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貴州安順人這麼講究,早餐也有一套自己的"行話"?

一條舊名"民主路"的老街,這是安順的食魂所在,聚集了當地出了名的老字號小吃。安順人喜吃夜宵,人聲,油炸聲,拌辣椒聲,五感的氣息被催開,沒有人能拒絕一嘗而後快。

據說安順人不喜大菜,這一溜的街頭小吃,鎖住了行色匆匆的安順人,讓日子也變得天長地久,一座城的閒趣就這麼慢慢養了出來,和街頭做粉的婆婆、炸雞蛋糕的大爺說上幾句話,誰家大辦婚宴,誰家建起高樓,閒談之間,一個小城的情味也就說盡了。

安順小吃之密集,連省會貴陽都要禮讓三分。民主街頭看似低調的幾家粉面攤,說起來個個都有幾代人的傳承,每一家都算得老字號。

貴州安順人這麼講究,早餐也有一套自己的

小鍋涼粉

走遍安順城的最好方式就是:吃過去。當然,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每個來到安順舊城的遊人,都想試試"過街調",從街這頭吃到街那頭,從這條街吃到那條街,逍遙又自由。

裹卷是安順的經典冷食小吃,食客可自選四種秘製辣椒醬。先是要了一份番茄肉沫醬的來嘗,入口時,先是粉皮爽口的涼,繼而是餡,被裹起來的酸蘿蔔、綠豆芽、酥黃豆都是極為爽脆的食材,甜辣裡還有一點酸,唇齒之間都覺得輕鬆爽快。我又要了更辣幾分的泡椒風味裹卷,整體口味延續了清爽的味道,辣椒醬濃郁的香辣略帶霸道地轉悠了一圈,又惹得我接連吃了好幾個。

在路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又正醞釀著另一種小吃的誕生。一汪油鍋燒得正沸騰,雞蛋糕被炸得個個金黃酥脆。我見著好奇,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糕,就想往嘴裡吃,老闆努努嘴,示意我別急。原來我手中拿的是一個扁形的雞蛋糕,需淋上辣醬和折耳根食用,才算是吃對了。

油炸雞蛋糕原產於鎮寧,製作起來像是"三明治":先是用大米、黃豆漲發後摻入米飯、粉絲末,然後搗磨成漿,裝入金屬六邊形模具,填入餡,再裝漿後,炸至金黃後取出,脆殼金黃,內瓤雪白。

貴州安順人這麼講究,早餐也有一套自己的

油炸雞蛋糕

安順小吃走的是一貫是富油重辣的路數,卻毫無上火、粘牙之氣。由於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即便是最冷的一月,安順最低溫也維持在4攝氏度。冬無嚴冬,夏無酷夏環境,塑造了安順小吃冷、熱兼具的格局,熱食聚而食之,大汗淋漓,冷食鮮腴爽口,痛快至極。

安順小吃有兩大靈魂——辣椒與米。

在外地無法複製安順小吃的原味,有一大原因是辣椒的新鮮度受損。何記裹卷的師傅告訴我,若是辣椒做不好,小吃牌子也立不牢。何記裹卷的招牌,是從母親這一代傳下來的,母親上了年紀之後,他就接手了生意。家族的辣椒醬配方,也就傳到了他的手中。靠著自家的辣椒醬和一家人勤勞的好手藝,何記裹卷的招牌越來越亮。

"貴州一怪,辣椒是菜",這句話放在安順小吃上,再貼切不過。以辣椒為食材衍生的各種佐餐調料,是安順小吃的靈魂所在。可以說,每一家老字號的辣椒醬都是獨家秘方,味道各有千秋。

自釀辣椒,對於安順人來說並不是難事。每年八九月份,趕上朝天椒、野青椒上市,城內家家戶戶就開始用最傳統的方法制作"糟辣椒"。"糟辣椒",是貴州"剁椒"的叫法,取來新鮮辣椒,加生薑、蒜瓣、生花椒等輔料手工剁碎,再放入鹽、糖、白酒調味,放入罈子裡醃製。經過半年的靜置發酵,到了年底,罈子內的糟辣椒釋放出了一絲酸辣的香氣,就算是成功了。

貴州安順人這麼講究,早餐也有一套自己的

卷粉

安順人對面食的興趣總是差了幾分,索性就興致勃勃地研究各種米食。無論是米漿,還是米粉,講求的都是一個新鮮,當地歷來發達的食品輕工業,晝夜不息地運轉,為城內每一張挑剔的嘴供應著源源不斷的食材。

據載,安順有碾米業、米粉業、豆粉業、豆腐業等數十種,碾米業使用礌、以稻穀碾製成米,亦藉助水力活動碾米,養活了全城千餘米工。米粉業以米磨製成米粉,所制的粉條細勻精潔,最適應小食。

餈粑是貴州最常見的食物,原料都是糯米,大致可以分為現吃、火烤、油炸三類,現吃,就是把糯米飯舂成餈粑後,放在帶溫的鐵鍋裡,揪成小團,包上甜鹹餡,一邊揪一邊吃。火烤的有白片餈粑,不包餡,切片後烤熟,敷上黃豆麵即可食用;豆沙粑,顧名思義,內包豆沙餡兒,呈扁圓形;油炸的餈粑,有片餈粑、片糕粑、豆炒粑。

貴州安順人這麼講究,早餐也有一套自己的

清明粑是當地人將清明草和米麵的高級發揮,師傅取來糯米麵和粳稻米麵,加上清明草、水就可以和麵了,兩種米的結合,中和了糯粘過度的情況,又帶著一絲女子的溫柔。我吃的清明粑是豆沙餡,咬下去半口,豆沙的氣味飄出來,吃得急了,香氣蔓延到了鼻腔裡,直直甜到人心底去的,是一種老實的,帶著點活潑的甜味,西南人更喜的是鹹餡兒,用槽辣椒搭配肉末豆腐乾。雖說中國江南地區也有清明粑,但若是安順人吃起來,心頭總會掠過一絲"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惆悵。

還有一道富有創意的晨間小吃,叫做"油炸粑稀飯",將米和油藝術性地混煮,粘稠濃郁的稀飯與饞了米香味的熱油,安慰了一大早空虛的腸胃,油炸粑則保持了它的酥脆香濃。

消費生活讓安順的食物一點一點金貴起來,也養出了安順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活熱情。清末民初時,安順的餐飲業開始迅猛發展,《續修安順府志》一書裡提到,"市場繁榮,大異往昔。商人獲利頗豐,生活日趨奢靡;以筵席論,過去不過盤盤菜、八大碗、蹄筋頭,今則為海參席、魚翅席、燒烤席。"

不論階層,但凡有點講究的人家,女主人都有一手好廚藝。潘玉陶至今還懷念祖母做的米粉。講究精細的祖母,尤其注意佐料的搭配,酥脆的食材一味都少不了,有炸花生、酥黃豆、炸慈菇,還要加上"飛醬"來提味。一年四季,皆制應節小食,三月三做清明粑,四月八就吃糯米飯,九月重陽該吃打餈粑,臘月初八食臘八粥,食之有味,清歡無限。

貴州安順人這麼講究,早餐也有一套自己的

沖沖糕

戴明賢老先生曾在《一個人的安順》中還提到安順小城的市井之聲,"三更前後,市聲俱寂,獨有"炒米糖開——"的叫賣聲",此外也有零星的幾家麵館營業,在長夜中安靜地吐露出白汽,等到天稍亮一些,"賣甜酒——","印拓粑混糖粑!","熱——糕粑——啦!"叫賣聲一聲聲地響起來,然後,天際變成青白色,日光照得逐漸晃眼起來,安順舊城也越發繁華了,先溜達到東大街一帶,尋著聲和味,便可找到絕好的早餐館子。

安順人甚至為早餐發明了一套逗趣兒的"行話",多放食油稱"漫子足",不要辣、蔥叫"免紅"、"免青",湯多叫"湯寬",連湯匙和筷子都有別稱,"鴨子"、"蒿杆"。

早晨八點鐘,我們來到儒林路"過早",在溫暖而明亮的陽光下,一位老師傅正做剪粉,雪白的米漿在鐵板上蔓延,熱氣升騰,加腐乳水,灑滾圓的黃豆,一瓢辣椒,一勺麻油,世俗生活的面貌似乎從未改變。老街上的青石路面,被時間磨得圓滑可鑑。只要有琳琅小吃的日子,小城就永遠在那端,保持著氣定神閒的風姿,古樸平和的姿態,一如歲月本身。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詹憶夢。攝影:李立洪。內容來自:《地道風物.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