130的公開數據對攻角有所保留

例如發動機,假設研發時的技術要求是推力15000千克,壽命4000小時。等到開發出來了,確認可以有15000千克推力還有4000小時壽命,但是卻發現推力其實可以使用到16000千克。這時如果老老實實把規格改成16000千克,又要有4000小時壽命,那可能又要東改西改,時間跟金錢又耗掉了,等到又可以到4000小時了,由於材料一定變得更好,因此搞不好發現推力又可以達到16500千克......如此循環下去,一直到這個發動機的性能極限達到之前,都將無法驗收。

反之如果照著15000千克,4000小時驗收,輕鬆過關,然後又附加了16000千克的特殊情況給你急用,那就沒有驗收的問題了。

這種事更常發生在軍品,軍品的性能規格通常各國都一樣,都是幾乎保證要達到的規格,實際上則都還有很大的餘裕。特別是美蘇這兩個軍備大國,不可能去搞那種把最理想數據拿來用的把戲。

蘇35關鍵數據竟不如蘇27, 俄製武器的虛假廣告問題該怎麼看

△蘇-35的117S發動機

軍規有多嚴?看一下蘇-27的歷史。最初的設計是5500千克內油料就夠了,後來用了升力體機身後,發現空間大到可以放9000千克燃油。但是設計師不能馬上把這設計進去,為什麼?因為按照蘇聯軍規,在裝80%內燃油時就必須有指定的空戰性能,例如當時蘇-27需要8.5G空戰機動能力,就是說內燃油80%時就要有這能力。但是9000千克的80%當然比5500千克的80%重很多,這時又要依樣的G值,那結構就又要加強。

以當時的情況,飛機已經超重,要再加強結構那複雜度很高,可是多了4000千克燃料空間不用又可惜,所以最後與軍方協議,將多出的4000千克當作內置副油箱,這樣就可以不用再加強結構,又可以不要犧牲這多出來的空間。

蘇35關鍵數據竟不如蘇27, 俄製武器的虛假廣告問題該怎麼看

△蘇-27系列飛機的內置油箱空間巨大,因此幾乎沒有使用外掛油箱,除了蘇-34

因此武器數據並沒有誰特別愛“吹牛”的問題,美俄軍規都很嚴,數據都不會亂訂。公開的數據往往是依據使用想定去設定的。

例如根據性能數據,蘇-27S的起飛滑跑距離可以到270米,最大爬升率330米/秒,而推重比更大的蘇-35S起飛滑跑距離是550米,最大爬升率280米/秒,所以說蘇-27S的數據灌水了嗎?不是的,主要是作戰想定,蘇-27S的作戰想定是攔截機,強調緊急起飛快速爬升,那使用上就可以輕裝出動,容易加速容易爬升。

蘇35關鍵數據竟不如蘇27, 俄製武器的虛假廣告問題該怎麼看

△爬升中的蘇-35

而蘇-30MK以後到蘇-35S已經強調多用途性,這種作戰想定下的載荷就會比較多,那麼起飛距離跟爬升率自然就不會那麼漂亮。如果用等同於蘇-27S的載荷,那以蘇-35S的推力,起飛距離可以小於200米,可在實際經驗上,蘇-35輕裝起飛時的滑行距離是很驚人的短,有地勤指出,視覺效果上短到彷佛只有百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