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中藥方原來是這樣開出來的!揭開中醫遣方用藥的祕密

中藥方原來是這樣開出來的!揭開中醫遣方用藥的秘密

不少人覺得中醫遣方用藥很神奇,其實中醫用藥開方的思維與五行息息相關。本文從五行角度為您解釋名方經典的配伍原則,拓展大家對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領域。

滋水涵木法——一貫煎

在五行中,水與木是相生的關係,水為木之母,腎水為肝木之母,滋水即能涵木,以柔肝木剛悍之性。

浙江省中醫院主任醫師金濤解釋說:“‘滋水涵木’適用於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致的肝陽上亢證。在清代名醫魏玉璜《續名醫類案》中的名方‘一貫煎’中,重用滋腎養陰的生地黃為君藥,且用麥冬、北沙參等滋陰養血藥,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氣,滋陰補腎、補肝疏肝相結合。以上諸藥,既調肝木之橫逆,順其條達之性,又寓滋水涵木之意,為‘滋水涵木’之代表方。”

培土生金法——參苓白朮散

在五行中,“土”與“金”是相生的關係。土為金之母,脾土為肺金之母。脾主運化,若脾虛不運,水溼內停,聚而為痰為飲,上犯於肺,可見咳喘等肺系病證。

金濤說:“補脾氣以益肺氣的方法,適應於脾氣虛弱,不能資助肺的肺脾氣虛證,或主要因肺氣虛而引起的肺脾兩虛證,如僅從肺臟論治,則咳喘難止或雖止而易復發,此時當培土生金。譬如參苓白朮散,方中以四君子湯補脾胃之氣為主藥,配以甘淡之白扁豆、薏苡仁、山藥,甘澀之蓮子,輔助白朮健脾,又能滲溼而止瀉,加辛溫芳香之砂仁醒脾,佐四君子湯使脾胃運化,令上下氣機貫通,吐瀉可止。桔梗一味為手太陰肺經引經藥,配入本方,如舟楫載藥上行,達於上焦以益肺,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通則水道通利而溼有去路,從而也可用治肺氣虛之久咳痰多,為培土生金法的代表方。”

中藥方原來是這樣開出來的!揭開中醫遣方用藥的秘密

小課堂

何為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中醫的組方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載:“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說:“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

瀉南補北法——虎潛丸、大補陰丸

在五行中,火與水是相剋的關係。針對腎陰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腎不交證,宜瀉心火、補腎水,“瀉南”即為瀉心火,“補北”也稱補腎水,“瀉南補北”可制約人體水火之平衡。

金濤說:“早在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用‘瀉南補北法’來治療痿證,創立了虎潛丸、大補陰丸,對後世影響很大。此外,針對伴有焦慮抑鬱情緒的失眠患者,在遣方用藥時,可用黃連、黃芩清瀉心火、瀉熱除煩,阿膠滋腎陰、補腎水,百合、合歡皮、遠志養心安神,刺五加、柴胡調暢情志等,合用使心腎交合,水升火降,也是瀉南補北、滋陰降火的典型方,對治療腎陰不足、心火偏亢之心腎不交之證有較好的療效。”

小貼士

五行學說只是中醫遣方用藥的原則之一,如金水相生法,其中不僅只是包括金生水的五行關係,也包含五臟間的相互關係,不可一葉障目。

培土製水法——真武湯

在五行中,土與水是相剋的關係。脾土主運化水溼;腎主水,調節人體水液代謝。若對於因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譴方用藥不宜過度攻伐“水邪”,否則更傷正氣,宜健脾以制約“水邪”,即“培土製水”。

金濤說:“溫運脾陽或健脾溫腎法治療寒溼,適應於脾虛不運或脾腎陽虛,水溼氾濫而致的水腫脹滿之證。此類水腫由脾不制水所致,如真武湯是治療脾腎陽虛、水溼泛溢的基礎方。方中以大辛大熱的附子為君藥,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溼。臣以茯苓、白朮健脾利溼,淡滲利水,使水氣從小便而出。佐以生薑之溫散,既助附子以溫陽祛寒,又伍茯苓、白朮以散水溼;其用白芍者,乃一藥三用,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一者柔肝以止腹痛,一者斂陰舒筋以止筋惕肉,還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此方治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是培土製水法的代表。”

來源:《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9年2月刊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