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這是很多史學家得出的結論;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也從末代明朝怪象來揭示整個國家的全面平庸與危機,以及大明王朝走向末路的必然。

這些都是無法迴避的歷史與事實,但深究其中,小編以為,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把國家衰亡的責任推給一個後宮女人,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如果我們縱觀這位神奇女人在明神宗、明光宗和明熹宗期間的所作所為,再假想如果沒有她或者她不如此作為,又是怎樣一番景象的話,興許贊同小編觀點。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一、作為國本之爭的幕後主角,她毀了萬曆皇帝的前程

1、國本之爭,萬曆皇帝掉進了鄭貴妃的溫柔陷阱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繼位不久,尊太后旨意立了錦衣衛指揮使王偉的長女為皇后,後又在慈寧宮臨幸了宮女王氏。然而這些都不是神宗心中的愛情、眼裡的西施,直到生於京郊大興的鄭氏進宮之後,少年天子的心才從這個小自己兩歲的女孩身上找到了歸宿。

就是那次臨幸,王氏為萬曆皇帝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五年後,萬曆皇帝和心愛之人也有了愛情的結晶——皇三子朱常洵。一個是宮女所生的皇長子,一個是最心疼女人的兒子;一個按祖訓必須是太子,一個是他內心想要扶立的太子。衝動是要接受懲罰的,愛是要付出代價的,誰來當太子?皇帝和一幫大臣,規矩與愛情,就這樣在你來我往地爭吵中持續了十幾年,“國本之爭”由此而來。

不少人認為,“國本之爭”包括後來發生的“梃擊案”,鄭貴妃是被捲入其中,受到牽累,而遭到後世譴責的。小編以為,鄭貴妃在這場紛爭中是無可爭議的幕後主角。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首先,“無嫡立長”這是朱元璋立下的傳位規則,讓三子朱常洵坐位東宮,顯然是萬曆皇帝對真愛的承諾。如果鄭貴妃沒有絲毫的暗示或枕邊吹風(且不說她有過強烈要求),萬曆應該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其次,國本之爭持續了十幾年,而且鬥爭之激烈不亞於疆場搏殺。雙方互不相讓,大臣們前赴後繼,逼退內閣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達三百多位,罷官、解職、發配充軍、丟命的達一百多人。若沒有鄭貴妃的堅持,萬曆皇帝應該不會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也要不懈“抗戰”。換句話說,如果鄭貴妃對萬曆是真愛,她一定會心疼疲憊不堪的男人,而勸說朱翊鈞終止這場本不該有的紛爭。她能做的太多,勸萬曆將皇貴妃的“榮譽”給王氏,送兒子就藩……

當然,有人會說,國本之爭是萬曆對皇權的維護,但他不該選擇這有違祖訓的事來練手。所以,國本之爭這曲戲,鄭貴妃當然是主角,無可辯駁。萬曆皇帝在愛情的陷阱裡痛苦地掙扎,痛不欲生,憤而放棄了國事而選擇了愛情。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2、沒有國本之爭,就沒有萬曆怠政30年

一場“國本之爭”讓朱翊鈞身心疲憊,原本年紀輕輕的皇帝十幾年熬下來變成了白髮天子,他真的是累了。

十幾年的針鋒相對,十幾年的不依不饒,從前那個敬業君王不見了,他討厭面對這群讓君顏不存的傢伙,他討厭臨朝聽政,他真的是厭了。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鬥爭的最後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敗北,未能實現自己對心愛之人的承諾,他覺得有愧於愛情,有愧於他疼愛的母子倆,他真的覺得愧了。

此後的近三十年裡,萬曆皇帝選擇了撫慰愛人,終日與鄭氏相伴,寧願荒廢天下也不冷落愛情。假如沒有國本之爭,這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斷然捨不得江山社稷,最少是愛江山也愛美人,何來怠政三十年這一荒唐之舉?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3、沒有國本之爭,就沒有東林黨的崛起和瘋狂的黨爭

東林黨就是國本之爭的產物。他的創始人顧憲成,就是在“國本之爭”中因爭立皇太子引起神宗反感,而後被其藉故革職,返鄉創業才有了東林黨。明末社會矛盾本就日趨激化,東林人士諷議朝政,提出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革除朝野積弊等激進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這對原本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更是一陣暴風驟雨。

東林黨的崛起同時也促成了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浙江人的浙黨等另一批官僚集團的誕生,歷史上有名的明末黨爭由此爆發。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這些最終導致被迫變革後的明末朝廷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人禍加上不斷的天災使不堪負重的農民大量破產,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明朝的最終滅亡,晚明的黨人們包括東林黨在內都是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罪責的”,這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周明初的觀點。但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沒有國本之爭,還會有東林黨、有黨爭嗎?也許會有,因為顧憲成不牽頭,東林八君子中顧允成、高攀龍等可能有人會站出來領隊,可時間上、規模上都應該有所不同,斷然不會是眼前這個結局,更何況沒有國本之爭,萬曆皇帝是不會任其發展的。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4、沒有國本之爭,明朝可能還會走向中興

萬曆時代確實是明朝生死拐點,但他可以向左拐,也可以向右拐,歷史呈現給我們的是它走上了懸崖,拐向了深淵。小編以為,如果沒有國本之爭,萬曆年代可能會再現長久的中興局面,拐向希望的方向。

朱翊鈞少年繼位,在前面十年裡,衷心敬業的老師張居正一方面大刀闊斧,革新向前;另一方面對少年天子“嚴加管訓”,不僅為明神宗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而且還將其打造成型,萬曆中興的局面實際上已經打開了。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另外,朱翊鈞幼時便學習用功,其母李氏教子嚴格,老師又盡心盡力,所以他自身的底子也非常不錯。朱翊鈞雖三十年不上朝,依然能夠淡定運作軍事三大徵,且朝中無奸臣,皇權緊握,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足可見其人並非等閒之輩。

自身的底子,老師又奠定了基礎,你說如果沒有國本之爭,萬曆皇帝還會三十年不上班?明朝不會出現一個時間最長的中興時代嗎(萬曆前期的十年已被認可為‘萬曆中興’)?

一個心愛的女人和她的兒子,萬曆皇帝就這樣被她們毀了前程,將大明王朝引入深淵。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二、作為紅丸案的疑兇,她又毀了可為大明續命的稻草

1、光宗之死,鄭貴妃責不可推

1620年,萬曆皇帝走完了自己58年的人生旅程,也將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記錄定格在48年。久經磨難的朱常洛終於轉正為明光宗,成為明朝第十四位皇帝。然而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38年的等候只換來了28天的皇位,明光宗登基還未滿月就作古了,成為史上少有的短命皇帝——“一月天子”。

朱常洛之死定義為“紅丸案”,連同和他相關的“梃擊案”“移宮案”一併成為明末三大疑案,所以他的死蓋棺尚無定論。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光宗上位後鄭貴妃的所作所為,也許能夠看出端倪。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及登極,貴妃進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這是史料記載。朱常洛還是當上了皇帝,事成定局,鄭貴妃也無可奈何,不知道出於巴結求安生還是矢志不渝蓄意傷害,鄭貴妃送上了和別人不一樣的禮物——八位美女,還把自己的親信太監崔文升送給光宗掌御藥房。

光宗白天為國為民,晚上深宮夜戰,在御藥房“仙丹”的作用下,夜以繼日、不辭辛勞地奮戰著,可惜這小身板沒能消受幾天就徹底玩完,在服下鴻臚寺丞李可灼的救命紅丸後直接蹬腿了。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我們現在就假想光宗是因服用紅丸而死,試問,光宗為何要服用紅丸?是因為此前已經扛不住了,病急亂投醫;那光宗此前病從何來?縱慾無度抑或崔文升先前的媚藥、後來的通利藥所指,美女是她送的,掌管御藥房的太監是她的親信,這無論那一條,鄭貴妃都脫不了干係。

那麼又有人會問,鄭貴妃為什麼要這麼做?作案動機又是什麼呢?小編以為兩種可能,其一,朱常洛上位已成事實,此前的爭鬥甚至謀害將給自己帶來惡果,只能獻美女、親信來討好光宗,希望這個善良的孩子能夠寬待她;其二,就是害命,讓還是孩子的朱由校接班,因為撫養朱由校的李選侍也是鄭氏集團的人,她的親密戰友,這樣她們就可以操控少年天子,讓夢繼續。

所以不管哪一說,明光宗之死,鄭貴妃無論是無意還是刻意,她都是罪責難逃。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2、光宗不死,應當可為大明續命

光宗就這樣走了,留下《明史》“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的讚譽,這不是謬讚,且看他上位不到一個月的作為。

重金犒勞邊防將士,保國安;罷免礦稅、榷稅,保民安;增補閣臣,促使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樣樣都是明君之舉,仁君之為,這還只是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三天的業績,難怪“朝野感動”。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另外光宗38年的隱忍和痛苦經歷,已經練就了他處事不驚、為人不張狂以及善良、仁義的個性,如果他不死,再怎麼也會比他那一心當木匠的兒子要強吧?我們不奢望他能夠創造出一箇中興時代,為大明續命幾十年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毀了萬曆皇帝,連朱常洛這根可為明朝續命的稻草也就這樣被鄭貴妃踩進了爛泥之中。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三、企圖操控木匠皇帝,她依然在繼續“努力”

1、萬曆時期的後宮主宰,就這樣讓朱由校成了文盲

父親幹了28天皇帝工作,就殉職了,15歲的朱由校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就被推上了帝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皇帝的童年。

朱由校的生母王氏,在萬曆朝是皇太子朱常洛的選侍。萬曆三十三年,朱由校出生;萬曆四十七年,母親逝世,選侍李氏(西李)撫育朱由校。這位李氏和鄭貴妃、魏忠賢來往甚密,也是鄭氏集團的核心成員。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萬曆時代的明朝後宮基本都是鄭貴妃的世界,加上萬曆本來就不待見他的父親朱常洛,更何況他的母親還只是一名選侍(後提拔為才人),這就可想而知,朱由校的童年是如何度過的。所以不談什麼教育之類,能夠平平安安活下來就很不錯了,因此朱由校不僅是木匠皇帝,他另外還贏得了一個稱號“文盲皇帝”(朱由校發佈命令指示,只能靠聽別人的擬稿來決斷。)

國本之爭鄭貴妃是主角,後宮她是領導,我們細想一下,這朱由校的無能、軟弱,何嘗不是國本之爭留下的後遺症呢?又怎能和鄭貴妃毫無關係呢?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2、移宮案,最後一搏,她仍是幕後主謀

移宮案應該說和鄭貴妃毫無關係,但是不要忘記這移宮案的主角西李的領導實際上也是鄭貴妃,她是萬曆在位時欽點(當然應該也是徵得鄭貴妃同意的)侍候朱由校的,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移宮案鄭貴妃依然是幕後主謀。

還有一點,西李之所以住進乾清宮,這個先例也是鄭貴妃所造。萬曆四十八年,王皇后過世,萬曆本也年邁病衰,鄭貴妃就以照顧愛人為由搬進了乾清宮。乾清宮是最高皇權的象徵,只有皇帝才能居住,後宮之中也只有皇后才能入住。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在移宮案中,西李提出的訴求不僅是要當皇貴妃,而是要求直接升級為皇后永留乾清宮,這樣在朱由校面前她就變成了皇太后,按照大臣所言,如果真是那樣,很可能又會出現一個垂簾聽政的武則天。

移宮案就是鄭貴妃和西李的“絕作”。她們一起商量,互相支持(西李的所作所為完全在效仿鄭貴妃,也可以理解為按照鄭貴妃的授意而行)一個要當皇太后,一個要當皇后,企圖達到將朱由校變成木偶皇帝的目的。只是可惜,她們的陰謀在楊漣、劉一燝、左光斗等人的奮力抵抗下,徹底破滅了。

從明神宗到明熹宗,看“明之亡,實亡於鄭貴妃”

移宮案後,影響明末三個朝代的鄭氏集團基本失去了生命力,鄭貴妃也淡出了歷史舞臺,但她們對大明王朝形成的致命之傷永遠也無法治癒了,朱元璋拿命打拼下來的江山就此一步步走向了滅亡之路。

(本文為小編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歡迎各位指正並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